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声腔

戏曲声腔

戏曲声腔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专利文献260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黄梅戏艺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等; 戏曲声腔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正维、刘国杰、冯光钰等。

戏曲声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44.21%

专利文献>

论文:260 占比:55.79%

总计:466篇

戏曲声腔—发文趋势图

戏曲声腔

-研究学者

  • 刘正维
  • 刘国杰
  • 冯光钰
  • 孟繁树
  • 徐培君
  • 戴和冰
  • 施文楠
  • 李玫
  • 杜建华
  • 焦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荣
    • 摘要: 运河为扬州的“母亲河”,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也是无可替代的“扬剧之母”。明清以来,运河哺育了扬剧,传播了扬剧,伴随着“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运河又把扬剧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舟揖的便利催化出富甲一方的封建经济,漕运的繁忙又带来了独领风骚的地方文化,在运河文化逐步昌盛的过程中,扬剧用最接地气的乡音乡情,最牵动心弦的乡风民俗,成为扬州运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扬州与戏曲的渊源可以从“徽班进京”说起。乾隆皇帝从1751年起,曾先后六次沿运河下江南巡视,扬州成为他驻跸的所在。得知乾隆喜爱戏曲,扬州方面便把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1790年是乾隆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扬州会聚,包括最负盛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他们在扬州吸纳、融合了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由此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借鉴“徵班进京”整合各种流派的成功,扬州的民间艺术家也对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取长补短,一方面,进一步丰富音乐;另一方面所据展表演,使其能够表达跌宕传奇的故事。
    • 王丽莹
    • 摘要: 本文以古风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旨在阐述古风音乐融创戏曲元素的伊始、发展与现状,重点分析古风音乐对戏曲元素的借鉴、融合与创新,研究古风音乐在借用戏曲唱腔、巧用戏曲宾白、借鉴戏曲题材等方面的实践,为当代古风音乐如何更好地发展提供思路。
    • 陈季君
    • 摘要: 清代西南外来汉族戏曲的流播态势,受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影响,呈时间与地域的阶段性特征,有其自身的时空序列。清代初期有多种外来声腔在西南流布,到清代中后期,由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文化交流的加强,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即中国传统“四大声腔”,流传更加广泛,它们在流传过程中对西南地区地方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在不断适应西南地区民风民俗的前提下,竞争、交流、融合,逐渐与本地方言、民歌、说唱艺术等结合,催生出西南地方新的戏种,代表戏种是川剧、滇剧、贵州梆子等。探讨中国古典戏曲在西南地区的流变,对于中原文化与西南民族文化的交往、交融极富史证意义。
    • 李锐华
    • 摘要: 苏子裕先生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剧种中音乐声腔的相关理论著作,该书主要以江西戏曲声腔剧种为主,兼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是对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史的精细化考量,亦是对江西地方戏曲声腔剧种的具体性探讨。
    • 王晓明; 严立新; 彭先国;
    • 摘要: 源远流长,融会贯通婺剧是流传在金衢一带的六种戏曲声腔(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之合称,过去称为"金华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叫响"婺剧"这一名称。中国最早的成熟戏曲形式"南戏"诞生于温州。作为温州通向内地的要道关口,金华的土地上早早回响这些戏文。弋阳腔从西边流进,昆腔从东边涌入,徽调尾随徽商从北边势不可挡地南下.
    • 汪晓峰
    • 摘要: 徽班历史悠久,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更造就了中国京剧。它既有历史的辉煌,还有艺术的遗存,更有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对徽班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徽班发展分为积累期、鼎盛期、衰落期、复兴期的论点,从而回顾历史,以鉴未来。明清时期,徽商迅速崛起,称雄全国商界,富甲一方。以江春为代表的徽州商人出于结交友朋、精神享乐等缘故,开始在家中蓄养伶人.
    • 韩军
    • 摘要: 梆子腔通过清前中期与多种腔调的融合不断发展,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随之也不断壮大并在多地流行。各地流行的梆子腔于清后期逐渐在多片地域扎下了根,并逐渐本地化,从而形成了几种旋律各具特色、形态各有特点的梆子腔分支。梆子腔随之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上重要的戏曲声腔类型。在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华胥大夫所著《金台残泪记》卷二中的一首七言诗后注云:今问安诸习如故,惟不送果点。山西梆子部不问安,惟于声容送媚。
    • 荆晶
    • 摘要: 晋剧是山西省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是梆子腔腔系向北流传的一个重要支脉。主要流布于山西的中北部地区,受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在伴奏乐器上,须由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共同完成,以此呈现不同的音响特质与音乐效果。一、晋剧文武场乐器及规制晋剧乐队,同众多梆子腔一样,由文武场不同乐器组成。传统的晋剧乐队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文四武五共九人,即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文场分别由呼胡、二股弦、三股弦与四股弦构成.
    • 侯会
    • 摘要: 梨园行称赞一个演员艺术高、戏路广,常说的一句赞美话是"文武昆乱不挡"。"文"是文戏,"武"是武戏,"昆"是昆曲,那么"乱"是什么?"乱"就是"乱弹",是明清时众多民间戏曲声腔的统称,包括弋阳腔、弦索腔、梆子腔、秦腔、吹腔、罗罗腔、四平调、二黄调……"乱弹"又称"花部"戏,跟号称"雅部"的昆曲分庭抗礼。在京剧诞生之前,昆曲是独霸戏曲舞台的大剧种,属于"雅乐正声",受到皇家的保护,士大夫的认可。可是昆曲词句典雅深奥,行腔婉转纡缓,剧本又长,一个戏要连演好几天,老百姓不耐烦听。
    • 施媚
    • 摘要: 中国戏曲最初是民间戏剧,由于受到文人文化修养、社会阅历、政治经验、审美意趣的影响,戏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高层次上与社会的联系,因而在文学创作、声腔革新与传播、戏曲研究及论著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