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2-22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捻军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败于李鸿章的倒守运河之策。对于这一政策,或是语焉不详,着墨不多,或是从宏观角度将之于曾国藩的剿捻政策相比较。对于这一政策的出台情形尚缺乏微观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当事人主要是李鸿章的朋僚函稿入手,进行这一方面的详细探讨。同治五年九月十三日,新捻军于河南中牟县分为东、西两支,西捻军从中牟启程,向西北进军,入陕联络回民起义军;东捻军由赖文光、任柱等率领,从中牟越过黄河故道,一昼夜急行军二百五、六十里,直入山东,前往运河以东地区,以便筹集军粮,扩充部队。
  • 摘要:管教养卫是国民政府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四者中,先提出教养卫,后提出管,蒋介石、杨永泰以及当时的众多县政专家对管教养卫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论上对管教养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加以改变、丰富,经历了从最初单纯强调某些问题的重要性到与地方自治、保甲制度、新县制融会贯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民政府地方基层行政人员大多借用管教养卫的概念,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政治压制与经济盘剥,民众感受到管教养卫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担与义务,而非福利。管教养卫的提出与宣扬是民国时期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转型中国家行政控制力向下延伸的理论表现。
  • 摘要: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八国联军借机发动了侵华战争。尽管清政府发布了宣战诏书,但是它的腐朽统治最终导致其抵抗失败,走上了议和的道路。在1900年至1901年的庚辛议和中,赫德应清政府之请帮助其进行议和,清政府希望他能继续发挥其“调停”功能,但是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下,赫德已基本丧失了他的“调停”能力,只能为清政府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列强的要求方面出谋划策。同时赫德作为中国问题专家,列强在中国的赔款问题上也向其进行了咨询。
  • 摘要:人类宣传活动的历史很悠久。已有学者指出,宣传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活动方式,它在原始社会中就产生了。到了近代,随着现代报刊或印刷产业的兴起,直接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此举不仅加强了政府与报界的联系,而且也为政府宣传提供了更便利的工具。美国学者麦金农(Stephren R.Mackinnon)指出,就中国而言,新兴的激进主义政论报刊在20世纪之交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这使得辛亥革命成为可能。
  • 摘要:近代中国究竟签订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认定不平等条约的标准是什么,学界迄今未达成一致意见。通过系统考证已知的近代约章,在区分条约与非条约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取决于两个因素:条约的缔结形式和程序是否平等;条约的内容是否对等,是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其中尤以后者为主要根据。依据该标准来统计,近代中国订立了343个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有23个。
  • 摘要:到了抗战中期,美国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视的国家。《今日评论》作为创办于昆明西南联大的一份重要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围绕此时中国政府应如何处理对美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作者们虽然明确表示美援对于中国抗战十分重要,但并不盲目依赖;对于当时讨论热烈的修改《中立法》问题,他们认为应当废弃;三国同盟之后,预言美国终将参战;战争必将扩大,中国的外交还要为战后张本,这就更要搞好与美国的关系。其思想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特点,产生了一定影响。
  •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对清末以来中小学教育发展方面,有着诸多的研究成果,但诸种教育史大多以政府方面的法令条文和统计数字来叙述这一过程。可能鉴于资料方面的缺乏,因而大多数著作对于清末兴学以来中小学教育的实况,诸如当时学校的创办、课程之设置、经济之来源、学校之管理等方面似甚少的详细的叙述。同时,清末废科举而兴学堂,这一过程并不仅仅选官制度的改变,而导致教育方面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随着学堂的兴起而来的社会的变迁。这一方面的情况,或许清末以来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调查,可以弥补教育史研究中的这一缺憾。
  • 摘要:婚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是基于天地阴阳之理,顺男女自然之性,为国家社会之渊源。《自虎通.嫁娶》称:“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对此社会学,历史学都颇多关注,关于婚姻的话题,文学作品更是不厌其烦,不胜其数。传统社会中的婚姻规则早为人们所熟知,中国古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贞洁操守要求极繁。未婚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归结于一点,就是从一而终。
  • 摘要:有关近代中国妓女检治概况已经出现在上海妓女研究的著作中,为我们勾勒出妓女检治在妓女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无意于对妓女或妓女制度进行研究,笔者试图从社会史和医学史的角度,通过描述清末以来北京市政当局妓女检治的制度沿革,了解妓女检治的运作,从而了解为何其承担了性病防治的角色,及其社会意义。妓女检治制度诞生于近代西方社会,伴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一方面具有维护民族国家健康的背景,另一方面又有殖民医学的色彩。
  • 摘要:1939年7月,日本殖民地当局出版了《警察沿革志》一书,此书并不公开发行,是一本提供给统治者参考的官书。其中,《台湾社会运动史》是后世史家观察台湾反殖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史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警察沿革志》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编撰者根据一定的内在逻辑所写出来的历史叙事,或者说是按照某种编码排列出来的统治知识的总结。对于后世历史研究者来说,该书既可以作为一般的史料来参考,同时也是观察殖民地反抗运动性质的绝佳材料。
  • 摘要:虽然国民党统治大陆长达22年,但其肌体却是腐化的。与其说蒋介石以党治天下,不如说是以军治天下。1938年以前蒋介石权柄朱稳,在总裁地位稳固之后,他又认为国民党沉疴太重,不能做到彻底改造,而倾向于另组党团或依重于特务组织.1947年夏,蒋介石逐渐转变对党务治理的态度,指示党团统一,以集中力量、统一领导。这被认为是国民党中央开始党务改整的第一步,是退台后声势浩大的全面改造的前奏。此后,国民党副总统选举纷争、军事上的重大失利、被迫下野等一连串打击,使蒋彻底改造国民党的想法逐渐确定。
  • 摘要:在现代学术建制中,专门研究机构的兴起使学术走向职业化、组织化,无疑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依托,为学者的分工协作、资源整合、思想交流提供了平台。近代史研究所作为建国后第一个国家级史学研究机构,在现代史学发展史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而迄今为止的史学史多从史家著述着眼梳理建国后史学发展之脉络,对近代史所甚少论及。
  • 摘要:1935年11月12日,历经两度展期、迟回极久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人会终于召开了。此时,华北“自治”甚嚣尘上,危机愈演愈烈。值此党国形势飘摇、内外大计待决之际,国民党五全大会的召开使民众看到了用“统一的力量守卫国家”的希望。胡适在《大公报》上撰文热切地宣称:这几天在南京召集的五全大会虽然是一个当国的政党的集会,然而他的意义却不限于一个政党.阎锡山冯玉祥两位先生的先期到会,西南几十位领袖的络续赶到,党内的人也许只认为这是党内的团结,党外的全国人民却不能不承认这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他们当年的分携离散是为了个人的政见或党内的争执而分携离散.他们今日的重聚一堂是为了整个国家而团结统一.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眼前的危机和未来的前途,他们忘了他们的私怨,“埋葬了他们的斧头”,同到南京来商量讨论民族国家的大计.所以在我们人民的眼里,这一次南京的大会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因为如此,这个大会给了我们不少的兴奋,不少的希望。
  • 摘要:金玉均被刺二月余,日本出兵朝鲜,不到半年,甲午战争爆发,由此,金玉均被刺事件成为甲午战争史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国内关于金玉均被刺及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非常少,但有关甲午战争史等的研究一般均会提到。然而,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少疑点、盲点、歧异点。尤其关于金玉均被刺的原因及影响,长期以来更是众说纷纭。
  • 摘要:大正初期,随着日本侵华程度的逐步加深和继续推行相对冷漠的留日学生政策,中国留日学生的反日斗争愈演愈烈,并将留学目光再次转向留学环境相对较好的欧美诸国,产生了留日运动日趋萧条的景象。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各界人士的担忧,纷纷建议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故而,在1918至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一系列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法案,增建留日学生宿舍,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资助中国留日学生等,希望借此培养留日学生的亲日感情,为推行对华政策创造良好的氛围和便利的条件。
  • 摘要:1925年五卅惨案(简称沪案)发生后,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关于沪案交涉的意见和主张,积极干预北京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活动。rn 其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十七条”,与上海总商会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的,被北京政府用作沪案交涉正式条件的“十三条”。因此,厘清“十三条”提出的前因后果,乃是研究五卅运动的学者们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史学界大都认为,“十三条”由上海总商会或者虞洽卿个人擅改“十七条”而提出,“是投降帝国主义或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条件”,“造成了反帝联合战线的破裂,并打乱了交涉步骤,致使上海交涉破裂”。
  • 摘要:1947年,随着马歇尔调停失败和国共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国的对华政策彻底地抛开了“中立”的姿态,把有条件的援助国民党、阻止共产党统治中国作为目标。为配合这一政策的转变,魏德迈奉马歇尔之命,于7月23日至8月24日率团在中国考察了一个月,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做准备。尽管魏德迈的调查堪称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而且也的确收集了极其丰富的资料。但是,魏德迈的调查并没有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找到一条现实道路,其结果是有条件地援蒋政策的确立,这就使美国在既要干涉中国内战,又想免于卷入中国内部事务的自相矛盾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 摘要:斯巴达进入中国人的常识视野,始于近代教科书。教科书对于斯巴达历史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于文明起源时期国家制度的认识,映射了当时的时代色彩.斯巴达历史的整体介绍,最早出现在“西洋史”教科书中。晚清以编译日本教科书中的斯巴达为主,强调斯巴达强健尚武的民族精神;民国初年中国人自编教科书,对斯巴达历史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观念,强调斯巴达国民“爱国”的情操。到1920、30年代,以陈衡哲的西洋史教科书为代表,着重用文明史观指导对斯巴达历史加以评价。除了历史教科书外,国语文和体操教科书中有关斯巴达的课文一般出现在晚清和1930年代中期,多宣传斯巴达国民的勇敢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西方政治思想家对于斯巴达政制的看法,总体来看,近代中国教科书中对于斯巴达历史的叙述在知识点上比较客观均衡,但对于其没有个人的集体主义的过度宣扬以及一些偏颇之处很容易造成对斯巴达历史的误解,对于斯巴达政制易滑向专制主义认识不足。
  • 摘要:查阅晚清财政史的资料时,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清代的官方文献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是: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是在哭穷,都在催要经费,认为本衙门经费非常不足。与此同时,许多笔记、野史中都记载了此时不少官员之富有,之奢靡。在感慨于“穷庙富方丈”之余,笔者一直在思考,晚清时期是否也存在“富庙”?这样的“富庙”能为我们揭示晚清财政史中的另一面。就眼光所及,官方文献中较少哭穷的当数总理衙门与继其之后的外务部。
  • 摘要: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后同时成为革命打击目标和清政府替罪羊的盛宣怀,却在民国成立后不久收回了被查没的家产,实在是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就连鲁迅先生都在一篇题为《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的杂文中特地提到:“民元的时候,说盛宣怀是第一名的卖国贼,将他的家产没收了。不久,似乎是二次革命之后,就发还了。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袁世凯是‘物伤其类’,他自己也是卖国贼”。
  • 摘要:《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于1934年4月创刊,至1937年3月停刊,共出版141期,发表文章266篇,总字数约130万字。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以上海《中华日报》副刊的形式发行的,而《中华日报》是当时汪精卫系控制的最重要的一份报刊;其前期的主编是中国经济情报社,主要撰稿人是骆耕漠、徐雪寒、薛暮桥、石西民等社员,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针砭时弊、锋芒毕露;《中华日报》馆于1935年7月将该刊收回自办,但刊物风格并朱出现明显的“右转”迹象,仍特别关注列强侵略、经济恐慌和民生疾苦,也继续刊发中国经济情报社社员的来稿。然而,对于这样一份与左翼经济学家有密切关系的经济刊物,至今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是对该刊的一个初步研究,试就其从创刊机缘到前期锋芒毕露再到后期“形变而神不变”的过程作一番考察,从而探寻左翼经济学家的思想状态、社会影响以及与当时社会上其他势力、团体的复杂关系。
  • 摘要:本文认为国民政府时期的户口数值统计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数据并不是完全可靠,尤其是抗战时期,随着国土的沦陷,这些地区的户口数大多以战前的数值为替代。国民政府在建立初期,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意将中国的户口数进行扩大。第二,国民政府时期户政法令纷繁,政出多门,缺少足够的衔接,导致户口数的失真;第三,国民政府的户口数统计时间不一致,也影响了其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统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年龄申报的数据不尽可信。
  • 摘要:对于1920年代而言,军阀混战与列强侵略的内外因素,造成了一般国民既没有个人的自由又没有国家的自由的现实。其间,又爆发了国民革命,北伐前后政治形势的易势,五四以降启蒙运动的激荡、个人主义的张扬,加之多重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关联,使得国事、人心的变化突飞猛进。此间是政治变化甚为剧烈的时期,也是国人思想较复杂、较活跃的时期。于是,从某种程度上,在一些知识分子们看来,当时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时局。
  • 摘要:大学英文系在中国之兴起及普遍设立,实为研究现代英语教育与深化英语在华传播者所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而北大英文门既是中国现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独立英语专业教学体制,又是中国现代大学中最早设立的明确以英国文学为教育宗旨的英语专业教学机构。因此,在跨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探讨北大英文门的学科建制与体制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关怀,同时对深化晚清英语在华传播以及英语教育研究等方面,也是很好的补充。本文将以北大英文门时期的课程设置、师生状况为研究蓝本,对其学科建制及其学术意义进行个案考察,以期揭示清末民初英语在华深入传习之“冰山一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