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准噶尔

西准噶尔

西准噶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774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七次火山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西准噶尔的相关文献由6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永军、杨高学、王军年等。

西准噶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6.2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4774 占比:93.48%

总计:5107篇

西准噶尔—发文趋势图

西准噶尔

-研究学者

  • 李永军
  • 杨高学
  • 王军年
  • 佟丽莉
  • 朱永峰
  • 王冉
  • 张洪伟
  • 段丰浩
  • 向坤鹏
  • 申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松; 张叶军; 李振寰; 庞星; 陈浩
    • 摘要: 莫都诺娃地区位于北金齐火山岩盆地,该盆地是在华力西晚期伸展构造作用下形成的陆相火山岩盆地,是火山岩型铀矿化及其它金属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盆地周边断裂发育。其中近东西向展布的拜亭齐断裂、莫都诺娃断裂为研究区的主控矿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具多期演化特点,依据岩石变形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区分,研究区内2大断裂控制着各种矿产的分布和成矿元素的运移,根据地质路线调查及物探异常特征显示,主断裂两侧不同方向次级构造交汇部位是各元素富集的有利地段。区内侵入岩十分发育,受断裂构造影响,岩体形态总体呈环带状产出。在研究区中部侵入岩体的两侧发现有隐伏的钼矿体产出。分析区内成矿特征,笔者指出了2个找矿方向,首先是主控矿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区内的最佳成矿部位,其次注重寻找深部隐伏的酸性斑岩体及其地表出露岩体内外接触带部位是多金属矿化成矿的有利条件,找矿潜力较大。
    • 邸晓辰; 杨晨
    • 摘要: 新疆西准噶尔阿尔木强地区发育有较丰富的古生代火山岩序列,对构建该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格局具重要科学意义。布鲁克其组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据LA-ICP-MS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锆石U-Pb年龄为(468±49)Ma,时代为中奥陶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布鲁克其组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U,相对亏损Nb,Ta等元素,具富铝特征,属钙碱性系列岩石。该组火山岩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与俯冲带火山岩富铝特征一致,具典型岛弧火山岩特征,总体构造背景与俯冲造山作用有关。
    • 徐盛林; 丁伟翠; 陈宣华; 李廷栋; 韩乐乐; 刘勇; 马飞宙; 王叶
    • 摘要: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的垂向和侧向增生显著,地壳生长和演化存在多阶段性。本文重点通过Sr-Nd-Pb同位素填图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地区ε_(Nd)(t)值为2.29~8.75,(^(87)Sr/^(86)Sr)_(i)值为0.697397~0.708336,(^(206)Pb/^(204)Pb)_(i)值为17.4975~19.0352,整体表现为高正ε_(Nd)(t)、低(^(87)Sr/^(86)Sr)_(i)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特征,源区以古生代新生地壳为主,地幔贡献值整体大于50%,深部地壳几乎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可以与区域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作较好匹配。区域晚古生代主要经历3个时期的造山阶段,分别对应造山带演化的第一阶段(中晚石炭世,岛弧为代表的侧向生长为主)、第二阶段早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阶段的垂向生长为主)和第二阶段晚期(早二叠世—早三叠世,壳幔混源背景下的垂向生长),区域造山作用结束于早三叠世。
    • 陶明荣; 陆一敢; 方科; 周奇明; 陈青云
    • 摘要: 新疆加尔塔斯克斯套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准噶尔斑岩成矿带西段,目前研究程度很低。对该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组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299.2±5.3 Ma,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岩石具有富SiO_(2)、Al_(2)O_(3)、Na,贫K,Mg#值较高,以及高Sr、低Y和Yb含量的特点,显示埃达克岩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和重稀土元素,无明显Eu异常。斑岩具有高的^(176)Hf/^(177)Hf值,正高ε_(Hf)(t)值(+10.1~+15.6,平均+12.8),以及年轻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307.4~687.1 Ma),显示亏损地幔源区属性,鲜有壳源混染。研究认为,该斑岩体可能形成于洋脊俯冲,并伴有明显的Cu、Au矿化,指示该斑岩铜矿床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 程三友; 王曦; 李永军; 王冉
    • 摘要: 以ETM、SPOT5和Quickbird为主要信息源,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填图,对该地区的地层单元、中—小规模地质体(如岩脉、小岩体和火山口)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地遥感解译分析,并开展了大量的遥感野外地质调查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彩色空间HSV变换融合法将SPOT5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与ETM图像数据融合,保持了波谱信息的一致性;选择主成分PC1、2、3之SPOT51~4、主成分PC1、2、3之ETM 1~7、主成分PC6、5、4之ETM 1~7假彩色合成的图像,清晰地显示了主要岩性地层单元界线的多光谱信息,提高了遥感影像底图的信息量和易解译程度。将野外采集的地质资料与Quickbird高精度遥感图像相结合,可准确而快速地勾绘地质界线,显著提高了对构造和地质体边界勾绘的精度。ETM、SPOT5和Quickbird数据综合遥感解译成果很好地指导了哈拉阿拉特山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准确解译中—小规模地质体在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钱丰; 田亚洲; 武勇; 杨经绥
    • 摘要: 达拉布特蛇绿岩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古亚洲洋的扩张、俯冲、消减和闭合过程的产物,保留了洋盆形成及构造演化信息。前人对达拉布特蛇绿岩的形成大地构造背景始终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为探讨蛇绿岩所代表的构造演化过程,笔者等以达拉布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物地球化学及其氧同位素研究,对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背景提出新的制约。达拉布特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Ni/Co值为21~22,Ni/Mn值为3.0~7.8具有部分熔融残余的特征,此外,橄榄石中不相容元素相对于正常地幔橄榄石亏损,表明方辉橄榄岩为部分熔融的残余组分。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Cr^(#)为47~52、TiO_(2)含量0.01%~0.04%,橄榄石Fo为90.34%~90.98%指示方辉橄榄岩经历>20%的部分熔融。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δ^(18) O_(olivine)值+5.1~+6.2‰、单斜辉石δ^(18)O_(cpx)值+5.6~+6.9‰,其变化范围较大且整体高于正常地幔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δ^(18) O值,矿物间氧同位素分馏系数Δ^(18)_(Opx—olivine)平均-0.3‰,Δ^(18)O_(px—cpx)平均-0.7‰,显著区别于正常地幔中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具有明显的交代作用特征。结合方辉橄榄岩橄榄石中亏损的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方辉橄榄岩可能受到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俯冲壳源物质脱水形成的高δ^(18)O流体交代地幔橄榄岩导致了矿物与矿物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特征。通过尖晶石与单斜辉石成分判别,尖晶石与单斜辉石的主量元素具有介于弧前与深海地幔之间的过渡型特征,与俯冲初始阶段形成的地幔橄榄岩相似。综合矿物地球化学与氧同位素特征,笔者等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形成于弧前初始俯冲环境。板块俯冲导致弧前扩张形成新洋壳,上涌的软流圈MORB-like熔体与俯冲壳源物质熔融形成熔/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
    • 黄建国; 陈廷方; 刘岁海
    • 摘要: 西准噶尔额敏东缘发现晚泥盆世油页岩,分布较为广泛(走向延长大于5 km),具有含油率高(13.4%~16.6%)、单层厚度大(9.77~17.90 m)、多层分布(可采3层)、走向延伸稳定等特征。含矿岩系位于上泥盆统塔克台组下段(D_(3)tk^(1)),总体上反映出缓慢海侵的沉积层序,由粗大砾石砾岩→细小砾石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页岩(油页岩)→生物碎屑灰岩组成。油页岩矿层沉积环境特殊,处于滨浅海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海水相对较浅,非常适宜于大量海百合生物的繁衍生殖,油页岩层主要(或全部)由海百合茎碎片堆积而成,据其分选性及沉积方式判别,海百合茎似乎经历过搬运分选后被异地埋藏,可能为正常死亡后水流搬运聚集的结果。
    • 苏振新
    • 摘要: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是多旋回造山带,其夹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板块之间,是古亚洲洋的主要部分,该造山带早期新元古带上拉张成洋的。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形如手风琴张开-闭合的旋回运动,导致大洋-陆地多次转换。石炭纪末,由一系列弧盆体系碰撞挤压固合到一起,形成了较完整的古亚洲大陆。由于古亚洲大陆由多个不稳定板块构成,在中-新生代仍有较强烈的构造造山运动,构造运动主要体现为蛇绿岩多时期、多期次的发育、造山花岗岩及多种构造类型的多期次的造山运动。本文依据自治区勘查基金《新疆谢米斯台山中段阿克尔布拉克一带1∶5万L45E008009、L45E009009、L45E009010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成果,分析西准噶尔地区阿克尔布拉克(谢米斯台山中段)一带构造行迹,综合前人基础资料初步分析总结其构造的演化过程,为新疆西准噶尔区构造发展过程提供证据。
    • 靳松; 张瀚文; 韩亚彬; 李晓峰; 王星琰; 吴立昂; 王子洋
    • 摘要: 【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方法】对西准谢米斯台西段苏根萨拉岩体的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定年结果呈现出2期年龄:一期集中在440~450 Ma,第二期集中在410~420 Ma,根据锆石CL图像特征,认为(444.2±2.2)Ma(MSWD=0.99)代表了捕获锆石的年龄,(415.6±1.1)Ma代表了岩体的结晶年龄,为晚志留世,指示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至少在晚志留世就开始了广泛的岩浆活动。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为+8.6~+13.2,加权平均值为10.8±1.4,显示其原岩来源于地幔物质,其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为521~742 Ma,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565~858 Ma,本区花岗岩是亏损地幔物质上升到地壳,并在此停留一段时间后的熔融产物,其来源于年轻的地壳物质,表明花岗岩类的源岩为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加入到大陆地壳中的新生组分可能主要为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结论】推测准噶尔盆地可能是以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由亏损地幔演化而来的洋壳和岛弧建造组成的年轻地壳为主。这为进一步认识西准噶尔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的性质及构造演化提供了证据。
    • 徐盛林; 陈宣华; 马飞宙; 邵兆刚; 丁伟翠; 韩乐乐; 王叶
    • 摘要: 西准噶尔西南部的拉巴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85.7~295.1 Ma),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基和一系列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花岗岩等岩脉组成,矿物主要包括石英、斜长石、碱性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CaO、Na_(2)O含量较高,Eu弱负异常,高εNd、低(87Sr/86Sr)i,具有中高硅、钙碱性、贫镁铁、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特点,属典型的I型花岗岩,可进一步分为高Sr低Yb的高压型埃达克岩和低Sr高Yb的低压型岛弧花岗岩,均形成于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西准噶尔地区在早二叠世可能仍存在未完全关闭的有限洋盆,对完善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