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机理
成因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4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2734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2015(第二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等;成因机理的相关文献由185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强、乔建伟、李明等。
成因机理
-研究学者
- 许强
- 乔建伟
- 李明
- 崔永文
- 张宁
- 彭建兵
- 徐锦绣
- 朱如凯
- 朱立新
- 朱筱敏
- 杨双定
- 羊永夫
- 董秀军
- 解超
- 邹妞妞
- 何治亮
- 余炼钢
- 侯建锋
- 凌建明
- 刘海涛
- 卢全中
- 卫万顺
- 史基安
- 庞雄奇
- 张顺存
- 徐秀登
- 李国蓉
- 李忠权
- 李福壮
- 毛志强
- 汤明高
- 汤清龙
- 王之峰
- 王勇
- 王友净
- 王瑞良
- 王长永
- 苏维词
- 袁丁
- 蹇依
- 邓茂林
- 邹才能
- 郑光
- 郝鹏
- 钱一雄
- 陈亮
- 马生明
- 鲁新川
- 丁茜
- 丛波日
-
-
时晓;
刘彬文;
聂进;
丁红翔
-
-
摘要:
基于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对大硝河水库坝前活动滑坡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水库蓄水后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共发生3期活动,均沿着下伏软弱面(页岩夹层)滑动,目前仍处于活动状态;预测分析大硝河水库蓄水后,该滑坡在五种不同工况条件下,滑坡的稳定系数K均小于1。滑坡失稳,将影响水库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为滑坡治理和水库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
-
周艳松;
易春瑶;
莫春雷;
曾洋
-
-
摘要:
路堑边坡变形失稳是常见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之一。以襄阳市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边坡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机理及变形破坏机制;结合边坡滑坡特征及城市发展旅游、美化环境的需求,提出经济合理、适用于城市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同类型城市边坡变形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
-
马遵敬;
刘彦成;
李辉;
曹鹏飞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盒4段含气层普遍具有低阻特征,识别难度较大,且成因机理尚不明确,制约了储层产能评价和预测工作的开展。为实现盒4段致密气藏天然气高效开发,在总结该区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岩心分析、地层水组分、测井、试气和生产资料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区内气层低阻成因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低阻气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有两个方面,宏观上主要由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从根本上决定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及地层水特征等,控制低阻气层的发育及分布;微观方面主要是因复杂孔隙结构引起高饱和度束缚水(毛细管水)而形成较好的导电网络导致低阻;此外,薄膜型的黏土矿物及金属矿物直接或间接增加导电性引起气层低阻,高矿化度地层水或泥浆侵入以及砂泥岩薄互层亦可引起低阻。
-
-
魏刚;
殷志强;
罗银飞;
万利勤;
李春孝
-
-
摘要: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
-
黎尤;
何坤;
胡卸文;
刘波;
周瑞宸;
文强
-
-
摘要:
三官庙村震裂山体位于汶川强震区,又于2018年7月20日和2019年8月22日发生了两次震后崩塌灾害,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震裂山体危岩现场地质调查、无人机航测和室内三维数值模拟,阐述了震裂山体-崩塌发生的成因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并对潜在危岩区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认为,此类崩塌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潜在危岩体坡体早期构造及卸荷裂隙发育、震裂山体(危岩体)形成、崩塌失稳。崩塌源区岩体在岷江下切过程中形成卸荷裂隙,受“5·12”强震及其余震作用下形成震动拉裂缝,单薄山脊发生变形形成震裂山体,在雨季强降雨触发下发生崩塌。运用三维模拟软件RocPro3D模拟已发生崩塌块石堆积位置、优势运动路径,并与既有崩塌堆积区进行对比验证,综合得出岩土体表面特征参数。根据所得参数进一步模拟预测了危岩区可能发生崩塌的运动特征,对其优势运动路径、运动速度、运动能量和弹跳高度进行分析,得出崩塌危害影响范围和程度。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苏春利;
纪倩楠;
陶彦臻;
谢先军;
潘洪捷
-
-
摘要:
由于长期引黄灌溉,河套灌区土壤广泛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生态良性发展。通过对河套灌区西部临河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0%以上的土壤发生了不同程度次生盐渍化,呈斑块状分布,北部及东南部土壤盐渍化较严重,尤其是总干渠和黄济渠两侧的洼地;土壤主要盐分类型为SO_(4)-Na和SO_(4)·Cl-Na型。(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平均值为2.13 g·L^(-1),属于微咸水,平均水位埋深为4.65 m,65%的调查点埋深小于3 m。(3)长期地表漫灌和冬季压盐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是形成高TDS地下水的直接原因,而较高的地下水盐度、浅层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潜水蒸发引起的盐分上升是冲积平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
-
刘闯
-
-
摘要:
采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以岩石物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庆长垣南部扶余油层高电阻率水层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矿化度的地层水、高含量的碳酸盐岩矿物、低含量的黏土矿物是大庆长垣南部扶余油层中高电阻率水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起到主控作用,压实作用过程中的泥岩脱水和胶结作用过程中的碳酸盐富集都有利于高电阻率水层的形成;储层致密化会使大庆长垣南部扶余油层中岩石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复杂,从而会改变其导电路径,其中一端封闭的孔隙、对称封闭的孔隙和孤立的孔隙均无导电能力,从而导致岩石的导电能力有所降低,最终有利于大庆长垣南部扶余油层中高电阻率水层的形成.
-
-
李枫凌;
徐士鹏;
刘涛;
卢志明;
李想;
艾尼·买买提
-
-
摘要:
针对南图尔盖盆地WTK油田白垩系油藏低阻油层发育广泛、识别难度大的现状,利用岩心分析与测井资料,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开展研究,并结合试油等资料,探索油、水层识别方法。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从沉积过程储集层岩性与黏土矿物含量、成岩作用中孔隙结构特征与流体分布、成藏过程中油水分异等内因及钻探过程中测量方法精度等外因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区油层低阻主控因素为黏土矿物阳离子附加导电性与高束缚水饱和度和矿化度引起的导电性,构造幅度低与油层厚度薄为次要因素。通过对储集层导电模型分析,基于地层水与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构建电性特征与流体饱和度对应关系,分层系建立低阻油层定量评价模型,划分各流体类型下限标准,实现流体精确识别。在生产实践应用中,测井解释与实际生产匹配程度88.2%,应用效果较好。
-
-
刘秀伟;
李阳春;
蔡韵
-
-
摘要:
贵州省地质灾害现状2010年以来,贵州省共发生有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0余起,在全国处于相对高位行列,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截止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斜坡28770处(图1),受威胁群众达209.6万人、财产450.65亿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战线上的各级人员勠力齐心,奋力前行,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取得了部分成绩,着力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
-
刘聪;
乔建伟;
彭建兵;
夏玉云;
卢全中;
周远强
-
-
摘要:
2016年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渭河盆地东北侧安仁镇发育48条地裂缝,造成沿线房屋墙体开裂、道路错断和农田变形龟裂等,并严重威胁大西高铁安全运营。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地质测绘发现其均位于地貌分界线两侧并发育在双泉-临猗断裂上盘,地裂缝走向为NE60°~80°,按发育位置可将其划分为5组地裂缝。选取典型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利用槽探和工程地质钻探揭示了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发现地裂缝导致浅部土体破裂严重,地裂缝错断两侧地层且位错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表现出同沉积断层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对比西安地裂缝并详细分析了安仁镇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发现构造断裂、地震活动和表水潜蚀是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安仁镇地裂缝成因机理可概化为:构造控缝、地震启缝和表水扩缝。
-
-
王飞龙;
徐长贵;
张参;
汤国民;
燕歌
- 《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渤海海域近些年在盆缘凹陷勘探中不断获得大规模的油气发现,但"资储倒挂"的情况时有发生,展现了盆缘凹陷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次研究以烃源岩成烃为核心,以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生、排影响研究为主线,以勘探潜力分析为目标,形成了渤海海域盆缘凹陷资源评价理论与技术;揭示了下伏薄地壳、上覆薄地层与走滑强改造三因素共控的盆缘小凹陷高地温梯度成因机理,极大降低了烃源岩排烃门限;阐明了咸化湖盆与幔源热流共同作用下优质烃源岩成因机制,并建立了庙西南洼-黄河口东洼优质烃源岩"早熟-高效"生烃模式;证实了构造抬升多期不整合发育和走滑断裂长期活动极大提升了盆缘凹陷烃源岩初次和二次运移效率,展现了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盆缘小凹陷巨大的勘探潜力.
-
-
-
-
-
-
蔡周荣;
卢丽娟;
黄强太
-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印支地块往东南方向挤出,同时形成了长达近千公里的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该走滑带内发育数十公里宽的韧性剪切带,该断裂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前人做过大量研究,但目前未有关于该断裂带内纳米颗粒的研究报道,本文选取红河断裂带中段的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断裂带内不同空间位置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其成因机理及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