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蛇绿混杂岩

蛇绿混杂岩

蛇绿混杂岩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235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蛇绿混杂岩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永峰、李继亮、耿全如等。

蛇绿混杂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2355 占比:99.53%

总计:42555篇

蛇绿混杂岩—发文趋势图

蛇绿混杂岩

-研究学者

  • 朱永峰
  • 李继亮
  • 耿全如
  • 舒良树
  • 许荣科
  • 任邦方
  • 张国伟
  • 徐学义
  • 李文铅
  • 李永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静; 刘桂春; 孙载波; 胡绍斌; 刘兵; 刘军平; 黄亮; 朱勋早; 包佳凤; 曾文涛; 周坤; 段文婷
    • 摘要: 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古大洋受俯冲作用被压缩在板块之间,形成具有代表不同构造古地理单元、不同成因的岩石构造的异地堆垛体——蛇绿混杂岩,其具有地质记录不完备性的特点。按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可将蛇绿混杂岩的组成物质划分为地幔岩、洋中脊侵入岩浆杂岩、洋盆及洋内弧火山-沉积建造、外来岩片等4大类岩石组合。本文依托云南省多条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将蛇绿混杂岩的4大类岩石组合按照具体的物质组成、岩石成因细分为13类岩石成因组合。通过对洋盆由扩张成盆向俯冲消亡转化的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洋盆扩张鼎盛时期的3条判别标志:①远洋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也是沉积速率最低的地史时期;②前弧玄武岩的首次出现;③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向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的转化。此外,本文认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确定为蛇绿混杂岩形成的主要时代。
    • 高俊; 江拓; 王信水; 李继磊; 翟庆国; 胡培远; 钱青
    • 摘要: 准噶尔、天山和北山52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系统集成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分为14条蛇绿(混杂)岩带。绝大多数蛇绿岩呈"岩块+基质"的混杂岩型式沿重要断裂带(构造线)线状分布,少数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叠置方式面状产出。混杂岩的基质有蛇纹岩(碳酸盐化蛇纹岩)和糜棱岩化细碎屑岩两类,岩块既有地幔橄榄岩、基性杂岩和基性火山岩等蛇绿岩组分,也有其它非蛇绿岩组分岩石。堆晶岩出露局限,典型席状岩墙群没有发育。这些蛇绿岩可归类为SSZ(Supra-Subduction Zone)和MORB(Mid-Ocean Ridge)两种类型,前者玄武岩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亏损特征,后者不显示该特点;洋岛玄武岩(OIB)既可出现在SSZ型蛇绿混杂岩中,也可为MORB型的组成部分;SSZ型蛇绿混杂岩辉长岩和玄武岩比MORB型具有相对更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但部分形成于弧后(间)盆地的SSZ型蛇绿岩与MORB型一致,具有近亏损地幔的Sr-Nd同位素组成。已确认的最老蛇绿岩为西准噶尔572 Ma玛依勒,次之为北山542~527 Ma月牙山—洗肠井和西准噶尔531 Ma唐巴勒,最年轻蛇绿岩为325 Ma北天山巴音沟和321 Ma北山芨芨台子。根据蛇绿岩证据,结合近年来中亚造山带古地磁、岩浆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构造地质方面的进展,可以推断埃迪卡拉纪末期—早寒武世,古亚洲洋已达到一定规模宽度,发育洋岛和洋内弧;早古生代时期,多岛洋格局发育至鼎盛期,一系列弧地体分别归属哈萨克斯坦微陆块周缘的科克切塔夫—天山—北山线性弧、成吉思弧、巴尔喀什—西准噶尔弧体系和西伯利亚南部大陆边缘弧体系;晚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于石炭纪末期闭合,增生杂岩和弧地体组成哈萨克斯坦拼贴体系和蒙古拼贴体系两个巨型山弯构造。
    • 董朝芳; 杨政; 胡微; 李瑞卿
    • 摘要: 通过云南云县地区1∶5万漫湾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从前人划分的上二叠统邦沙组(P3b)分布区分解出来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为一套洋底玄武岩与洋内弧泥岩-碎屑岩的沉积组合,并称其为漫湾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中的火山岩,总体表现出洋中脊-准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特点,在已变质的火山岩(角闪变粒岩)中获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值为295.6±0.92 Ma,表明漫湾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应为澜沧江洋盆闭合后的残留物,证实了澜沧江洋的存在.
    • 张进; 杨亚琦; 牛鹏飞; 曲军峰; 刘建峰; 王艳楠; 赵衡; 赵硕; 张北航; 郑荣国; 云龙
    • 摘要: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构造带是一个晚古生代的增生楔,在该混杂岩带中发育了典型的岩块被包裹在基质中的构造.该楔体被中、晚二叠世克德河砾岩所覆盖.增生楔中最早的近东西向构造代表了向南俯冲阶段的变形,随后继续经历向北的逆冲推覆,卷入了中、晚二叠世地层,形成了碰撞期的变形;在晚二叠世末期—三叠纪早期,蛇绿混杂岩以及上覆的克德河砾岩又经历了区域性的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并发生应变分解.晚二叠世区域性的右行韧性剪切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普遍发育,代表了中亚造山带已经全部进入陆内环境.双井片岩也经历了与蛇绿混杂岩类似的变形事件,在增生楔下部经历变质作用,并在碰撞期抬升至地表,晚期为区域性的右行剪切.同时,结合锆石与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测试表明,双井片岩和蛇绿混杂岩共同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源自北侧蒙古-阿霍茨克大洋关闭导致的近南北向挤压、早白垩世期间遍及东亚的区域性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短暂的构造反转事件.
    • 李海; 李永军; 徐学义; 万阈; 赵强; 杨高学; 王祚鹏
    • 摘要: 西准噶尔地区分布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地表地质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蛇绿岩深部结构构造研究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为此,本文选取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带萨尔托海段开展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配套地面重力、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等综合测量,获得了该蛇绿岩体地表分布、接触关系以及深部的磁性、密度结构和电性特征,精细刻画了蛇绿岩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侵位机制和动力学过程.萨尔托海蛇绿岩具有低重力、高磁性和变化范围较宽的电阻率值,岩体整体以构造岩块状产出,表现出挤压逆冲、走滑剪切、破碎蚀变等变形变质.本文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萨尔托海岩体是在近东西向挤压兼走滑应力作用下以斜向楔冲形式构造就位,并进一步受到后期左行走滑和岩浆作用的叠加改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西准噶尔蛇绿岩的构造侵位与晚石炭世板块汇聚背景下残余洋盆的收缩有关,持续的挤压兼走滑应力使残余洋盆下伏基底蛇绿岩沿断裂构造侵位于上覆沉积地层.
    • 鲁浩; 刘欢; 万鹏
    • 摘要: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混杂岩带,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木孜塔格峰北东约100 km处.通过对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含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结合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环境为具有弧后盆地性质的小洋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归属为木孜塔格北蛇绿混杂岩带,其与西侧苏巴什及东侧阿尼玛卿等地残存的蛇绿岩共同组成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构造带,相当于青藏高原第四缝合带.
    • 朱清波; 靳国栋; 高天山
    • 摘要: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000、1∶250000和1∶50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 鲁浩; 刘欢; 万鹏
    • 摘要: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混杂岩带,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木孜塔格峰北东约100 km处。通过对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含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结合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环境为具有弧后盆地性质的小洋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归属为木孜塔格北蛇绿混杂岩带,其与西侧苏巴什及东侧阿尼玛卿等地残存的蛇绿岩共同组成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构造带,相当于青藏高原第四缝合带。
    • 黄波; 付冬; 周文孝; 宁文彬
    • 摘要: 蛇绿混杂岩是大洋板块俯冲增生的产物,往往发育不同时代、来源和成因的蛇绿岩岩块或岩片,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十分复杂。蛇绿混杂岩内发育的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是揭示古洋盆时限、性质和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然而,造山带往往伴随多期次构造、岩浆和变质等事件的叠加改造,如何准确识别蛇绿岩内基性岩组份,并限定其形成时代,一直是蛇绿混杂岩解析的重点和难点。锆石U⁃Pb年代学是最常用的蛇绿岩定年方法之一,但在许多复合造山带内,与蛇绿岩伴生的基性岩锆石年龄往往十分复杂。多期次岩浆、构造、变质或流体作用的叠加可能会改造蛇绿岩的锆石年龄,也可能会以侵入体形式增加识别蛇绿岩组份的难度。本研究以中亚造山带东南缘的贺根山蛇绿岩带为例,通过分析野外接触关系、锆石形貌、U⁃Pb年代学已有的数据等证据,表明贺根山地区的基性岩可能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两期,白垩纪基性岩可能是后期岩浆事件的产物,与贺根山地区超基性岩为主的蛇绿岩之间是否同源和时代关系尚不明确。同时,讨论了其它造山带内晚期基性岩侵入蛇绿岩、蛇绿岩组份受年轻的变质—构造—岩浆—流体事件叠加改造等典型研究实例,强调通过详细野外大比例尺填图、接触关系解析、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形貌、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才能更为准确地识别蛇绿岩基性岩组份,限定其形成、改造和变质时代。
    • 朱清波; 靳国栋; 高天山
    • 摘要: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