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25411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失效分析与预防、热处理技术与装备、金属加工:热加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第十次全国热处理大会、2009中国热处理行业厂长经理会议等;表面热处理的相关文献由70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正安、胡明木、钱浩等。
表面热处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54112篇
占比:99.99%
总计:1254231篇
表面热处理
-研究学者
- 吴正安
- 胡明木
- 钱浩
- 高立争
- 不公告发明人
- 顾文杰
- 冯国兰
- 何自强
- 冯泉林
- 卢世宁
- 吴义嘉
- 常青
- 库黎明
- 朱煜
- 税显奎
- 蒋佩洋
- 赵玉宝
- 闫志瑞
- 陈海滨
- 颜志斌
- 龙冲
- 刘培培
- 夏再喜
- 尚振伟
- 彭惠民
- 李伟
- 杨钧玮
- 王晓音
- 王荣滨
- 肖伟祥
- 董灿
- 赵剑
- 郑卫刚
- 陈勇
- 高玉海
- 严裕峰
- 于洋
- 代百乾
- 仲伟平
- 何养民
- 何志
- 何智俊
- 克雷斯提诺·提塞尔
- 冯伟
- 冯桑
- 刘东升
- 刘丽华
- 刘国平
- 刘培学
- 刘晓东
-
-
朱硕;
王哲;
贺瑞军;
王赟;
张允胜;
周舸
-
-
摘要: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研究Ti-6Al-4V合金离子氮化层厚度、硬度与热处理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以钛合金离子氮化工艺试验为基础,构建以离子氮化温度、保温时间、压力为输入参数,离子氮化层厚度、硬度为输出变量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探究模型学习训练过程的最优化算法与神经元个数,预测合金离子氮化层厚度与硬度值。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综合复相相关系数为0.978 45,网络预测值与样本值相似度较高。获得该合金最优化离子氮化工艺区间,温度为850~880°C,保温时间为16 h,压力为200~300 Pa,合金氮化层厚度大于85μm,硬度大于1 000HV。从而可为钛合金复杂零件离子氮化工艺-组织-性能控制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
-
陶思伟;
张鑫
-
-
摘要:
20CrMnTi钢作为一种常规渗碳钢,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等行业.本文以20CrMnTi钢材料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普通热处理、渗碳热处理、稀土渗碳热处理不同表面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表面强化层的组织及性能.结果如下:在化学热处理中加入稀土元素在化学热处理中起到催渗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增加渗层深度、表面硬度和耐腐蚀性.对比实验中不同热处理的表层硬度,稀土含量为5%的稀土渗碳热处理在加强表面硬度上是效果最显著的.
-
-
赵云
-
-
摘要:
通常将热处理分为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形变热处理,其基本过程都是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铁碳合金相图是钢与铸铁及其加工热处理的主要理论基础,学好热处理,必须先学好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有淬火、回火、退火、正火;铸铁热处理工艺主要有灰口铸铁的去内应力退火和去白口退火,球墨铸铁的获得铁素体组织的退火和获得珠光体组织的正火。
-
-
-
邵利民;
徐慧峰
-
-
摘要: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排查、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测等方法,对某型柴油机活塞销裂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热处理缺陷是引起活塞销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
金川;
李阳阳;
陈文才
-
-
摘要:
连续油管主要失效形式为疲劳断裂,为提高其疲劳寿命,本文首先通过实验模拟油管实际服役过程.实验表明影响裂纹源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油管在弯曲时的应力状态,裂纹源主要产生在受压侧.基于实验结果,本文提出将连续油管进行表面热处理,使得连续油管受压侧在自然状态下预加拉应力,从而抵消缠绕滚筒过程和服役过程的压应力.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实验验证.与未经处理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表面热处理后能有效提高其疲劳寿命.
-
-
王静平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铸铁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热处理作为铸铁工艺中提高材料品质的重要环节,对热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十分重要.基于此,对铸铁种类及原理进行分析,阐述球墨铸铁的热处理种类,并对球墨铸铁的常规热处理方法和表面热处理方法进行探究,为提高球墨铸铁热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方法提供参考.
-
-
-
-
摘要:
一、技术要求及工艺难点随着我国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电气设备的功率不断变大,对电气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对传统设备电路的负载不断加大,如目前普遍采用表面热处理机床对零件进行加热和热处理,目前给热处理感应器进行供电切换器为触头式切换器,主要由动触头、定触头、两个双绝缘缓冲板、绝缘构架等组成;动定触头分别镶嵌在绝缘缓冲板上。
-
-
-
白洋;
郑卫刚
-
-
摘要:
传统车床方刀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移现象,主要原因是小滑板销孔套筒耐磨性差,磨损严重,降低了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通过表面热处理工艺强化45 #钢,使其耐磨性增强,从而解决了生产中车床方刀架的偏移问题.
-
-
李卫青;
顾广瑞;
李英爱;
何志;
冯伟;
刘丽华;
赵春红;
赵永年
- 《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用RF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最佳沉积条件下在Si(100)基底上沉积了纳米氮化硼薄膜,然后对薄膜在真空度低于5×10Pa、温度分别为800°C和1000°C条件下进行了表面热处理,分别用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不同退火温度的场发射试验对薄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热处理对BN薄膜的表面形貌没有明显影响,样品场发射特性的变化可能与表面负电子亲和势有关,未进行热处理的样品阈值电场较低,可能归因于表面负电子亲和势效应,阈值电场为8V/μm,发射电流为80μA,热处理温度为800°C时,负电子亲和势仍然存在,直到热处理温度达到1000°C时,表面负电子亲和势才消失.
-
-
-
-
-
胡心平;
吴炳尧
- 《第四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压铸模具在工作过程中,反复地受到合模力以及金属液和脱模剂的作用.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在模具型腔表面将产生热疲劳裂纹.通过模拟压铸模具的受力情况,建立力学的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压铸循环不同阶段的应力分布情况.压铸模具的表面热处理是延长模具寿命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模具表面热处理的现状和各热处理工艺的模具延寿机制.
-
-
闵永安;
许珞萍
- 《第二届模具技术交流年会》
| 2001年
-
摘要:
介绍九十年代日本热处理技术协会热作模具钢表面改性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工作.日立金属、大同特殊钢、高周波等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比研究了不同的氮化、软氮化、硫氮共渗、PVD、EDM、喷丸及复合表面处理后的SKD61模具钢的溶损、磨损和热疲劳性能.不同表面处理普遍提高了模具钢抵抗溶损和磨损的性能.PVD、氧化处理和硫氮共渗对溶损的改善非常有效.常温磨损试验表明,表面处理有时降低了耐磨性.由于影响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因素众多,表面处理对热疲劳影响非常复杂,不同试验条件实际反映了不同的工况,表面热处理改变了裂纹的萌生和发展特点.
-
-
Zhao Li-ning;
赵黎宁;
Han Yan-bin;
韩彦斌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强流脉冲电子束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束流,近年来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基本原理、装置,及其技术特点,综述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在材料表面相变强化、表面重熔处理、表面合金化、表面熔敷、表面非晶化、表面薄层退火等工艺中的应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表面热改性处理技术。和传统的金属涂覆表面处理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节约材料及成本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尚有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特别是强流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以及材料中的化学过程仍需深入探索。此外,国内在工业化推广中,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受限于国内的大功率电子枪的开发与研制工作的落后,我国电子束表面处理的应用还相当有限,尚没有研制出与俄罗斯“Nadezhda-2"型强流脉冲电子束系统相似的成熟商用强流脉冲功率装置。
-
-
Zhao Li-ning;
赵黎宁;
Han Yan-bin;
韩彦斌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强流脉冲电子束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束流,近年来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基本原理、装置,及其技术特点,综述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在材料表面相变强化、表面重熔处理、表面合金化、表面熔敷、表面非晶化、表面薄层退火等工艺中的应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表面热改性处理技术。和传统的金属涂覆表面处理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节约材料及成本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尚有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特别是强流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以及材料中的化学过程仍需深入探索。此外,国内在工业化推广中,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受限于国内的大功率电子枪的开发与研制工作的落后,我国电子束表面处理的应用还相当有限,尚没有研制出与俄罗斯“Nadezhda-2"型强流脉冲电子束系统相似的成熟商用强流脉冲功率装置。
-
-
Zhao Li-ning;
赵黎宁;
Han Yan-bin;
韩彦斌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强流脉冲电子束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束流,近年来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基本原理、装置,及其技术特点,综述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在材料表面相变强化、表面重熔处理、表面合金化、表面熔敷、表面非晶化、表面薄层退火等工艺中的应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表面热改性处理技术。和传统的金属涂覆表面处理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节约材料及成本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尚有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特别是强流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以及材料中的化学过程仍需深入探索。此外,国内在工业化推广中,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受限于国内的大功率电子枪的开发与研制工作的落后,我国电子束表面处理的应用还相当有限,尚没有研制出与俄罗斯“Nadezhda-2"型强流脉冲电子束系统相似的成熟商用强流脉冲功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