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活性因子

血管活性因子

血管活性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1509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世界中医药、中国实验诊断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第26次学术会议)心身医学新进展论坛、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等;血管活性因子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曲绍春、于小风、睢大员等。

血管活性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509 占比:99.94%

总计:161606篇

血管活性因子—发文趋势图

血管活性因子

-研究学者

  • 曲绍春
  • 于小风
  • 睢大员
  • 刘敬
  • 赵学忠
  • 徐华丽
  • 曹海英
  • 于晓风
  • 何作云
  • 关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郭海容; 田圆; 王瀚黎; 梁群
    • 摘要: 脓毒症相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epsis associated capillary leak syndrome,SACLS)是一种以广泛且可逆的毛细血管渗漏为病理基础,以低血压、血液浓缩和低白蛋白血症为临床特征的脓毒症相关继发疾病。SACLS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速脓毒症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干预治疗SACLS对脓毒症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SACLS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进行总结,分析各类血管活性因子在血管渗漏中发挥的作用,讨论SACLS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优化SACLS的诊疗手段提供帮助。
    • 王珊珊
    • 摘要: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临床症状、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PCOS患者,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氯米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管活性因子水平、血清性激素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卵泡质量和排卵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月经稀少、多毛、痤疮症状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空腹胰岛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成熟卵泡个数、成熟卵泡直径、排卵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PCOS,可以提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改善血管活性因子及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排卵功能恢复。
    • 郑红; 雷璐; 赵品勇
    • 摘要: 探讨急性脑梗死(AIS)经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替普酶注射剂联合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及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ACI患者1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58,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替普酶注射剂联合治疗)和对照组(n=55,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不良反应。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替普酶注射剂联合使用可提升AIS的治疗疗效,能够促进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血管活性因子的改善,安全性高,具有使用价值。
    • 王珺; 张雅月; 王佳; 王冲; 陈科; 陈信义; 郎海燕
    • 摘要: 目的: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疗效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归脾汤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ET-1、NO、NOS3、TXA2、PGI2、vWF、VCAM-1、TM含量.结果:1)升血小板疗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注射APS后各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M检测值明显下调(P>0.05).结论:从脾论治方升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以及有效止血与上调血管促凝因子TXA2、VCAM-1,下调PGI2、TM检测值,平衡促凝与抗凝因子密切相关.
    • 郭亚楠; 牛争平
    • 摘要: 针对偏头痛运动方案的有效参数尚不明确,且运动对偏头痛预防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综述运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并通过神经血管学说、神经递质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偏头痛的防治提供参考.
    • 王佳; 褚雨霆; 王冲; 侯丽; 郎海燕; 陈科; 陈信义; 张雅月
    • 摘要: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小鼠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方"的止血效应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泼尼松、归脾汤、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为干预药物,以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3(NOS3)、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1)升血小板疗效:注射APS后第15天(给药第8天),模型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2)止血疗效:注射APS后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药物干预第6天及第8天,各观察组出血等级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血管促凝活性因子:实验各组VCAM-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气组和归脾汤组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泼尼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管抗凝活性因子:实验各组TM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健脾益气摄血组TM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方可以升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PLT,降低出血分级,并且可以通过上调VCAM-1、下调TM检测值调节促凝与抗凝活性因子的动态平衡.
    • 张圆圆
    •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试验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痛发作情况、血管活性因子、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对偏头痛患者予以阿司匹林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能显著增强临床疗效,调节血管活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头痛症状,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 孟庆志; 张月华; 王海舰; 郑艳龙; 李建霞
    • 摘要: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疗效、血液流变学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6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液流变学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患者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治疗肝硬化合并UGIB能改善患者异常的血液流变学,降低ET-1和NO水平、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较快止血、减少输血量、减少再出血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重症患者比例,临床疗效更好.
    • 贺连栋; 曹淑琴; 韩灿; 陈有玺
    • 摘要: 目的 研究腹水浓缩回输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对肾血流和血清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中60例接受腹水浓缩回输治疗,42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2 w.使用超声检测肾主动脉(MRA)、叶间动脉(IRA)和段动脉(SR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检测血清内毒素(LPS)、血栓素(TX)、白三烯(LT)、醛固酮(ALD)和心钠肽(ANP)水平.结果在治疗2 w末,观察组24 h尿量为(1864.9±206.5)ml,显著多于对照组[(1050.7±186.2)ml,t=5.366,P=0.000];观察组腹水消退时间为(13.8±4.5)d,显著短于对照组[(20.3±8.0)d,t=5.011,P=0.000];观察组MRA、IRA和SRA肾血管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75.5±9.0)cm/s、(37.2±4.4)cm/s和(56.4±5.7)cm/s,显著快于对照组[分别为(71.4±8.5)cm/s、(35.2±3.9)cm/s和(52.3±5.0)cm/s,P<0.05];观察组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分别为[(25.7±3.6)cm/s、(16.3±3.1)cm/s和(14.9±2.7)cm/s,显著快于对照组[分别为(22.3±3.7)cm/s、(14.2±2.6)cm/s和(12.0±2.6)cm/s,P<0.05];观察组血清LPS、TX、LT和ALD水平分别为(10.6±1.8)pg/ml、(95.2±14.5)pg/ml、(88.4±7.7)pg/ml和(189.6±12.4)pg/ml,均显著低于,而血清ANP水平为(347.1±60.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2±2.1)pg/ml、(104.5±18.7)pg/ml、(94.7±8.5)pg/ml、(198.7±15.8)pg/ml和(271.3±44.7)ng/L,P<0.05].结论采取腹水浓缩回输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近期消退腹水作用明显,可能与改善了肾血流量,调节了血管活性因子水平有关.
    • 李佳; 唐颖; 李翠娟; 李玉华; 银翠荣; 姜伟红
    • 摘要: 目的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做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抽样法将80例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纤维化指标、内皮损伤氧化应激损伤指标、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肺慢性肺心病患者肺纤维化指标(TGF-β1、β-catenin、uPA、MMP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F-β1(57.62±5.75)ng/mL、β-catenin(11.05±2.13)pg/mL、uPA(1.41±0.642)μg/mL、MM-7(6.21±1.1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60.59±5.76)ng/mL、β-catenin(18.47±2.10)pg/mL、uPA(2.78±0.65)μg/mL、MM-7(8.98±1.12)ng/mL(t=2.308、15.689、9.499、11.160,P=0.024、0.000、0.000、0.0000.05);治疗后,观察组ET-1(41.10±3.46)pg/mL、VEGF(121.09±10.37)pg/mL、IMD(114.76±7.12)pg/mL、ADM(35.08±3.15)pg/mL、SOD(121.38±3.43)U/mL、MDA(5.53±0.93)nmol/L、AOPP(27.65±2.41)umol/L优于对照组ET-1(58.73±3.57)pg/mL、VEGF(179.85±18.72)pg/mL、IMD(121.09±7.50)pg/mL、ADM(47.69±3.2)pg/mL、SOD(101.29±2.87)U/mL、MDA(9.12±1.12)nmol/L、AOPP(35.42±4.12)umol/L(t=22.428、17.366、3.871、15.509、28.410、15.596、10.295,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在治疗慢性肺心病患者中能够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肺纤维化,抑制内皮损伤、血管活性因子分泌情况,对患者预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