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从脾论治

从脾论治

从脾论治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1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338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3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等;从脾论治的相关文献由1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健、李英琛、郭锦晨等。

从脾论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1 占比:27.46%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2.00%

专利文献>

论文:1338 占比:70.53%

总计:1897篇

从脾论治—发文趋势图

从脾论治

-研究学者

  • 刘健
  • 李英琛
  • 郭锦晨
  • 方朝晖
  • 汪四海
  • 陶枫
  • 黄旦
  • 万磊
  • 冯明清
  • 刘晓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纯纯; 俞曼殊; 朱羿霖; 江燕; 盛梅笑
    • 摘要: 透析相关营养不良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体内蛋白质代谢失衡和能量减少的状态,其发病率高,现代医学尚无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的营养与康复治疗中独具优势,该文基于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藏意主思虑的生理特性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总结出甘缓调脾、益气养血;运脾化湿、疏滞泄浊;补脾益肾、佐以疏肝的治则治法,以及中医外治法,旨在为中医药治疗透析营养不良提供思路。
    • 李翠茹; 肖嫩群; 谭周进
    • 摘要: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的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 蔡静; 郑志魁; 张梦瑶; 董丽娜; 金康; 乔静敏; 夏雪; 赵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从“脾”论治理论,采用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津力达颗粒(9 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IR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esfatin-1、内脂素的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FPG、2hPG、HbA1c、TG、FINS、内脂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患者TIR及血清HDL-C、Nesfatin-1水平和对照组TIR、血清Nesfatin-1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HbA1c、TG、FINS、HOMA-IR、内脂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IR及血清HDL-C、Nesfatin-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更好,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更长,糖脂代谢紊乱改善更明显。
    • 杨丽霞; 彭志华; 李靖
    • 摘要: 颈椎病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具有年轻化、复发率高的特点。作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通过整理分析颈椎病与脾相关的理论依据,挖掘颈椎病从脾施针论治的临床价值,选取与脾胃相关的腧穴或部位加以施治,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预防疾病的复发。
    • 李想(综述); 吴景东(审校)
    • 摘要: 黄褐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文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矛盾,探究脾与黄褐斑之间的联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黄褐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脾,黄褐斑的产生是脾失健运,升降失司,累及他脏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所致。治疗中当以健脾之法贯穿始终。辨证后可兼以补肾、理气、活血,祛湿之法。因此,从脾论治黄褐斑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 张健
    • 摘要: 文章对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要点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西医“肝脏”与中医“脾”具有高度相关性,强调肝硬化腹水的根本病机是脾虚,水湿不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关键应从脾论治,注重“健脾”能提高肝脏功能,改善肝脏结构。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肝脏功能降低和结构改变乃长时间损伤所造成,健脾亦需较长时间才能见到理想效果,故宜“缓图”。临证中注重“健脾”和“缓图”两大基本原则,并贯穿始终,使庞杂理论主次分明,增强了临床疗效,达到了理想的治疗目标。
    • 方朝晖
    • 摘要: 归纳总结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现状,以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领域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能做出更大贡献。中医认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兼夹瘀血,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法,中医药可以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全身,达到全身调理,温和降糖的作用。提出未来发展应注重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结合现代技术,精准医疗;基于"三早"模式,将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对疾病进行全病程进行管理和干预;源头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追踪最新指南,以期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和科研提供思路。
    • 狄冠麟; 朱振刚; 熊桅; 邢江楠
    • 摘要: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方法主要有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内治法包括分脏腑论治和分证型论治,分脏腑论治有从肺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等;分证型论治分为外感风寒型、风热郁肺型、脾气虚弱型、肾气亏虚型等。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滴鼻法、针刺疗法(包括毫针刺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艾灸疗法、穴位贴敷法、刮痧及推拿疗法等。中医药治疗能提升AR患者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过敏频率,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个体化治疗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制定相关标准较为困难;(2)中草药治疗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实验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3)对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的治疗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重研究:(1)从整体出发,结合中医整体辨证、辨病,找到共通之处制定相应的治疗标准;(2)针对有效中药成分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3)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探寻治疗机制,寻求新的治疗方法,以获得更安全、更稳定、更有效的治疗结果。
    • 于姚; 郭蓉娟; 苟金; 任非非; 刘姝含; 高维
    • 摘要: 目的:对从脾论治抑郁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0年1月6日从脾论治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Cochrane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5.28,95%CI(2.77,10.07),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22,95%CI(-2.49,0.05),P=0.06];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0.10,95%CI(0.04,0.21),P<0.01]。结论:从脾论治联合抗抑郁西药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受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杨耀闾; 冯君; 刘建和; 程丑夫
    • 摘要: 脑梗死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程丑夫教授依据50余年从医经验及相关经典理论,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为生痰之源”等探索疾病本源,认为脾虚是脑梗死的缘由,脾虚痰阻、脾虚肝旺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脑梗死恢复期辨证属“脾虚肝旺,风痰阻络证”,程教授以《医宗金鉴》中的醒脾汤为主方,从脾论治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认真研习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