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276228篇;相关期刊372种,包括当代护士(学术版)、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血压监测的相关文献由24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铁才、罗宇、余长泉等。

血压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6228 占比:99.75%

总计:276919篇

血压监测—发文趋势图

血压监测

-研究学者

  • 李铁才
  • 罗宇
  • 余长泉
  • 徐伟
  • 吴舒
  • 丁振江
  • 于乐泳
  • 刘涛
  • 史浩飞
  • 孙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健
    • 摘要: 笔者的门诊患者中,超过80%都患有高血压,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不少患者曾经问过我,同样的降压药已经吃了很多年,是否需要换药呢?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降压药一般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安全性良好,适合长期服用。更改降压方案,取决于患者病情,若患者血压长期不达标、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并发症等,医生将进行个体化调整。换药后,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加强血压监测,达到平稳降压的目标。
    • 郑娴勇
    • 摘要: 在我国,很多人通常不测血压或者很少测血压;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或拒绝口服药物治疗,或口服降压药物后,未进行血压监测。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压,尤其是提高早期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和家庭成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家庭监测随着电子血压计走进家庭,家庭血压监测简便易行,患者自己就可以完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测血压,反应患者的真实血压和严重程度,避免在医院测量血压时出现“白大衣效应”。通常,一般建议初次发现或治疗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起床后)、晚(上床睡觉前)各测量2~3次,间隔1分钟。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次。
    • 覃克达; 廖宝共; 卢非; 秦秀玲; 班胜斌
    • 摘要: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1—2020-12接受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检测患者溶栓治疗时血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采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12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5.00%。预后不良急性脑梗死患者胱抑素C(Cys C)[1.12(1.02,1.21)]、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10.25(9.65,11.24)]、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7.53(16.39,18.52)]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1.02(1.02,1.03)]、[7.75(7.48,8.59)]、[13.38(12.64,13.89)](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P=0.003,OR=268.987,95%CI:6.607~10951.970)、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P=0.001,OR=5.342,95%CI:1.954~14.605)异常升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93、0.870、0.924,95%CI:0.822~0.963、0.779~0.961、0.856~0.992,P<0.001,特异性:0.667、0.750、0.533,敏感度:0.950、0.950、0.950,约登指数:0.617、0.700、0.483),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有较高的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升高有关,考虑未来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患者血压变异性,评估预后不良风险。
    • 杨剑英
    • 摘要: 以销售为第一目的的慢病管理很难赢得慢病患者的信赖,也谈不上后续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照顾,挖掘其家庭成员健康方面的潜在需求更是镜花水月。高血压被称为"沉默杀手",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三大特点,是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高血压危害大,治疗却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日常的合理用药及血压监测。高血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由药店的专业药师对患者进行指导和管理,一直以来,高血压也的确是药店慢病管理的主要病种。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常用降压药在药店频频出现断货现象,给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 杨淑娜; 秦伟; 杨磊; 李譞婷; 李悦; 胡文立
    • 摘要: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年龄≥60岁住院患者194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分为0分组51例,1分组54例,2分组27例,3分组29例,≥4分组33例。杓型血压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31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16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CSVD相关性。结果各组杓型血压比例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CSVD评分及有CSVD影像表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1(1,3)分vs 0(0,2)分,78.5%vs 48.4%,P<0.01]。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与CSVD影像总负荷呈正相关(P=0.00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491~9.657,P=0.005)。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SV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发生改变,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模式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
    • 袁夏冰; 吴雪娟; 金燕; 王晓禹
    • 摘要: 目的明确臂式电子血压计与多参数监护仪在测量血压方面的差异,为临床观察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luke生命体征模拟器模拟5种不同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再使用臂式电子血压计和多参数监护仪两种常规血压测量仪进行测量,从准确度和可重复性两方面分析仪器测量的差异性。结果血压测量误差的均值和极值统计结果表明,臂式电子血压计与多参数监护仪测量误差在±5 mmHg以内,符合无创血压检测仪器的使用标准。测量低血压时,臂式电子血压计的平均测量误差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多参数监护仪则在个别次测量中会出现较大误差,而多参数监护仪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多参数监护仪在可重复性方面要优于臂式电子血压计。结论电子血压计具有操作简单,外观轻巧,携带方便等优点,适合一般家庭日常使用或者在外出旅行时携带使用;监护仪测量血压稳定性高,适合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长期监控。
    • 顾元元
    •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80%以上的高血压,规范治疗可使80%以上的高血压得到控制。目前公认的高血压防治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健康生活、血压监测、药物治疗”,其中,“健康生活”是基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还可以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那么,高血压患者该如何做到健康生活和有效的自我管理呢?
    • 张海燕; 张焕荣; 刘彤华; 孙希蓉; 曹中南; 赵晖
    • 摘要: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52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晨峰,将患者分为晨峰组[血压晨峰≥35 mm Hg(1 mm Hg=0.133 kPa)]、非晨峰组(血压晨峰<35 mm Hg),比较2组患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心功能指标以及动态血压值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晨峰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晨峰组患者年龄、BMI、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APP)、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及晨峰血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406,95%CI:1.114~2.406,P=0.000)、24 h SBP(OR=1.253,95%CI:1.165~1.508,P=0.007)、24 h APP(OR=1.332,95%CI:1.124~2.164,P=0.000)以及晨峰血压(OR=1.886,95%CI:1.541~2.762,P=0.000)均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35 mm Hg是影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张作杰; 赵兴胜
    • 摘要: 高血压(HP)患者血压变异性(BPV)是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BPV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障碍(CI)的发生,本文将就HP患者BPV与C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能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早期识别及干预BPV,从而减少CI的发生风险。
    • 王琦; 杨华; 郭西伟
    • 摘要: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量患者24 h、日间、晚间的血压数据并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05);杓型组T_(3)、T_(4)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组,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非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3.1 noml/L=1)、T_(4)水平(59~154 nmol/L=0,154 noml/L=1)和25-(OH)-D_(3)水平(≥30 nmol/L=0,<30 nmol/L=1)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T_(3)、T_(4)、25-(OH)-D_(3)为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_(3)、T_(4)、25-(OH)-D_(3)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在EH预防以及治疗过程中应加大对甲状腺激素以及25-(OH)-D_(3)水平的监测力度以更大程度地减少EH患者心血管事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