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439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体育、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95001篇;相关期刊769种,包括华人时刊(上旬刊)、新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健与美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第六届生活方式与健康国际论坛暨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总会第六次年会、第八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国际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由1774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春富、苏煜、张敏等。

健康生活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4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5001 占比:98.51%

总计:96435篇

健康生活方式—发文趋势图

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学者

  • 冯春富
  • 苏煜
  • 张敏
  • 张艳
  • 李华
  • 王冬
  • 陈清
  • 高世利
  • 孔健
  • 孙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齐元涛; 柳言; 杜金; 刘永文; 马桂峰
    • 摘要: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慢性病共病现象日趋普遍。目的 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基础,系统了解我国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问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8年追踪数据库中选取年龄≥60岁的样本(n=10 779),剔除研究涉及变量有缺失的样本后,最终纳入样本7 354例。以是否发生慢性病共病(患≥2种慢性病)为因变量,根据健康生态学模型的5个维度纳入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65.16%(4 792/7 354),患2种慢性病者居多〔32.16%(1 541/4 792)〕,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二元慢性病共病组合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16.42%(253/1 5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71(1.177,1.596)〕,>70岁者高于60~70岁者〔OR(95%CI)=1.189(1.061,1.333)〕,夜晚睡眠时间为6~8 h者和>8 h者低于1.0 h者高于5万元者高于<2万元者〔OR(95%CI)=1.413(1.009,1.978)〕。结论 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建议从个体到环境多维度加强对慢性病的干预和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 潘冬梅; 陈鹏; 苏耀
    • 摘要: 目的了解2018-2020年重庆市巴南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2020年3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巴南区15~<70岁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以重庆市巴南区2018-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全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重庆市巴南区2018-2020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水平分别为16.67%、20.15%、26.35%。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25岁和45岁以上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者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较低。结论重庆市巴南区2018-2020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农村居民、中老年人及文化程度较低者是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 唐敏
    • 摘要: 阅读能帮助改善记忆力、增强同理心,有助于保持大脑年轻和健康。近日,《创造力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还发现,阅读能让人变得更加开明、有创造力。休息、放松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时间充裕的老年人而言,与其连续几小时盯着电视,不妨读一读书。该研究主持人、美国传染病学会研究员马克·斯蒂比奇博士表示,阅读有助于学习新概念、新观点、新事物,除阅读习惯,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对保持大脑活跃有不同作用。
    • 王芳; 李梅; 杜建财; 杨艺; 雷萍萍; 郭丽桥
    • 摘要: 目的分析健步走对职业人群身体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宁夏各机关事业单位并参加2017年“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步走的302名职工为研究对象,以连续健步走100 d的运动方式进行干预,比较其健步走前后的脂肪量、肌肉量、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内脏脂肪指数、基础代谢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健步走能降低研究对象的脂肪量、体质量、BMI、腰臀比、内脏脂肪指数、身体年龄(P均0.05);健步走能降低女性腰臀比,对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质量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健步走可改善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可以作为职业人群改善身体功能的锻炼方法。
    • 王丽娟; 陈欢; 梁果
    • 摘要: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是影响身体健康的4种行为,这4种行为贯穿于一天的24 h,故称之为24 h活动行为。近20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与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活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增多,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分析如何合理分配24 h活动尤为重要,可为指导人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参考。在24 h内,一种行为时长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行为时长的变化,部分学者认为不能仅考虑单一行为对个体健康状况产生的独立影响,应采用“共变”方法探析24 h活动的相互联系对个体健康结果产生的综合效应。
    • 王琛琛; 周海茸; 王巍巍; 洪忻
    • 摘要: 目的分析当前南京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利用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共纳入60283名研究对象。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饮食习惯、积极体力活动、BMI值18.5~23.9 kg/m^(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项计1分,健康生活方式总分范围0~6分。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GLMM)即多水平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3.7±16.4)岁,其中81.0%当前不吸烟、96.5%不过量饮酒、21.4%健康饮食习惯、41.8%积极体力活动,52.8%BMI值正常范围、53.5%腰围正常范围。全部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为(3.5±1.2)分,其中得2~4分者占75.3%,仅3.1%居民所有生活方式均健康。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85,95%CI:2.788~2.985)、文化程度较高(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高中OR=1.341,95%CI:1.258~1.429、大专及以上OR=1.775,95%CI:1.654~1.904)者健康生活方式得分≥4分比例较高;中高年龄组(与<45岁组相比,45~59岁组OR=0.642,95%CI:0.615~0.671、≥60岁组OR=0.593,95%CI:0.563~0.624)、郊区居民(OR=0.842,95%CI:0.809~0.876)健康生活方式得分≥4分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南京市成年居民多种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比例较低,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工作应重点关注男性、中老年、郊区、低文化程度居民。
    • 陈少军
    • 摘要: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制度,努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迈向更高水平。目前,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0.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1%,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民健身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方面作用日益彰显。
    • 韩立森
    • 摘要: 为考察大学生的主要休闲维度及其与感知健康的关系,并评估可能的性别差异,该文于2019年3月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某师范院校219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施测大学生休闲练习及维度量表、自我健康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调查量表。每周至少一次的休闲活动主要有听音乐、玩电子游戏、外出会友、看电视,而参观博物馆和展览,旅行和参加体育比赛则最少。只在体育活动的性别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参加体育比赛和玩电子游戏都具有较小的效应,男性从事所有活动的次数多于女性。性别在健康状况的感知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影响量可以忽略不计;休闲维度得分排列为被动休闲、节日休闲、体育竞技休闲、文化休闲,方差分析表明,只有体育竞技休闲分别在性别和健康感知的两个主效应方面都具有高度显著差异,但该维度中的健康感知与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大学生中被动休闲最常见,文化休闲最少。不同性别在体育竞赛和对健康的认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体育竞赛维度与健康知觉有直接关系。结果支持男性中存在“技术活跃”的情况,高校应该在制定促进健康或预防风险行为的政策时予以考虑。
    • 海陵
    • 摘要: 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凌晨才睡觉,工作越繁忙的人不仅没有瘦,反而越容易变胖,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劳肥”。设计师、医生、社工、律师、IT人员、广告从业人员、游戏策划、财务人员等最容易患上过劳肥。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过劳肥”有何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对抗它。“过劳肥”的三大罪魁祸首1.睡眠不足致饥饿激素增多。睡眠不足是健康的大敌。晚上该睡不睡,会造成血液中饥饿激素增加,容易让人在冲动下过量进食,从而导致肥胖。缺少睡眠,不止会拉低你的工作效率,还会拖慢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造成身体耗能处于低下状态,极其容易发胖。
    • 李娜
    • 摘要: 朋友买了个电动自行车上下班通勤用,我非常不解,之前闹着说要减肥,于是选择骑共享单车,怎么没多长时间就改骑电动车了?她的答案是:“骑车减肥根本没有用,我骑了一个星期,一斤肉也没减掉!”不少人受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潮流的影响,以及一些健康品牌宣传文案的鼓舞,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健身、健康饮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层面都更积极、更正面,以冲抵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