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068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文献由121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艳君、李晨梅、梁燕等。

血压昼夜节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9 占比:2.4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068 占比:97.50%

总计:17505篇

血压昼夜节律—发文趋势图

血压昼夜节律

-研究学者

  • 王艳君
  • 李晨梅
  • 梁燕
  • 胡元会
  • 刘田莉
  • 李波
  • 褚瑜光
  • 费民毅
  • 郑昭瀛
  • 高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璇; 乔丽丽; 赵兴胜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拟行冠脉造影,同时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杓型组23例,B组:反杓型组68例,C组:非杓型组60例,D组:超杓型组9例,并分别计算Gensini积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D组以日均收缩压升高为主(P<0.05)。B组以夜均收缩压升高为主,同时,其夜均舒张压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98.5%)、C组(90%)冠心病检出率高于A组(56.5%)及D组(55.6%)(P<0.05)。D组、A组、C组、B组Gensini积分逐渐增大(P<0.05)。A组、D组以单支病变为主,C组以双支病变为主,B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冠脉病变具有不同水平的影响。
    • 马爱婷; 郝春艳
    • 摘要: 高血压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增长,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研究表明,高血压对心脏、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关。高血压时间治疗学通过血压节律特点调整给药时间,使血压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最佳治疗。本文就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伤及时间治疗学做一综述。
    • 闫春秀; 吕聪敏; 李小妞; 李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根据收缩压(SBP)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44例)、非杓型组(56例)和反杓型组(36例),收集相关指标值,分析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反杓型与非杓型组炎症标志物较杓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高于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炎症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晚间平均收缩压(nSBP)存在显著相关性(r=0.2~0.5,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BPV负相关(r=0.2~0.5,P<0.01);白细胞介素-6(IL-6)与BPV正相关(r=0.2~0.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nSBP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提示机体通过炎症机制使血管发生相应改变继而影响血压,使血压下降率异常,促进靶器官损伤。
    • 冯涛; 王红光; 刘子亮
    • 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东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8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芎天麻汤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晨峰现象、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与对照组72.50%(29/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A、e′、E/e′、Tei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不仅可改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压平稳,且能降低血压晨峰现象发生率,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 徐三彬; 黄美琴; 麻志恒; 肖晓; 倪建俐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4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分为早期肾损害组(观察组,160例)和正常肾功能组(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诊室和动态血压参数。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病人分为杓型组(116例)、非杓型组(84例)和反杓型组(40例),比较各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压参数等。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血压节律比例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比较,反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参数中夜间平均血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蛋白尿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是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 计慧芳; 付阳; 董一飞
    • 摘要: 时钟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以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时钟基因周期基因(PER)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在与血压调控相关的外周组织器官中PER的异常表达对血压的影响以及高血压时间疗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高血压的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新思路。
    • 范景如; 张苏伟; 赵传伟; 王晓莉; 陈子清; 林振素; 郭舜奇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并探讨其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收住院的的高血压患者232例,年龄在30-75岁。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24例)、1级高血压组(101例)、2级高血压组(45例)、3级高血压组(62例);另分为杓型组87例,非杓型组121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PMP,CD41^(+))数目(个/μL),同时采集临床资料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血液学指标,并行24h动态血压检测,收集动态血压参数。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微粒水平的变化及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结果在白大衣高血压组、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组两两比较中,仅2级高血压组PMP水平与1级高血压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余各组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负相关(r=-0.66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微粒与诊室收缩压、体重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相关性,其中以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系数(β=-0.646,P<0.01)最高。结论血浆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高血压患者高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特别在3级高血压水平升高明显。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中血浆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高于杓型组。
    • 赵子晨; 王运超; 李玉生; 高远; 安璐; 原雯鑫; 于璐璐; 蔚文锴; 季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脑深髓静脉(DMV)改变与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1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120例同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SVD神经影像标志物,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DMV评分。比较对照组和CSVD组DMV评分的差异,分析DMV评分与CSVD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0)。重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组的DMV评分高于无重度WMH组(P=0.021),脑微出血(CMB)组与无CMB组、腔隙组与无腔隙组DM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P=0.744)。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V评分与WMH无相关性(P=0.102)。反杓型血压组DMV评分高于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P=0.002)。结论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与DMV相关,DMV与WMH、CMB、腔隙不存在独立相关性。
    • 王琦; 杨华; 郭西伟
    • 摘要: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量患者24 h、日间、晚间的血压数据并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05);杓型组T_(3)、T_(4)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组,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非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3.1 noml/L=1)、T_(4)水平(59~154 nmol/L=0,154 noml/L=1)和25-(OH)-D_(3)水平(≥30 nmol/L=0,<30 nmol/L=1)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T_(3)、T_(4)、25-(OH)-D_(3)为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_(3)、T_(4)、25-(OH)-D_(3)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在EH预防以及治疗过程中应加大对甲状腺激素以及25-(OH)-D_(3)水平的监测力度以更大程度地减少EH患者心血管事件。
    • 梁霄
    • 摘要: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千百年来,不违此规。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反映了生物体内的一种周而复始的节律。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血压昼夜节律即血压24小时的波动节律,是机体所固有的。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一谷,有益于适应机体活动、保护靶器官结构和功能,而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独立于血压水平的重要致病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