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068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文献由121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艳君、李晨梅、梁燕等。
血压昼夜节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068篇
占比:97.50%
总计:17505篇
血压昼夜节律
-研究学者
- 王艳君
- 李晨梅
- 梁燕
- 胡元会
- 刘田莉
- 李波
- 褚瑜光
- 费民毅
- 郑昭瀛
- 高慧
- 魏艺
- 严红
- 光雪峰
- 刘龙民
- 尹琳
- 庞振瑶
- 张巍
- 施胜铭
- 朱喜英
- 王宇
- 田志明
- 纳志英
- 肖响
- 郭新胜
- 郭艺芳
- 韩雪
- 鲍晓华
- 丁瑜
- 丁联斌
- 于忠祥
- 任斌
- 何涛
- 何艳
- 余冰清
- 冯仲贤
- 冯占辉
- 刘丽萍
- 刘华强
- 刘向阳
- 刘团结
- 刘国树
- 刘建新
- 刘燕
- 吴存瑾
- 吴珊
- 周宜轩
- 周进平
- 唐良秋
- 多慧玲
- 姜志安
-
-
付璇;
乔丽丽;
赵兴胜
-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拟行冠脉造影,同时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杓型组23例,B组:反杓型组68例,C组:非杓型组60例,D组:超杓型组9例,并分别计算Gensini积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D组以日均收缩压升高为主(P<0.05)。B组以夜均收缩压升高为主,同时,其夜均舒张压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98.5%)、C组(90%)冠心病检出率高于A组(56.5%)及D组(55.6%)(P<0.05)。D组、A组、C组、B组Gensini积分逐渐增大(P<0.05)。A组、D组以单支病变为主,C组以双支病变为主,B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冠脉病变具有不同水平的影响。
-
-
马爱婷;
郝春艳
-
-
摘要:
高血压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增长,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研究表明,高血压对心脏、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关。高血压时间治疗学通过血压节律特点调整给药时间,使血压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最佳治疗。本文就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伤及时间治疗学做一综述。
-
-
闫春秀;
吕聪敏;
李小妞;
李莉
-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根据收缩压(SBP)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44例)、非杓型组(56例)和反杓型组(36例),收集相关指标值,分析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反杓型与非杓型组炎症标志物较杓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高于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炎症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晚间平均收缩压(nSBP)存在显著相关性(r=0.2~0.5,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BPV负相关(r=0.2~0.5,P<0.01);白细胞介素-6(IL-6)与BPV正相关(r=0.2~0.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nSBP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提示机体通过炎症机制使血管发生相应改变继而影响血压,使血压下降率异常,促进靶器官损伤。
-
-
冯涛;
王红光;
刘子亮
-
-
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东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8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芎天麻汤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晨峰现象、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与对照组72.50%(29/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A、e′、E/e′、Tei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不仅可改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压平稳,且能降低血压晨峰现象发生率,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
-
徐三彬;
黄美琴;
麻志恒;
肖晓;
倪建俐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4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分为早期肾损害组(观察组,160例)和正常肾功能组(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诊室和动态血压参数。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病人分为杓型组(116例)、非杓型组(84例)和反杓型组(40例),比较各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压参数等。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血压节律比例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比较,反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参数中夜间平均血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蛋白尿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是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
-
-
范景如;
张苏伟;
赵传伟;
王晓莉;
陈子清;
林振素;
郭舜奇
-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并探讨其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收住院的的高血压患者232例,年龄在30-75岁。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24例)、1级高血压组(101例)、2级高血压组(45例)、3级高血压组(62例);另分为杓型组87例,非杓型组121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PMP,CD41^(+))数目(个/μL),同时采集临床资料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血液学指标,并行24h动态血压检测,收集动态血压参数。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微粒水平的变化及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结果在白大衣高血压组、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组两两比较中,仅2级高血压组PMP水平与1级高血压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余各组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负相关(r=-0.66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微粒与诊室收缩压、体重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相关性,其中以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系数(β=-0.646,P<0.01)最高。结论血浆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高血压患者高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特别在3级高血压水平升高明显。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中血浆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高于杓型组。
-
-
赵子晨;
王运超;
李玉生;
高远;
安璐;
原雯鑫;
于璐璐;
蔚文锴;
季燕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脑深髓静脉(DMV)改变与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1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120例同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SVD神经影像标志物,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DMV评分。比较对照组和CSVD组DMV评分的差异,分析DMV评分与CSVD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0)。重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组的DMV评分高于无重度WMH组(P=0.021),脑微出血(CMB)组与无CMB组、腔隙组与无腔隙组DM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P=0.744)。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V评分与WMH无相关性(P=0.102)。反杓型血压组DMV评分高于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P=0.002)。结论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与DMV相关,DMV与WMH、CMB、腔隙不存在独立相关性。
-
-
王琦;
杨华;
郭西伟
-
-
摘要: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量患者24 h、日间、晚间的血压数据并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05);杓型组T_(3)、T_(4)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组,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非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3.1 noml/L=1)、T_(4)水平(59~154 nmol/L=0,154 noml/L=1)和25-(OH)-D_(3)水平(≥30 nmol/L=0,<30 nmol/L=1)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T_(3)、T_(4)、25-(OH)-D_(3)为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_(3)、T_(4)、25-(OH)-D_(3)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在EH预防以及治疗过程中应加大对甲状腺激素以及25-(OH)-D_(3)水平的监测力度以更大程度地减少EH患者心血管事件。
-
-
梁霄
-
-
摘要: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千百年来,不违此规。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反映了生物体内的一种周而复始的节律。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血压昼夜节律即血压24小时的波动节律,是机体所固有的。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一谷,有益于适应机体活动、保护靶器官结构和功能,而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独立于血压水平的重要致病因素。
-
-
DENG Jian-jun;
邓建君;
XIE Ping;
谢萍;
WANG Xiao-huan;
王效浣;
HOU Ting-ting;
侯婷婷;
AN Yan-qiang;
安彦强;
LI Zhong-wei;
李重维;
ZHANG Wen-jing;
张文静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就诊患者173例,分为心房颤动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房颤合并高血压组)85例,原发性高血压组(高血压组)88例.分析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房颤动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rn 结果:与高血压组比较,房颤合并高血压组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最小收缩压、白天最小舒张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夜间最大收缩压显著升高及舒张压反杓型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最大收缩压、白天最大舒张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最大舒张压、夜间最小收缩压、夜间最小舒张压及收缩压反杓型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天平均舒张压(OR=0.920,95%CL=0.766~1.105 ,P=0.372)、白天最小收缩压(OR=0.966,95%CL=0.928~1.006,P=0.094)、白天最小舒张压(OR=0.997,95%CL=0.949~1.048,P=0.913)、24小时平均舒张压(OR=1.057,95%CL=0.866~1.291,P=0.587)与房颤合并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夜间最大收缩压(OR=1.038,95% CL=1.014~1.062,P=0.001)与房颤合并高血压显著相关.rn 结论:心房颤动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显著下降,而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
-
魏艺;
李偲偲;
胡元会;
李可;
郑昭瀛;
褚瑜光
-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唾液酸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按照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将患者分成3组,杓型组22例,非杓型组36例,反杓型组55例;比较三组间血清唾液酸指数.rn 结果:各组血清唾液酸比较,杓型组(49.23±18.44)<非杓型组(54.86±7.83)<反杓型组(57.18±11.4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夜间血压下降率与血清唾液酸存在显著相关性(r=-0.306,p=0.001).rn 结论:血清唾液酸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予以重视.
-
-
单海燕;
李婉;
赵心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蛋白(MAU)、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将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24h动态血压(24h ABPM)结果分为A、B组,A组为杓形组,共31例;B组为非杓形组,共35 例,分别检测MAU 和Hcy.结果:B组的MAU 水平明显高于A组[(22.09±3.18) mg/L vs (12.46±2.69) mg/L,P<0.01];B组的Hcy水平高于A组[(19.35±2.01) umol/L vs (15.97±1.58) umol/L,P<0.05];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nSBP)与MAU、Hcy之间存在正相关(r=0.285,P<0.01;r=0.538,P<0.01).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MAU、Hcy关系密切。
-
-
刘柏年;
王林;
郭晓坤;
张红梅;
黄娇红;
吴存瑾;
刘庆君;
王仲言;
杨丽敏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与老年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并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76 例,其中男196例,女80例,年龄81.25±11.79岁(65~99岁).高血压病程34.71±7.01年.均分别服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期间不停用任何原服用药物及其它治疗.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肝脏疾病或痛风患者.对上述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SUA等生化检测。根据白昼收缩压平均值(dSBP)及夜间收缩压平均值(nSBP)差值百分比即(dSBP-nSBP/dSBP) x100%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构型(≥10%)及非构型(420 umol/L(男性)或SUA>357umol/L(女性)定义为HUA。结论:老年SUA水平升高及HUA可增加非构型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夜间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有关。预防及治疗HUA可能为临床上控制血压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提供新的思路。
-
-
-
-
-
- 《2016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
-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预后的关系. 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trial of org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 结果:36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根据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组(76例)和非杓型组(291例),随访(19.0±5.0)个月.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非杓型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数值上低于杓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有无糖尿病分层分析,在非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未观察到血压昼夜模式与预后的相关性(P=0.763);然而,在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非杓型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显著低于杓型患者(P=0.030).Cox回归显示高龄(HR=1.037,95%CI:1.008~1.067,P=0.013)、糖尿病(HR=2.406,95%CI:1.340~4.319,P=0.003)、高的入院改良Rankin评分法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HR=1.379,95%CI:1.143~1.664,P=0.001)、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非杓型)(HR=0.964,95%CI:0.928~1.001,P=0.056)是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P<0.05). 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而在非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却未发现血压昼夜节律与预后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