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
2016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

2016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8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2016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建立体内和体外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STAT3蛋白表达变化;检测sRAGE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STAT3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复制C57BL/6J小鼠心脏和原代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在sRAGE和(或)STAT3抑制剂AG490的干预下,通过检测TUNEL及caspase-3活性评价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的STAT3(p-STAT3)及总的STAT3(t-STAT3)蛋白的表达. 结果:体内实验,与Sham组相比,I/R组TUNEL阳性细胞数目和caspase-3活性分别增加了115%和120%,I/R组p-STAT3/STAT3比值降低了50%,sRAGE降低了I/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包括TUNEL阳性细胞数目降低了51%,caspase-3活性降低了36%,此外,sRAGE预处理I/R组的p-STAT3/STAT3比值增加了381%;体外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I/R组TUNEL阳性细胞数目和caspase-3活性分别增加了380%和77%,I/R组p-STAT3/STAT3比值降低了69%,sRAGE(900ng/mL)同样降低了I/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表现为TUNEL阳性细胞数目降低了63%,caspase-3活性降低了33%,此外,sRAGE预处理I/R组的p-STAT3/STAT3比值增加了243%,与I/R+sRAGE组相比较,I/R+sRAGE+AG490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目升高了126%,caspase-3活性增加了42%,p-STAT3/STAT3比值降低了68%. 结论:sRAGE可通过激活STAT3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该院2014年1~6月入院治疗的AMI患者50例(AMI组),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3例;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结果:AMI组患者外周血中EOS含量和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的EOS含量、百分比与hs-CRP呈显著负相关(r=-0.254,P<0.05;r=-0.239,P<O.05). 结论:AMI患者外周血EOS含量明显减少且与hs-CRP呈负相关,其减少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并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探讨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北京天坛医院2013-11月/2014-05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包括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50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EOS数量和百分比、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T volume,MPV). 结果:AMI患者外周血中EOS计数和百分比显著低于SAP组(P<0.01),与SAP组相比,AMI患者PLT/体重比较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在AMI患者中,肌钙蛋白Ⅰ≥20ng/ml患者的EOS数量显著低于肌钙蛋白Ⅰ<20ng/ml的患者(P<0.05).EOS计数及百分比和肌钙蛋白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474,P<0.01;r=-0.520,P<0.01,Pearson相关性). 结论:STEMI患者外周血中EOS数量明显减少,EOS百分比和肌钙蛋白Ⅰ之间存在负相关,EOS数量减少可能提示更严重的心肌损伤,EOS可能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分析冠状动脉与弓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对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且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存在弓上动脉狭窄的180例患者进行同期或分期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非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2)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弓上动脉各段病变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颈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在CAD与非CA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0.146、0.128);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在CAD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CAD组(P=0.010). 结论: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与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575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结果:共5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1.252,95%CI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2.630,95%CI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1.069,95%CI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4.087,95%CI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1.208,95%CI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320,95%CI1.217~1.431,P<0.001). 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预后的关系. 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trial of org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 结果:36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根据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组(76例)和非杓型组(291例),随访(19.0±5.0)个月.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非杓型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数值上低于杓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有无糖尿病分层分析,在非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未观察到血压昼夜模式与预后的相关性(P=0.763);然而,在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非杓型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显著低于杓型患者(P=0.030).Cox回归显示高龄(HR=1.037,95%CI:1.008~1.067,P=0.013)、糖尿病(HR=2.406,95%CI:1.340~4.319,P=0.003)、高的入院改良Rankin评分法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HR=1.379,95%CI:1.143~1.664,P=0.001)、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非杓型)(HR=0.964,95%CI:0.928~1.001,P=0.056)是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P<0.05). 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而在非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却未发现血压昼夜节律与预后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了解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raphy,CAG)结果的相关性,探讨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方面的价值. 方法:根据CAG的结果,将472例怀疑CAD的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分为CAG正常组和CAG异常组.CAG异常组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吸烟、既往病史、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等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及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测量.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眼底动脉硬化程度、BaPWV、ABI及其他相关指标对CAD的预测能力. 结果:糖尿病、BaPWV>14m/s、典型心绞痛、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及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进入方程,其中典型心绞痛(OR=7.220,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00)、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OR=6.969,ROC曲线下面积0.690±0.027,P=0.002)和BaPWV>14m/s(OR=5.846,ROC曲线下面积0.695±0.026,P=0.003)对预测CAD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OR=3.869,P=0.051)及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OR=2.513,P=0.052)对预测CAD未见到统计学意义. 结论: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与CAG结果关系密切,对预测CAD有重要价值.
  • 摘要:根据本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PFO的筛查,提高对高危人群PFO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为预防卒中的复发,介入封堵术为有效的方法,但需要神经科医师和心脏介人医师共同严格把握PFO封堵术的适应证,针对每个患者权衡PFO封堵术的风险及获益,做出合理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以2015年5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封堵术前,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cTCD)发泡试验证实有右向左分流(right-left shunt,RLS)以及经食管超声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或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后复查cTCD发泡试验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效果,完全封堵及合并症情况,评价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4)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PFO患者8例,ASD患者2例.所有患者术前cTCD发泡试验均证实为大量RLS.PFO直径1.1~2.0mm,平均(1.7±0.3)mm.ASD直径分别为4.5mm和3.4mm.手术成功率100%.8例PFO患者使用的封堵器型号均为18/25mm,2例ASD封堵器的型号分别为12mm和10mm.封堵术后仅1例PFO患者在cTCD发泡试验中有中等量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90%.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表面血栓形成,未见脑缺血事件复发. 结论:经导管PFO/ASD封堵术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减少右向左分流,但需注意封堵术后中远期残余右向左分流的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特征.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并行颈动脉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04例,剔除磁共振图像质量差的患者后,最终纳入患者97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成3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共16例;单支病变组(1支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50%),共48例;多支病变组(2或3支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50%或左主干病变),共33例.比较3组患者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影像中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包括钙化、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和破裂. 结果: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分别为81.3%(13/16)、72.9%(35/48)和93.9%(31/33)]和钙化斑块[分别为50.0%(8/16)、35.4%(17/48)和42.4%(14/33)]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富含脂质坏死核心的检出率低于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为18.8%(3/16)、64.6%(31/48)和69.7%(23/33),P均<0.01],而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的脂质坏死核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中2例患者(6.1%)检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其余2组均未见斑块内出血;3组患者的颈动脉均未见斑块溃疡和破裂. 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征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他汀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但目前临床上缺少评价他汀治疗对斑块影响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作为一项新兴组织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组织一致性,能够准确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判定及定量分析斑块内各组分(包括纤维帽、富含脂质核心、钙化及出血等),通过选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作为对比剂还可以评价斑块内炎症水平.重点就HR-MRI评价他汀治疗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摘要: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冠心病(CHID)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生情况,分析SAS与CHD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因胸痛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66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HD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CG检查,并应用DCG筛查SAS. 结果:166例患者中确诊CHD100例(CHD组),66例除外CHD(对照组).CHD组的男/女性别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腹围、糖尿病患病率、估计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Est.AHI)、SAS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有38.0%合并SAS,而对照组SAS的发生率仅为1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t.AHI水平、性别、年龄与CHD发病独立相关,且危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Est.AHI水平、年龄和性别. 结论:CHD患者中SAS的发生率较高,SAS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DCG筛查CHD患者中的SAS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索白细胞计数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了198例急性NSTEMI患者的随访资料.入院时即刻检测血白细胞计数.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除入院时心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外均无统计学差异,白细胞计数>11.0×10^9/L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1.0×10^9/L组(25.5%vs.10.4%,P=0.006;18.4%vs.5.2%,P=0.004),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1.0×10^9/L是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2,95%CI:1.333-6.495,P=0.00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1.0×10^9/L是出院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3.767,95%CI:1.406-10.089,P=0.008). 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急性NSTEMI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情况. 方法:选取具有相似危险因素分层的CSF病人和冠脉血流正常(Normal Coronary Arteries,NCA)的人群各45名.通过实时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系统,获得双侧颈动脉的硬化指数(Stiffness Parameter,β)、压力-应变弹性指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和脉搏波传递速度(Pulse-Wave Velocity,PWV).对两组病人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测定,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评价Hs-CRP和颈动脉硬化各项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CSF组β、Ep和PWV显著高于NCA组(β:11.8±3.19vs9.7±3.76,P<0.01;Ep:149.9±44.47vs130.1±41.56,P<0.05;PWV:7.4±0.84vs7.0±1.08,P<0.05),AC低于NCA组(0.64±0.180vs0.76±0.192,P<0.01).CSF组Hs-CRP水平显著的高于NCA组(13.9±10.66vs9.3±6.33,P<0.05).Hs-CRP水平可能与β(r=0.272;P=0.005)、Ep(r=0.411;P=0.003)和PWV(r=0.452;P=0.001)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和AC(r=-0.293;P=0.025)呈负相关. 结论:在CSF病人,ET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颈动脉硬化的方法;CSF和颈动脉动脉硬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应用基因芯片试剂盒检测CYP2C19基因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用以代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 结果:与CYP2C19*2或*3携带者相比较,CYP2C19*1/*1野生型患者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35.73±19.29)%比(48.30±2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4,P<0.05).中间代谢型([35.72±19.27)%]与慢代谢型[(35.75±19.89)%]相比较,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与低反应组相比较,野生型纯合子与无效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低反应组CYP2C19*1/*114例(40.0%),*1/*210例(28.6%),*1/*34例(11.4%),*2/*25例(14.3%),*2/*32例(5.7%),反应组分别为45例(60.0%)、15例(20.0%)、4例(5.3%)、7例(9.3%)、4例(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38,P=0.05). 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相关,CYP2C19*2/*3失功能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相关.
  • 摘要:本文对卵圆孔未闭患者完成了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封堵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对于年龄<77岁,缺乏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突然或反复出现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怀疑PFO为其病因,重视对PFO的筛查。PFO封堵治疗是以导管枝术为基础,将特殊的封堵装置置入病变部位,完成对PFO的封堵,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特点,已经基本取代了外科手术,成为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使用可调弯鞘(Agilis NxT鞘)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进行导管消融隔离双侧肺静脉. 方法: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可调弯鞘支持下进双侧肺静脉行隔离术.穿刺房间隔,双侧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 VelocityTM v3.0指导下构建左心房几何模型,行双侧肺静脉电学隔离. 结果:26例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电学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165.7±48.1)min,平均放射时间为(25.0±9.4)min,其中房间隔穿刺透视时间为(1.3±0.5)s,应用环状电极建模时间(7.5±4.3)min,左肺静脉隔离时间(55±17)min,右肺静脉隔离时间(37±11)min.有1例患者发生心脏压塞,经心包穿刺后好转,随访6~12个月,有3例患者(11.5%)复发. 结论:Agilis NxT可以应用于针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可以减少导管在心腔内的操作,简化手术过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