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
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

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09-09-23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会议文集: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斑马鱼用于动物实验模型的技术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果,分析了斑马鱼的生物学特点,探讨了其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如一般毒性评价、发育毒性评价等,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建立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rn 方法:选择健康有生殖能力的实验用雌雄猕猴,采用单笼适时配种,观察阴道拴,利用直肠指检、超声波等技术进行早早期妊娠诊断,从而建立妊娠20d以内的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rn 结果:通过此法最早可建立妊娠11d,及妊娠15d、20 d的实验动物模型;妊娠11d、15d、20d的确诊率分别为100%(4,4*100%)、90%(17/19*100%)、100%(28/28*100%)。rn 结论:本实验方法是建立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的一个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三聚氰胺污染饲料致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三聚氰胺污染饲料致大鼠肾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为检测三聚氰胺的肾毒性提供更为灵敏的方法。rn 方法:采用GC-MS分析手段对正常组和病变组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利用代谢组学分析软件SIMCA-P+11分别对从正常组和病变组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采集的GC-MS数据进行聚类分析。rn 结果:正常组和病变组大鼠尿液在PCA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在肾脏组织的PCA分析中也得到了分离,并分析出引起差异的特征标志物,进行了指认。rn 结论:采用CC-MS对三聚氰胺污染饲料致大鼠肾毒性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比常规的病理切片方法更具灵敏性,同时提示实验动物饲料是否异常应当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 摘要: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对庆大霉素所致大鼠肾毒性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rn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庆大霉素法制作大鼠肾毒性模型,通过生化、病理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形态、氧化产物及酶类的变化及信号通路分子P38、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明确桃核承气汤的疗效。rn 结果:桃核承气汤治疗一周后,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降低肾皮质MDA含量和NOS酶活性、提高SOD酶活性,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少。rn 结论:桃核承气汤可以通过改善肾脏氧化损伤对庆大霉素肾毒性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胶原/纤维蛋白对新西兰兔的止血作用,并与胶原蛋白海绵止血效果作比较。rn 方法:选用胶原/纤维蛋白止血贴,对新西兰兔耳部动、静脉出血、耳表创面、股动脉割伤、肝损伤、体表创面进行止血试验,同时与胶原蛋白海绵止血效果作比较,观察其止血时间、失血量、敷料与创面的粘合等情况,并定期观察创面愈合、体内吸收和抗炎情况。rn 结果:胶原/纤维蛋白复合止血贴组、胶原蛋白海绵组新西兰兔耳动、静脉、耳表创面、股动脉割伤、标准肝创伤的止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 摘要:目的:高脂膳食对机体血液、组织匀浆中各种生化指标的影响,尤其是比较对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的影响,为研究高胆固醇引起的心血管等疾病建立模型。rn 方法:将C57BL/6j小鼠63只随机分为2组。普食组(用普通饲料饲喂)12只,雌雄各6只,高脂组(用高脂饲料饲喂)51只,雌26只、雄25只。单笼饲喂,饲喂期为67天。观察动物体重、摄食量、比较血液以及肝肾组织匀浆中有关脂类代谢和抗氧化方面的生化指标以及肝肾组织中小动脉的形态学的改变。rn 结果:高脂组血液中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普食组(p<0.05);高脂组肝肾脏组织匀浆中T-AOC、CuZn-SOD、SOD、AKP、NOS、MDA的水平与与普食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普食组相比,雄性小鼠摄食量有差异(p<0.05)、体重未见显著性差异;病理观察可见高脂组中肝细胞空泡变性。rn 结论:通过高脂膳食成功的建立了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为胆固醇浓度升高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考察盐酸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液制剂安全性评价。rn 方法:对盐酸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液进行了过敏性、溶血性和血管刺激性试验。rn 结果:盐酸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液对豚鼠无致敏作用,对家兔红细胞无明显体外溶血及凝聚作用,对家兔耳缘静脉亦无明显刺激性。rn 结论:盐酸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液符合制剂安全性要求。
  • 摘要:目的:比较自然衰老小鼠与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多项指标,选择抗衰老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rn 方法:将11-13月龄的小鼠作为自然衰老小鼠,通过对年轻小鼠连续15天皮下注射2.5g/kg 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5分钟内自主活动时间、主要脏器指数、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及血糖(BS)为指标,分别与年轻对照鼠比较。rn 结果:自然衰老鼠的负重游泳时间、胸腺指数、卵巢指数、睾丸指数、血清中MDA、TG与年轻对照鼠相比,均有显著差异。rn 结论:自然老龄鼠是抗衰老研究的首选动物。
  • 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复制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和内毒素脑室注射脑损伤大鼠模型探讨内毒素所致脑损伤过程中大鼠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内毒素性脑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和临床干预性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n 实验Ⅰ:方法脑红蛋白在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选用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个组(n=10):1个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0.5 mL,生理盐水;6个内毒素干预组,采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0.5 mL革兰氏阴性菌胞壁脂多糖(0.016 g/kg体质量)。对照组于注射生理盐水后6h、内毒素干预各组依分组分别于注射LPS后各时间段(3h,6h,12h,24h,48h,72h)收集血浆、脑脊液,并处死大鼠留取海马和额叶皮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Ngb含量,应用干湿重法检测鼠脑含水量,应用投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大鼠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器的肿胀程度。rn 结果:①酶联免疫吸附法显示,注射内毒素后额叶皮质、海马、脑脊液和血浆中Ng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8 h达峰值。②免疫印迹法显示实验各组均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 kD的Ngb蛋白.内毒素干预各组Ngb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3 h组表达量最低,48 h组和72 h组表达量最高。③Ngb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锥体细胞的细胞质,呈黄褐色。④注射内毒素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8 h含水量达峰值,为0.8313。rn 结论:Ngb表达量的上调与脑损害程度成正相关,且其过度表达是全身性的;Ngb表达量与内毒素处理的时程密切相关,Ngb表达上调可能是在内毒素休克状态下机体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之一。rn 实验Ⅱ:在内毒素脑损伤大鼠模型中内毒素剂量和作用时间对脑红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析因设计2个处理因素:即剂量因子(低剂量0.05 mg/kg LPS 0.1 mL、中剂量0.1mg/kg LPS 0.1 mL、高剂量0.15 mg/kg LPS 0.1 mL,)和3个水平(即时间因子:12 h后检测Ngb表达量、24 h后检测Ngb表达量、48 h后检测Ngb表达量)的所有组合进行的实验设计研究。通过多功能科学计算器上的随机数字发生器将100只SD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90);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9个内毒素干预组(n=10)。实验组大鼠,向大鼠脑池内注射相应剂量的LPS,建立内毒素脑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向脑池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注射生理盐水后6 h、实验组大鼠于注射内毒素后12 h、24 h、48 h抽取颈静脉血1 ml,小脑延髓池穿刺收集CSF 0.2 ml,并处死大鼠留取海马和额叶皮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标本中Ngb含量。rn 结果:①酶联免疫吸附法显示,注射内毒素后额叶皮质和海马中Ngb表达量随剂量增加和注射时程愈长而增高;而且内毒素的注射剂量和作用时程对脑红蛋白的表达量的影响呈相加效果。②免疫印迹法显示实验各组均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 KD的Ngb蛋白。rn 结论:Ngb表达变化趋势同酶联免疫吸附法。内毒素引发Ngb高表达过程中,内毒素的剂量和注射时程均可以影响Ngb表达水平,而且剂量因子和时间因子的作用是相加的。
  • 摘要:本文将主要阐述在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中肿瘤发生率比较使用双重对照组的必要性。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最新报道:来自英格兰Covance实验室13个两年间(1991-2002)Sprague-Dawley大鼠致癌试验的自发性肿瘤病变背景数据的范围和程度。通过这篇报道,更多的关于2年慢性试验设计的信息以及更多的致癌试验背景病变也将被了解。
  • 摘要:猴痘是一种以皮肤出疹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并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根据GenBank发表的猴痘病毒(AF380138)F3L记基因全序列,利用PrimetExpress3.0软件设计和合成了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建立了F3L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从人工合成的猴痘病毒MPV(AF380138)F3L脱基因片断(48048-48509bp)扩增典型的“S”型扩增曲线,检测灵敏度达到可达6.8拷贝/25μL反应体系;但不能从鸡痘、山羊痘等病毒中扩增出相应的扩增曲线。表明本方法可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猴痘病毒基因。
  • 摘要:目的:建立全身表达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基因(Dhcr24)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研究该基因过表达对小鼠代谢的影响。rn 方法:RT-PCR法克隆小鼠Dhcr24基因,把该基因捕人CMV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Dhcr24转基因小鼠。PCR鉴定Dhcr24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血生化检测仪检测转基因小鼠血生化指标的改变。rn 结果:建立了2个不同表达水平的Dhcr24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入的Dhcr24基因在肝和脾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内源的Dhcr24。血生化检测证实: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血肌酐(SCr)较野生型小鼠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碱性磷酸酶(ALP)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增加,并且Dhcr24转基因雌鼠的体重比野生型小鼠明显降低,均有显著差异。但Dhcr24转基因雄鼠各项指标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rn 结论:成功建立了全身表达Dhcr24转基因小鼠,并证实Dhcr24基因对雌性小鼠的体重和血生化指标,包括LDH,TP, Alb,SCr,HDL-candALP具有明显的影响。
  • 摘要:目的:筛选与人类代谢障碍性肥胖症发病病因学相似的肥胖大鼠模型,并对肥胖个体Leptin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情况进行初步研究。rn 方法:离乳雄性Wistar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取体重增加值大的前1/4部分作为肥胖倾向组大鼠。对肥胖倾向组大鼠,继续进行高脂饲料喂养,并观察其体重、血清Leptin的变化趋势;试验49周后,大鼠处死,对内脏脂肪含量、附睾脂肪细胞大小以及下丘脑LRb(I,eptin受体b亚型)表达水平及Stat3磷酸化水平(Tyr705磷酸化)进行测定。rn 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和肥胖倾向组大鼠在不同饲料喂养的第17周开始体重相对增加值出现组间显著性差异;除第16周肥胖倾向组大鼠的血清Lept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之外,其它采血时间点,肥胖倾向组的血清Leptin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物处死后,肥胖倾向组大鼠的内脏脂肪含量和附睾脂肪细胞大小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大鼠在下丘脑LRb表达水平和细胞浆内Stat3磷酸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本研究得到了与营养性肥胖人群临床表现相似的肥胖大鼠;同时发现,肥胖大鼠在长期高浓度Leptin刺激后,可能引起了中枢性Leptin抵抗,致使Leptin对体重调节的正常生理作用受到抑制,脂代谢异常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最终表现为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内脏脂肪含量升高和体重增加。
  •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人胰腺癌细胞系,为体内监测肿瘤的早期生长及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建立一种新的肿瘤动物模型。rn 方法:以Lipofectamine2000介导chicken β-actin-RFP-NEO转染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和Capan-2,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BALB/CA-nu裸鼠皮下接种1×106个发光细胞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rn 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RFP的两种不同的人胰腺癌细胞株,将其接种到裸鼠体内可成瘤,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了肿瘤的生长动态过程,并且SW1990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较Capan-2细胞快。rn 结论: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胰腺癌细胞建立的裸鼠肿瘤模型为胰腺癌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筛选提供了可进行荧光影像活体、动态分析的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人宫颈癌细胞系,建立移植瘤模型并比较移植模型肿瘤生长的荧光分析和卡尺测量的优缺点。rn 方法:以Lipofectamine 2000介导chicken β-actin-GFP-NEO转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BALB/CA-nu裸鼠皮下接种1×106个发光细胞使其成瘤,利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和游标卡尺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rn 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GFP的人宫颈癌细胞株,将其接种到裸鼠体内可成瘤。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发现,1至3周随着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平均荧光光子数逐渐增加;4周时随着肿瘤出现明显坏死,平均荧光光子数呈现下降趋势,而游标卡尺测量结果显示肿瘤在4至5周仍然不断的增大。rn 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建立的裸鼠肿瘤模型可以为人宫颈癌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够客观定量评价活的肿瘤细胞在动物体内的生长情况,而不是肿瘤体积的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计“3R”的“优化”在保健食品研发过程中应用。rn 方法:在事先调研受试品成分的基础上,采用“优化”设计的方法,对四组小鼠进行缓解疲劳和增强免疫功能的8项指标试验。rn 结果:(1)获得受试品对小鼠机体8项影响作用的信息。初步判断产品具有缓解疲劳和增强免疫的作用。(2)用120只小鼠就完成了原本要用280只小鼠才能完成的实验。rn 结论:采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指标选定的优化方法,可以用少量的动物得到研发过程所需的更多的信息。
  • 摘要:目的:制备实验动物小鼠需检测病原菌的多组特异性抗原,并制作成蛋白芯片,为建立一体化的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基础。rn 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选择病原菌的特异性抗原,并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回收的方法制备选定的抗原,利用芯片点样仪将回收的抗原按照预先设定的矩阵点在氨基化处理过的玻片上,制备蛋白芯片,芯片先与小鼠阳性血清杂交,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小鼠IgG杂交,DAB显色,通过扫描及-软件分析,获得检测结果。rn 结果:通过对比western blot结果,伤寒沙门氏菌、嗜肺巴氏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念珠状链杆菌每种病原菌选定了五组特异性较好的抗原,凝胶回收制备了选定的所有抗原,制作了蛋白芯片,分别与免疫伤寒沙门氏菌、嗜肺巴氏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念珠状链杆的小鼠阳性血清杂交后,扫描结果显示,芯片上对应抗原均显示了很强的阳性信号,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rn 结论:制备了可以同时检测几种细菌的蛋白芯片,为建立一体化的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了基础。
  • 摘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与生物体交互作用导致损害作用的学科。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机体可接受暴露水平和卫生标准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中国毒理学发展的历史,论述了中国毒理学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就,阐述了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毒理学的发展战略,如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化学品管理体系和安全性评价体系。
  • 摘要:本文论述了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制备的一般原则,探讨了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如完全疾病表现的模型、部分疾病表现的模型等,以及研究的方面与应用,讨论了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应用的规范化要求,并分析了该模型的局限性。
  • 摘要:目的:以C57BL/6JSlac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对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Ta小鼠的体生长曲线、糖代谢曲线、血清胰岛素、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等部分生物学特性数据进行测试和分析,并对其肾脏、肝脏和胰腺等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探讨。rn 结果显示:①KK.Ay/Ta小鼠体重、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1);②雄性KK.Ay/Ta小鼠与对照组间心脏、胰腺差异显著(P<0.05),肝脏、脾脏、肾脏及雄性的各脂肪系数、雌性的脏器脂肪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③30周龄时KK-Ay/Ta小鼠肾小球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管腔内透明管型;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并伴随有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胰岛数量明显减少、体积缩小、胰岛内细胞数量减少。rn 实验结果证明:KK-Ay/Ta小鼠是一种中高度高血糖、高度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不足和肾脏、肝脏病变,且伴随肥胖的良好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建立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Luc(Luciferase)双标高效表达的人肺癌细胞系和人肝癌细胞系,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裸小鼠肺原位移植瘤和肝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rn 方法:应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建立GFP/Luc双标的SPC-A-1和SMMC-7721细胞系,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使GFP/Luc双标表达率接近100%,分别接种于裸小鼠肺原位和肝原位,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各稳定转染细胞在小鼠体内深部组织的表达情况。rn 结果:成功建立了GFP/Luc双标表达率接近100%的SPC-A-1-GFP/Lcu和SMMC-7721-GFP/Lcu细胞系,进行小裸鼠肺原位移植和肝原位移植后,应用活体成像系统观测到裸小鼠肺原位和肝原位早期的微小病灶和晚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且,随着肿瘤移植时间的延长,移植瘤体积的增大,活体成像检测到的发光面积逐渐增大,发光强度也逐渐增加。rn 结论:稳定表达GFP/Luc的细胞系,结合活体成像技术,能够对动物模型深部的肿瘤病灶进行活体、实时、定量检测,且灵敏度极高。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手段。
  • 摘要:目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多次注射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T1DM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rn 方法:C57BL/6小鼠按40mg/Kg腹腔注射STZ,连续5天,1周后诱导成T1DM模型鼠,将正常小鼠和T1DM模型鼠按2mg/Kg腹腔注射RAPA,连续两周。监测小鼠血糖,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常规病理切片检测RAPA对胰岛炎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胰腺、肾脏、脾和胸腺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LC3、Beelin1、Caspase-3蛋白在以上脏器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RAPA对小鼠脾脏Th1/Th2分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rn 结果:RAPA对正常小鼠一般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而对T1DM小鼠则可使其血糖升高、体重下降、采食和饮水量增加(P<0.05),并加重其胰岛炎程度;正常小鼠注射RAPA前后胰腺、肾脏、脾和胸腺的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而T1DM组小鼠和T1DM注射RAPA组小鼠变化显著,除见到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胞质空泡样变,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等凋亡改变以外,注射RAPA后,T1DM小鼠胰腺腺泡细胞、肾曲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还可见到典型的细胞自噬现象,部分细胞表现为自噬和凋亡双重变化,胰腺超微结构的破坏尤为严重:RAPA可明显增加T1DM小鼠LC3、Beclin1、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对正常和T1DM小鼠RAPA均可明显使小鼠脾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多,并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rn 结论:RAPA对T1DM具有双向作用,既可通过调控Th1/Th2之间的动态平衡和CD4+CD25+Treg的数量诱导免疫耐受,并引起效应性T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又可通过自噬直接破坏胰岛和其他重要结构,加重T1DM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在实际应用时须综合权衡其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手霉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rn 方法:采用灌胃(ig)给药和腹腔注射(ip)给药两种方法进行试验,采用Bliss法计算LD50。rn 结果:一次给与手霉素,对小鼠可产生急性毒性和死亡。rn 结论: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分别为1235.326mg/kg(897.5674~1642.087 mg/kg),腹腔注射给药15.5025 mg/kg(11.6508~17.7997 mg/kg)。
  • 摘要:本文提供给毒理学家或临床病理学家一组血凝、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参考数据,这组对照组动物数据来自大约30次不同时期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涉及的大约30次研究结果,是2002-2007年间由Charles River公司位于魁北克尚勒维的蒙特利尔临床前研究所完成的。所用Wistar Han IGS大鼠均来自北卡罗来纳罗利市Charles River公司。
  •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rn 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rn 结果:第3种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rn 结论:采用第3种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 摘要: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静脉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类型及发病特点。rn 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STZ 60mg/kg,观察注射后5~40d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rn 结果:注射STZ 5~40d内,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糖耐量显著减低(P<0.001),糖化血红蛋白含量(33.93±10.32 A/10g)较正常组(24.37±7.62A/10g)显著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11.63±3.49μIU/m1)较正常组(9.95±2.99μIU/m1)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0.006±0.003)较正常组(0.022±0.005)显著降低(P<0.001)。rn 结论:STZ 60mg/kg静脉注射的方法,可致大鼠血糖在40d内稳定在较高水平,且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该方法造模所需时间短、血糖稳定、持续时间长、不易自行缓解,可用于评价胰岛素增敏剂及其他某些抗糖尿病药物对机体胰岛素抵抗性的改善作用的实验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方法;研究心肌梗死大鼠血浆中肌钙蛋白T(cTn-T)的动态变化。rn 方法: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建立稳定的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结扎后31h、48h、69h、168h检测cTn-T含量和计算心肌梗死重量指数。rn 结果:成功制备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并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进,降低动物死亡率。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31h、48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cTn-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1);测定的各时间点心肌梗死重量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cTn-T值与梗死重量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r=0.90,P<0.01)。rn 结论:结合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进一步佐证了模型制备较成功。cTn-T表现出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在31小时最接近达峰时间,有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价值,也可作为判断AMI时心肌梗死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裸项栉鰕虎鱼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为该鱼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奠定基础。rn 方法:通过对胚胎和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裸项栉鰕虎鱼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rn 结果:水温25.8℃~26.5℃,裸项栉鰕虎鱼受精后约82b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42~1.73衄,1d开口摄食,3d卵黄囊消失,23d第一背鳍形成,鳞片出现;33d全身被鳞;初孵仔鱼经97d发育成熟,繁殖周期约为36d;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可达40%,个体相对生殖力达8193.5粒/g。rn 结论:裸项栉鰕虎鱼具有个体小、性成熟早、生殖季节长、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等特点,可进行室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培育。
  • 摘要:目的:观察消瘀止痛膏的毒理学作用。rn 方法:设立对照组,将豚鼠分为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皮肤用药过敏试验,观察药物对豚鼠各方面的反应。rn 结果:该药对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消瘀止痛膏在外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豚鼠未引起任何急性反应,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无致敏作用。
  • 摘要:目的: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同时种植于大鼠体内三个不同部位,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进行比较评估。rn 方法:取3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左侧腹壁、子宫卵巢韧带和右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间,术后第21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rn 结果:异位内膜可以在大鼠不同部位同时生长,体积和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其种植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3%-100%),且种植物组织形态相似。rn 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但皮下种植更简单,更直观,可减小损伤,便于反复实验及连续性观察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c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rn 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0),通过间断常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大鼠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肺小动脉管壁PCNA蛋白表达,并经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其表达强度。rn 结果:4周后,模型组SD大鼠肺小动脉外径、管壁厚、MT%、管面积MA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SD大鼠肺小动脉PCNA阳性细胞数、增殖指数、核蛋白表达(积分面积、累积光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SD大鼠肺小动脉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rn 结论:常压低氧4周可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PCNA与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已烯雌酚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rn 方法:以小鼠透明带3蛋白的第330~342个氨基酸的序列(NSSSSQFQIHGPR)合成透明带多肽并作免疫原,免疫SPF级BALB/C雌性小鼠。设对照、模型和已烯雌酚组。灌胃给药4周后,采用1unel方法检测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细胞凋亡数并作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已烯雌酚组可显著减少小鼠卵巢卵母细胞的凋亡率(P<0.05)。rn 结论:已烯雌酚组能改善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体重降低症状并能诱导发情。已烯雌酚能改善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症状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能有效地抑制卵母细胞的凋亡所引起的。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银杏叶与西药脑复康片对老年痴呆症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效果的差异。rn 方法:取健康KM小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杏叶组和脑复康组,各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灌胃AICl3进行造模,连续60天。银杏叶组和脑复康组自造模起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60天。试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相关的行为学测定,然后处死动物,测定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过氧化脂质(MDA)含量、超氧化岐化酶(SOD)活性、Na+、K+-ATPasc、游离钙离子含量和进行脑神经元细胞计数。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叶组动物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降f氐(P<0.05);银杏叶组动物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Ca+浓度含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性降低(P<0.05),与对照及脑复康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银杏叶组动物大脑海马锥体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中药银杏叶改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与西药脑复康片相似。
  • 摘要:目的:探讨铅对体外培养的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细胞暴露后基因表达的改变,并进行相关基因通路分析。rn 方法:使用半致死量浓度乙酸铅分别暴露U251细胞8h和24h后,设置空白对照。提取RNA,进行基因表达谱的芯片分析,芯片扫描结果经归一化处理,设定Ratio值<0.5或≥2为表达有差异基因。rn 结果:铅暴露HB细胞导致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932条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类。以KEGG和Biocarta基因网络数据库分析代表性基因网络。rn 结论:铅暴露细胞导致毒害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cDNA基因芯片是一个可用于高通量筛查基因表达差异的快速有效方法。在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代谢及信号通路中,与神经组织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Ca2+信号传导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
  • 摘要:目的:建立神经组织特异表达CTF1的转基因模型小鼠,为研究CTF1生物学功能及与老年痴呆等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工具动物。rn 方法:把CTF1基因插入神经组织特异的启动子PDGF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建立C57BL/6J CTF1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CTF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对转基因小鼠脑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形态的改变。rn 结果:建立了2个不同表达水平的CTF1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入的CTF1基因在脑组织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同龄对照小鼠。组织学分析显示CTF1转基因小鼠大小脑组织基本结构形态未见异常。rn 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遗传的神经组织特异表达CTF1转基因小鼠品系,为CTF1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老年痴呆等疾病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模型工具。
  • 摘要:目的:建立系统表达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HB-EGF与组织纤维化的关系。rn 方法:RT-PCR法克隆小鼠HB-EGF基因,将其插入Chicken β-aetin启动子下游,构建Chicken β-actin.HB-EGF表达载体,利用显微注射的技术把表达载体注射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中,建立HB-EGF转基因小鼠。利用特异引物PCR的方法鉴定转基因的基因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HB-EGF基因在全身组织的表达。分别取HB-EGF转基因鼠与同窝阴性小鼠的肝、肾、肺及膀胱组织进行Massion染色。rn 结果:建立了系统表达HB-EGF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发现其HB-EGF在肝、肺、肾及膀胱的表达与同窝阴性对照小鼠相比明显增加。Massion染色结果表明转基因鼠肝、肺、肾及膀胱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窝阴性对照小鼠。rn 结论:成功建立了系统表达HB-EGF转基因小鼠,HB-EGF的过度表可显著加重组织纤维化程度。
  • 摘要:目的:建立人OC-3-VGH细胞株卵巢癌裸小鼠模型并观察该肿瘤生物学生长特性。rn 方法:OC-3-VGH细胞株复苏后加入10ml RPMI-1640 培养液,放入培养箱,传2-3代后,取细胞悬液,均以4×106个细胞,0.2ml/只分别接种至BALB/c雌性裸小鼠皮下,2月后处死取材,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和转移情况。rn 结果:皮下接种一周后,裸鼠长出肿瘤,并随时间而增大,体积呈指数增长,第42始,明显增大(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裸鼠皮下肿瘤细胞均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核大而染色深,核分裂相较多、异型性明显,未发生其他组织转移。rn 结论:建立了新的卵巢癌动物模型,并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为卵巢癌治疗方法的研究拓宽了道路。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主要包括慢性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其发病率、死亡率高,医疗负担重。由于其发病机制、临床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对COPD诊断、治疗的研究工作进展仍然相当缓慢。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建立COPD动物模型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旨在对COPD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动物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一点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NOD小鼠在1.25(OH)2D3治疗前、后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探讨1.25(OH)2D3对心脏的保护作用。rn 方法:NOD小鼠19只用环磷酰胺加速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1.25(OH)2D3治疗组及糖尿病模型组,每组6只。观察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糖尿病小鼠血糖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rn 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稀疏,肌丝扭曲部分断裂,Z线增宽,M线、H带模糊不清。线粒体肿胀变形、嵴稀疏,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间质胶原纤维增生。1.25(OH)2D3治疗组小鼠心肌细胞中,肌丝排列整齐,结构清晰,肌纤维无明显断裂,线粒体肿胀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构尚清晰,心肌内微血管基底膜较模型组薄。治疗组与模型组血糖没有差别。rn 结论:1.25(OH)2D3可减轻实验性Ⅰ型糖尿病小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病变,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动物模型是人们了解病毒复制、病毒感染自然史、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制有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不可或缺的工具。嗜肝DNA病毒不仅包括HBV,也包括其它动物的嗜肝病毒,如土拨鼠肝炎病毒(W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等。rn 近年来,鸭、土拨鼠和转基因小鼠模型已被广泛用于HBV(乙型肝炎)复制和发病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评价以及治疗慢性HBV感染新策略的实验性评估。本文仅就该领域的某些进展做一简要综述,包括用于HBV感染和复制研究的动物模型、禽类嗜肝病毒的动物模型及哺乳动物嗜肝病毒模型等,并介绍了笔者在HBV感染动物模型方面所做的工作。
  • 摘要:人体经皮给药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采用小型猪模型对经皮系统进行体内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产于中国的巴马香猪在皮肤结构,代谢酶方面与人体相似,有着独特的科研价值以及经济,实用的特点,可成为人体经皮给药系统良好体内评价模型。
  • 摘要: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大鼠庆大霉素肾毒性的疗效并初步探索药物作用机制。rn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庆大霉素组(GM),庆大霉素+六味地黄丸组(GM+LDD)。采用生化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肾功能,氧化产物及酶类的变化及用药对信号通路分子P38、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M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肾体比、肾功能、肾皮质氧化产物MDA含量和NOS酶活性明显增高,SOD酶活性明显降低,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与GM组比较,治疗第一周末GM+LDD组大鼠肾功能、肾皮质MDA含量和NOS酶活性明显降低,SOD酶活性明显增高,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rn 结论:六味地黄丸可以通过调节NF-κB的表达改善庆大霉素所致肾脏氧化损伤,对庆大霉素肾中毒具有一定疗效。
  • 摘要:星形细胞瘤,通常发生于大脑,大体检查并不能确定好发的解剖位置,但镜检发现大脑皮质下和脑室周围为最好发部位;而国外报道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发生率为26%;罕见发生于脊髓,并且在实验大鼠SD(Sprague Dawley)、Wistar、F344等品系国内外未见具体报道。本中心近20年30多项两年慢性致癌联合试验评价中,也是首次发现,未见脑内浸润。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氯胺酮对乳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rn 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氯胺酮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20 mg·kg-1、80 mg·kg-1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麻醉后24 h,取脑组织作HE染色,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c-3的表达水平。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低剂量组的凋亡细胞增多但不明显(P>0.05),神经元核固缩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氯胺酮高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数、神经元核固缩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增加(P<0.05)。神经元核固缩、凋亡细胞和Caspase-3阳性细胞均以皮层区多见。rn 结论:80mg/氯氯胺酮可引起乳鼠脑细胞凋亡,以皮层区为主,Caspase-3的激活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20mg/kg氯胺酮对乳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较轻微,其临床等效剂量为3mg/kg。氯胺酮小儿麻醉用量不宜过多,避免引起脑细胞的凋亡。
  • 摘要:研究Wistar大鼠血浆中小分子化合物随生长而产生的增龄性差异,揭示实验大鼠生长过程中机体内源性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运用基于GC/TOFMs检测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Wistar模型大鼠12、14、16、18、20周龄时血浆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经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后,不同周龄组的大鼠可被清晰区分并呈明显的动态变化轨迹。血浆中柠檬酸、乌头酸、十六碳烯酸、苯丙氨酸、羟脯氨酸、α-生育酚、精氨酸等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提示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化合物与能量代谢、脂质过氧化、抗氧化平衡等密切相关。rn 本研究一方面为探索实验大鼠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生物学本质提供了基础信息,此外还发现即便是生理学上正常的动物。其体内代谢组水平(随生长有一定改变)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提示在利用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评价药物毒性和药效时。需结合正常对照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作出独立于生长因素的正确判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