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河北邯郸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魏尔啸于1856年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三大要素一直被世人所公认,殊不知,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仍有诸多因素被临床忽视.我科从2002-2015年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其中合并白塞氏综合征31例,恶性肿瘤17例,抗磷脂综合征6例,系统系红斑狼疮l例、慢性肾衰3例等,而且这些特殊病例往往在临床上被误诊或漏诊.综合白塞氏综合症诱发是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抗磷脂综合征诱发肾静脉血栓形成三个病例提示人们,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能局限于独立的一个疾病,有时候往往是其他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治疗上除针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外,其原发病的治疗尤其重要。
  • 摘要:刘明教授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能高屋建领的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降低疾病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防止疾病复发,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未病”理论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就要求医生时刻牢记“治未病”思想理念,刻苦钻研业务,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
  • 摘要: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坏疽等病变.其中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感染的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小板减少症.即: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感染的治疗,现代医学包括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是重要组成部分。轻度感染,很小的蜂窝织炎,无全身中毒症状的浅表溃疡或骨髓炎,可门诊抗感染治疗。包括口服或注射抗生素;中/重度感染,局部有坏疽、有肿胀、臭秽的气味,皮温高是炎症反应,有蜂窝织炎的表现。可见坏死肌健、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溃疡、蜂窝织炎、骨髓炎的患者会有感染的全身表现,常需静脉抗生素,或手术引流、清创。对于伴有全身中毒表现致命感染,在上述基础上配合抗休克治疗、免疫疗法等等。每个阶段的症状不同,治法各异,但就现代医学而言,自始至终都是以抗菌药物的使用为重要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于疮疡类疾病有独特的外治理论和方药。《医学源流》即有.“外科之理,最重外治”。中西医结合疮疡大师李竞教授正是根据这一理念提出给邪出路的外治法原则,从而做到少用或根本不用抗菌素。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应注意引流与清创是不同的,还要抓住清创的时机,尽快消除局部肿胀,减少炎症反应对血管的刺激,减少渗出对于耐药菌感染、真菌等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给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应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280例,按照其临床治疗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140例患者,对照组1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抗炎等,促进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动静脉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静脉给药进行治疗.rn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更短.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BI及足部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更优.rn 结论:动静脉联合用药疗法治疗糖尿病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和足部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快速康复.
  • 摘要:糖尿病足根据是否缺血进行分层治疗,不缺血者(消渴痈)按阳证疮疡内服、外治,缺血者(消渴疽)先介入、再按阳证疮疡治疗,无法介入、治疗失败者仍可保肢(参照“脱疽”治疗),中医西医并用、疮疡血管并举、全程治疗糖足有一定优势。
  •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一种进行性动脉节段性、全层炎变性疾病,其结果为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导致严重肢体缺血,最终发生坏疽,致残率较高.脉管炎是男性青壮年中常见的致残率较高的慢性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曹烨民教授遵循奚九一老先生"因邪致瘀,驱邪为先"的学术观点诊治脉管病,匠心独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致病的主要是湿热。邪留一日则正伤一日,邪是因,瘀是果,邪不去则瘀不消,故急则治标,祛邪为先,以清热利湿为主,祛除病邪,消除病灶。缓解期,气阴已虚,邪尚滞留,故以益气养阴祛湿为法,调整机体功能,防止复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患肢中、小动脉由于广泛的炎症而痉挛、甚至栓塞,侧枝循环尚未建立,若急于求成而使用大剂量温性活血药,则非但不能扩张血管,反而会激惹血管炎症而使其痉挛加剧,导致患肢缺血迅速加重,最终发生坏疽。故在急性期妄投大剂温性活血之品。若脉管炎急性期肌肤寒凝证严重时,也可考虑加用一些散肌肤之寒的药物,如白芥子、干姜等,以温清并用,内清络脉之热、外散肌肤之寒。标本兼顾,疗效颇佳。
  • 摘要:目的:臭氧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原理是通过医用臭氧与人体血液混合发生生化反应,生成一些生物促进因子和充足的氧气,从而达到溶解血栓、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改善血供的作用.目的:通过观察臭氧自血疗法在TAO治疗方面的疗效,观察臭氧对TAO患者皮色皮温的改变、ABI改善来评价臭氧对TAO患者肢端缺血的影响.rn 方法:纳入2015年至2016年我院脉管病科收入院的TAO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实验组13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病史、发病时间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只给予前列地尔、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用药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自血疗法,具体操作步骤:应用德国郝尔曼多功能臭氧系统,1次/3天,治疗15天.患者入院24h、住院治疗2周后(第15天),分别测定踝肱比值ABI.患者入院每天分别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及皮温测定.数据处理:使用SAS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B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后,两组ABI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皮温和疼痛积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rn 结论:臭氧自血疗法辅助治疗TAO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下肢血供,对肢端微循环及皮温和疼痛有较大改善,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通过复合因素叠加(皮肤缺损+激素干预+细菌感染)的方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的大鼠模型,模拟了临床上的阴证疮疡的特征。张旭辉通过研究发现大鼠阴证创面愈合过程大致可分为“煨脓”和“长肉”两个阶段,并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表达的观察判断创面微血管的变化。动物实验对回阳生肌膏组与对照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Masson染色示:实验组胶原纤维密度均匀、较粗大、排列有序;对照组胶原纤维束稀疏,排列紊乱。回阳生肌方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对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的生成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多方面的影响,涉及愈合的各个环节,共同促进创面愈合。其中对炎症反应的双向调节较为特殊,通过拆方研究发现可能与温阳益气和活血生肌两大类药物的配伍相关。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有科学依据地指导临床规范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薢消肿丸对臁疮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对64例臁疮患者开放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草薢消肿丸,对照组应用迈之灵,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24例,好转8例,对照组创面愈合6例,好转24例,无效2例,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萆薢消肿丸治疗臁疮效果明显.
  • 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手术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下肢静脉压,80多年来人们认为下肢静脉高压是浅静脉,所以强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抽剥,并使之成为最经典、有效的术式。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该术式不但可以纠治浅表静脉系统病变,而且减少了大隐静脉通过交通静脉进入深静脉系统的血液,可预防或改善由于深静脉扩张引起的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本组的回顾性资料亦发现SEPS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通过小腿微小切口,便可探查并离断交通支静脉,减少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国内开展SEPS最早的张强等也对此术作了相关报道后,SEPS技术在我国逐渐被广泛使用。因此,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疗效确切,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o)软件,分析名老中医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28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论: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强调从"脾"论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总结治疗糖尿病溃疡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171例糖尿病溃疡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中医证型及所用中药,并对患者内服中药的药类、药物、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以总结糖尿病溃疡的用药规律.结果:治疗糖尿病溃疡的内服中药药类以清热药、活血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药物以凉血活血药为主,且多选择药性寒凉、药味苦甘辛、入肝脾心经之品.结论:在糖尿病溃疡的治疗中,凉血散瘀为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 摘要:目的:观察糖足方对糖尿病足筋疽潜证微炎症的影响.rn 方法:将6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治疗组同时加服糖足方冲剂,对照组予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rn 结果:治疗组TNF-α、Hs-CRP、IL-6、2hPG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IL-2、FPG、HbA1C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糖尿病足筋疽潜证存在微炎症改变,糖足方对潜证微炎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糖足方能降低TNF-α、Hs-CRP、IL-6等微炎症指标,改善糖尿病足筋疽潜证的微炎症状态;为糖尿病足的未病先防,以及溃疡愈合后的巩固治疗、防止复发提供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 摘要: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包括皮肤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脂性硬皮病、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愈合的或者活动期溃疡等一系列因静脉血液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证候群.属中医学的筋瘤、肿胀、臁疮等范畴.对110例中医治疗CVI病案中,共得到84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数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牛膝、黄茂、苍术、黄柏、生甘草、薏苡仁、金银花、茵陈、赤小豆、当归,频率达45%以上,使用频次均在160次以上,是治疗CVI的最常用药物。而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在于以人为本针对CVI的患者进行整体的功能调节,有效的改善CVI的症状、体征,保持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维持血管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为“湿、热、瘀、虚”,为虚实夹杂。所以在对病案中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发现,侯教授常用中药是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体现了与该病的基本病机相对应。本研究对侯教授治疗CVI的临症用药探索性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处理,力图能在海量的用药信息里找寻出侯教授的用药特色。
  • 摘要:蝮蛇咬伤后蛇毒可致患肢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损伤,常见患肢瘀肿、局部坏死,继发感染可致丹毒、蜂窝织炎等,因蛇毒出血、溶血作用,伤后患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在早期治疗上不可过于用收敛止血之品,而需多用凉血调血之药,如赤芍、丹皮、白茅根,去除火毒迫血妄行的原因则血自止,及时应用抗蝮蛇毒血清中和毒素后,应鼓励患者加强患肢锻炼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发生本病后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禁忌者应予抗凝、祛聚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无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严重的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rn 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120例,158条下肢严重曲张静脉穿刺进行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取聚桂醇注射液15ml(150g),加空气45ml(1∶4)反复抽吸20次形成,然后将泡沫硬化剂多点注入曲张静脉120例,共158条患肢.rn 结果:10天复查,曲张静脉均成条索状.20天复查,65条肢抽瘀血,135条,追加泡沫硬化剂.30天复查,32条,追加泡沫硬化剂.90天复查,患者未诉有明显曲张静脉.并发症:术后干咳38例,其中37例在10分钟左右自行消失,有一例咳嗽一周.头痛恶心呕吐2例.约十五分钟自行缓解.急性荨麻疹一例,对症处理五天消失.rn 结论:单纯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能根治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满意.
  •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仙方活命饮,驱湿保脱汤,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保元大成汤,当归拈痛汤的方药组成,对脉管病的治疗以及药理活性。
  • 摘要: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常常以膝上、膝下动脉混合病变为主,提示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是全身性动脉病变的一部分。糖尿病足膝下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膝上动脉病变,且病变程度也更严重,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闭塞比例高。单纯膝下动脉病变患者,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提示糖尿病与膝下动脉病变有一定关系。介入性血管腔内治疗是DF膝下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糖尿病足膝下介入治疗应注意膝下三分叉血管,更应轻柔细心,不能损伤该部位血管,避免形成血管内膜夹层导致闭塞,影响远端血液供应。介入治疗策略上,与以往把精力集中在技术上最适合开通的一条血管不同,新的理论提出通过体表定位决定开通术的靶血管。也就是从临床出发,根据组织缺损部位决定最需治疗的血管。一项最近的报道显示,血管区域治疗的伤口愈合率和保肢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再通治疗。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后遗症及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DVT的治疗以抑制静脉血栓的蔓延,促进静脉再通,尽可能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为主要目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凝、溶栓及手术取栓等.单纯抗凝治疗是通过延长机体凝血时间而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却无法溶解已经存在的血栓.手术取栓虽然能使静脉快速再通,但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再血栓的发生率较高.目前针对DVT的治疗,多项研究表明CDT是新型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导管入路方式、把握好溶栓剂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患者获益、经济花费等问题都仍亟待探讨解决,需要大量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进行疗效评价,同时注意评价其远期生存质量,为优化DVT的诊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改良术式.方法:将12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府舍穴麻醉下静脉牵张结扎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结扎剥脱联合激光闭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治愈率及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不良反应、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府舍穴麻醉下静脉牵张结扎治疗下肢静脉益张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缩短手术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该文收集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文献,并对文献报道的方剂进行筛选、规范后,建立相应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筛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方剂共148首,中药170种,分析得到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常用药物、用药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8个,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清热解毒为主,并形成候选新方9个.该研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临床治疗和中药新药研发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患者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常见足部疾病.近年来我院采用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之,游离植皮结合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足,且操作简便,护理方便,是治疗部分Wargne Ⅱ-Ⅲ级糖尿病足溃疡较为理想的方法。
  • 摘要:淤积性皮炎也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要特点的病变.病情缠绵,反反复复,经久难愈.临床多表现为皮肤斑、丘疹、糜烂、渗出、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等.属中医学"湿毒疮"、 "湿臁疮"、 "风疽"等范畴.近年来,随着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及倒流性疾病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难愈性疾病.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医药治疗淤积性皮炎,重点研究了辨证治疗,提出了针对血瘀证,湿热下注证,湿热瘀阻证三证的治疗原则以及方药,此外,还指出中医外治疗法也可很好的治疗淤积性皮炎,比如外洗疗法,外涂疗法,掺药疗法等。淤积性皮炎的患者,宜清淡饮食,避免进食一些有刺激性的食物。总之,将古人的丰富经验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内外合治,努力弘扬中医国粹,提高医疗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医周围血管学科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周围血管病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周围血管病发展策略,主要有提高临床疗效、扩大规模,深入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精准预防,以疑难病、多发病为重点,提高临床疗效,并且坚持兼容并蓄、中西医结合,加强学术争鸣与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 摘要:笔者系统总结内经脉-营-卫学说及关于寒凝与脉-营卫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内经脉-营-卫系统学说提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濡脉,卫主煦脉。提示血脉疾病应益卫和营则血脉得养得复,而非单纯的改善血管形态,以期有效恢复血脉功能的固有认识。内经脉-营-卫系统学说提示:阳虚寒凝,血脉闭阻,肢末组织营气瘀滞,卫气寒滞,提示缺血组织的功能恢复,需脉-营-卫机能的全面恢复方为痊愈。笔者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中,在内经“寒”与“脉-营-卫”系统学说理论指导下,充分论证及系统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起病、进展期、急性期、后期的中医病机演化“年过四十,阴精痿废,阴化气少,阳气日衰,阳虚生内寒,内寒凝滞,营血凝涩,血脉瘀阻,阳虚兼外寒,外寒收引,卫气寒滞,血脉绌急,肢末组织失予营卫荣养,而渐萎废不用,重者寒凝(营)血泣卫郁化热,热盛腐肉成脓,而发为脱疽病”。并予高度凝练概括为“阳虚寒凝”“营卫两伤”,创制调和营卫,散寒通脉法,在治疗中据《伤寒杂病论》方证相应的思路,自创“芪附通痹汤”,本方以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时方“止痉散”加减,同时依据汉代度量衡制度,赋予其经方大剂量。
  • 摘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最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缺血性临床表现有麻木、怕冷、灼热、间跛、瘀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溃疡或坏疽;有20%~25%可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因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截肢率及死亡率,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地关注.目前治疗ASO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两大类,各有优势和缺憾.坚持不懈地寻求防治ASO的各种思路、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诊疗ASO的过程中亦应树立“辨病-辨证-辨体”的思维模式,既重诊病,又须审证,还要识体,然后施以治病、辨证论治、辨体调理原则。
  •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中医命之为筋瘤,其病机以气虚为本,湿热下注,毒瘀阻络为标,治以益气通络、化瘀除湿、清热解毒为法.西南属湿热之地,人多感而受之,发为此病,故笔者以四妙散加减清热化湿内服,外敷金黄散消肿止痛,内外兼治,取得较好的疗效.本例患者正是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解毒为法,缘于本地区湿热为著,临床常以湿热下注多见,故方用四妙散加减为主方,先去湿热为要,再加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内服益气化瘀通络治其本,辅以金黄散外敷消肿止痛,内外兼治,药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称DPN)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及躯干部分麻木、疼痛、异样感,呈袜子样或手套样.DPN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本文从络病理论阐述了该病病位在络脉,病机为气阴两虚、络脉阻滞,治疗以通络法为主。运用中医络病学说辩证论治,能够起到较好治疗作用,丰富和发展DNP的中医病机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摘要:糖尿病溃疡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以糖尿病合并痈疽、糖尿病足常见.糖尿病足是治疗的难点.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是其突出特点.中医学将糖尿病足归属于"消渴"、 "脱疽"范畴.其发病年龄多在50-65岁之间,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93岁.男女之比为1∶0.88.并发糖尿病足(肢端坏疽)多在患糖尿病史5-20年间,特别是5-10年期间发生的最高.临床以肢端疼痛、麻木、感染、缺血、溃疡、坏疽为特征.临床所见病人并非局限于足,少数病人可见于上肢末端,但绝大多数发生在足部,因此国际上称之为"糖尿病足".张庚扬等根据中医辨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糖尿病足分为气阴两虚、湿热毒盛、气血两虚三型并组创了专治糖尿病足的消疽系列汤剂。王志新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治疗。对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丹参通脉汤临证加减。除中药治疗外,还指出了中医外治法也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溃疡,比如局部清创截趾法及植皮法,中药外敷治疗,以及内外合治等。
  • 摘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DP)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下肢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导致的一类下肢慢性损害,致腿部及足部的不适表现.该病乃是因虚致实,病久更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阴阳气血不足为主,标实以瘀血、湿热、火毒为主,病机关键在于瘀阻经络,血行不畅。患者久病,已成沉疴,根据辨证,先去邪毒,兼顾扶正,配合针灸迅速缓解疼痛,使病人树立信心,可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湿热之邪渐退后,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继续配合针灸及外用药物清创换药。治疗中谨守病机,标本兼顾,运用诸云龙教授的针药结合,痰瘀同治理论,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清法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在西药基础治疗上联合清法方案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为主,必要时加用清创术.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47%.结论:运用清法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rn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型.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d、第7d、第14d对照组及DM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catenin、GSK-3β蛋白及mRNA的变化.rn 结果: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创面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DM组,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DM组(P<0.05).rn 结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应用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应用甲钴胺片治疗,同时应用穴位注射治疗.15d为一个疗程,连续应用两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28%、对照组为46.42%,两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l).结论: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摘要: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阴阳,五行的生成,发展,演化与现代哲学及科学的对应,来证实及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必要性与中医现代化的意义.中医现代化的思路应该是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不断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汲取素养,才能发展壮大,真正的实现中医现代化。而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或核心,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则为“气”“阴阳”“五行”必须被赋予现代哲学或科学的内涵。我国现代科学巨擎钱学森说“要在我国保存并进而发展中医,必须在维护中医理论全部实质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变一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不用古医书中的词句,写出真正的现代中医书籍。这要一整套书,不是零星的一本、几本,要从人体理论到医理,到临床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使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及现代自然科学的演绎,则成为:气对应子物质(哲学);阴阳对应于物质与能量(科学);五行对应于系统观。此则为中医现代化,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奠定充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外敷的方法治疗下肢急性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 45例在静点抗生素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活血解毒饮、外敷芙蓉膏治疗.对照组42例在静点抗生素的基础上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敷治疗.结果:10天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8.9%,平均治愈时间为7.6±2.9天;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1.9%,平均治愈时间为11.8±3.3天.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急性丹毒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本次研究从2011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选取了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22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性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注射凯时注射液,口服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软坚化痰的中药内服.rn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4%,与对照组的88.2%相比有显著的临床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以上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得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临床优势P<0.05.rn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 摘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张朝晖师从中西医结合疮疡专家李竞教授,继承了李老中医外治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始终不忘中医的基本理论,在舌诊的基础上发现疮诊与舌诊相关性,将舌诊与疮诊相参照,指导临床,颇获收效.通过对疮疡疾病患者的系统化管理,从疮诊和舌诊洞察全身状况,减少病理产物的郁积,用药物帮助机体恢复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局部气血凝滞,恢复脏腑功能,防病于未然。
  • 摘要:阴疽是古代中医外科病名,隶属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阴疽病名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专指大腿部位的疮疡疾病,其概念后世多有发展和延伸,内涵更为丰富,笔者依据古代中医外科专著及文献查阅,并借助《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医文献检索软件,对广义与侠义的阴疽从病名释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调护与转归进行总结论述.
  • 摘要:"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俱使临床理论思考及临床实践出现思维定式,使营卫局限于体表之外感病,营卫病变局限于发热、恶寒、自汗等病理状态,现在临床中《内经》营卫气理论及病变的系统认识逐渐湮没,"气血论"一统天下.本文兹从中营卫气生成及运行规律,病理及相应治法分别论述《内经》中营卫气理论.营、卫气病变不单局限于体表,还存在于体内三焦五脏,提示了调和营卫治法在现代中医学临床中应具有相对广泛的含义。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运中焦,调和脾胃以助营卫气之生成。同时具有散水除痞,缓急止痛之功,据此演绎,桂枝汤不单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当然桂枝汤尚具有调和体内营卫之功。如其加减方剂:小建中汤之治“腹中痛”、“悸而烦”,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治“喘”,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治疗“遗精,多梦,心悸不安”等症。总之,《内经》中营卫气理论具有比现实临床营卫理论中相对广泛的含义,因此对于现实临床,挖掘《内经》中营卫气理论及治疗思路方法对现实中医临床中很多复杂疾病具有相对较显著的临床意义,也提示人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该深深反思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静脉曲张并皮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n 方法:纳入病人3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18例;对照组(B组)18例。患者先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第7天撤除弹力袜,治疗组开始用燥湿洗药煎汤熏洗患肢,每日1次;对照组(B组)术后第7天开始,应用肝素钠软膏配曲咪新乳膏混匀外涂,每日1次。1月后复查,并停止外用药物。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复查时记录1次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和疗效评定。rn 结果: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可以产生皮下硬结,索条状物,压迫轻微疼痛等,早期部分患者足踩轻度肿胀,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用药物治疗后,14天之内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0天后,皮损程度和范围好转变化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明显,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本组患者在经过硬化剂治疗,消除下肢淤血后,再经过中医药治疗,并发湿疹样皮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内即可治愈,较西药药膏外涂效果更加显著。
  • 摘要:临床上多指各种原因引起形成的创面经过一个月以上的规范处理仍未治愈,也无愈合倾向的创面.本文通过对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慢性创面的分类进行分析,指出创面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规范换药,针对性的创面用药,合理使用敷料,负压吸引治疗,物理治疗(红外线、紫外线治疗,多光谱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 摘要:臁疮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多因静脉瓣功能缺陷,下肢血液回流变慢,血液含氧量降低,皮肤发生退行性变化.具有病史缠绵、病程长,疗效差、易反复或复发的特点.《疮疡经验全书》中记载臁疮又名"老烂腿"、 "裙边疮",多见于久立或负重远行,耗伤气血,气虚血瘀,下肢经络阻隔,加之湿热下迫,热盛肉腐,破溃流脓.中医认为臁疮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是治疗关键.中医对本病的特色诊治是在整体辨证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加局部辨证换药,本文对外用烫伤Ⅰ号油纱条对疮面形态变化作初步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2天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9.1%,表明烫伤Ⅰ号油纱条治疗湿热下注型臁疮疗效显著。创面第6天脓液及腐肉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中医学认为正气来复,气血充足,祛邪外出,使毒随脓泄。现代医学认为脓腐逐渐减少表明炎症反应减弱。可见烫伤Ⅰ号油纱条抑制创面的炎症反应。第9天肉芽及创面面积较治疗前评分明显降低,肉芽由暗红变得红活,水肿粗大变得细腻,创面逐渐缩小,可见烫伤Ⅰ号油纱条促进创面肉芽生长,上皮爬生。烫伤Ⅰ号油纱条具有清热燥湿收敛生皮的作用,通过局部用药,使疮面干燥,肉芽增生,促进其愈合。烫伤Ⅰ号油纱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口服消肿祛斑汤及外用复方黄柏液的方法治疗下肢瘀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消肿祛斑汤、溃疡面以复方黄柏液换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片、溃疡面以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5%,愈合时间平均29.24±11.09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81%,愈合时间平均46.82±15.43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消肿祛斑汤合复方黄柏液治疗下肢瘀血性溃疡效果理想.
  • 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比较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预防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优于对照组,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明显预防作用.
  • 摘要: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在应用常规抗凝、扩血管、活血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疽愈方,能够有效的改善术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所带来的疼痛、肿胀、皮色改变等不适感,实验室检查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腔内介入治疗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确有优势。通络疽愈方提高了临床疗效,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的。通络疽愈方组方合理,切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介入治疗后的发病机制,具有广泛的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糖足方对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以糖足方冲剂治疗,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溃疡大小、糖代谢指标(FPG、HbAlC、2hPG)和炎症指标(WBC、Hs-CRP、D-葡聚糖)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溃疡大小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炎症指标(WBC、Hs-CRP、D-葡聚糖)亦显著性降低(P<0.05),糖代谢指标中FPG、HbAlC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2hPG则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中药糖足方冲剂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其机理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 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的可视静脉发生的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学"恶脉""赤脉""青蛇毒"等范畴.我科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采用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显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病因多与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瓣功能不全有关.少数人见于外伤及多种医源性损伤,临床表现以下肢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湿热蕴结、肝气郁滞、外伤筋脉等因素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
  • 摘要:筋瘤是以筋脉色素、盘曲突起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雍于下,形成筋瘤;或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而筋瘤主要治疗有中医辨证施治,手术疗法,有并发症时需对症治疗如出现慢性溃疡,给予消肿臁疮胶囊。临床上对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下注型进行了临证护理,并重点对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进行了分析。总之,筋瘤术前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并取得配合。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返回病房,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出现呛咳。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0例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包括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者的发病季节,分析患者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结果: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在冬春、夏秋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可根据不同的季节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对其体质进行干扰,达到预防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迈之灵联合华法林治疗大隐静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对12例大隐静脉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联合应用迈之灵和华法林进行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钠片用量.结果:12例患者经15-60天治疗好转并经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部消退.结论:迈之灵联合华法林治疗大隐静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 摘要:提出阴阳观分为科学阴阳及哲学阴阳观,并详细论述了科学阴阳的含义、起源、衍化及其重要意义,同时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人体阴阳的相关论述,对中医科学阴阳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及论述,有所发挥.根据中医科学阴阳观中关于物质与功能的认识,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营卫的生理及病理现象的探讨,以揭示脉-营-卫系统学说的现代科学实质,创新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思维.
  • 摘要:周围血管疾病主要病机为血脉瘀阻,治疗应以活血通脉为总则,"地龙、土鳖虫、蜈蚣、全蝎"四虫活血破瘀通脉效果显著,较之一般草木类药物效力更宏,在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骼静脉受压综合征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7例下肢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1例患者接受髂静脉支架成形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组),86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管通畅率和临床疗效、静脉返流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rn 结果: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4年随访通畅率为93.3%.相比对照组,支架成形术组在术后肢体症状(疼痛、水肿、溃疡)及部分生命质量获得显著改善(P均<O.OI).而对照组具有较高的血栓后综合征复发率(P=0.099).rn 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和支架通畅率.
  • 摘要:通过认真仔细地研读《伤寒论》原文,作者加深了对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了解,明白了六病不是独立的病种,而是多种疾病六类病理过程的规律性总结与概括.结合专业,经过认真思考,作者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因血管壁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诊形成,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早期为肢端发凉麻木,逐渐出现间歇性跋行及静息痛,部分患者合并不明原因的皮疹、瘙痒,此时病位在表,属厥阴病,兼证属太阳。严重者趾(指)发生溃疡、坏疽,部分患者亦合并不明原因皮疹瘙痒,此时病位在里,属阳明太阳合病;另有部分患者突发心肌梗塞,此时病位在里,属少阴寒化证;坏疽日久,久不收口,此时病位在里,属太阴病。三阴三阳六病分类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疾病分类,是根据疾病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正如柯琴《伤寒论翼》所言“夫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程效倩《伤寒论后条辨》说:“张仲景之六经,是设六经以赅尽众病。”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涉及了伤寒六经辨证中厥阴、太阳、阳明、少阴、太阴等多个病证,病情复杂多变,需要临床仔细斟酌判断、辨证论治。
  • 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急性感染期在治疗上,很多人认为需要使用大量、高级抗生素才能控制感染,挽救患足,而人们认为糖尿病足患者的及时引流和清创,才是治疗的关键,但如何把握引流与清创的时机又成为人们治疗成败的关键.糖尿病足急性感染期,外科治疗上人们宜切开引流,使脓液、血液、渗出液等排出体外,但不宜大范围清创,待护场形成后才是人们清创的时机.本研究以护场理论为依托,护场形成,则伤口周缘皮肤向内部生长且收缩塌陷,伤口与正常上皮组织有清楚的红色分界线,临近创面可见皮色发粉伴有上皮生长,伤口内部肉芽红活,脓液量减少,质黏稠,有光泽,略带腥味。护场形成后,创面处于缓慢生长阶段。人们在创面护场形成后进行无张力缝合,有效减少了伤口肉芽填充的时间,有效消除了组织空腔,减少伤口瘢痕组织的形成,使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治疗费用大大降低。
  • 摘要:本文较系统论述了下肢寒凝证的概念,症状、病机,并依据《黄帝内经》寒证与脉-营-卫系统学说理论,创制芪附通痹汤组方,方证相应,量宏效捷,据脉辨证,随证加减,热药凉服,偷渡上焦,酌取微汗,辅汗三法,三伏阳盛,借助天时,异常征象,谨慎把握,因此取效甚捷,效如桴鼓.
  • 摘要:淤积性皮炎又名淤积性湿疹、静脉曲张性湿疹等,根源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小腿皮肤湿疹样改变,是静脉曲张后的常见并发症.病程缓慢,呈慢性经过,常会进一步发展成臁疮,中西医治疗颇为棘手,所以淤积性皮炎的治疗非常关键.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整理淤积性皮炎的中医内治法,为临床医师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参考.对于淤积性皮炎的中医内治法均是针对其“湿”、“热”、“瘀”而设,中医内、外治结合疗效颇佳,但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故需临床医家共同努力,对淤积性皮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深对病因、病机和治法、预防调护的认识和理解,以解除淤积性皮炎病人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摘要:根据《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的定义: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通过总结近年对内痔术后病理形态变化特点及治疗的文章,指出中医很多医家皆从“血”来辨证及论治内痔,正如《东垣十书》所云“治痔漏大法,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朱丹溪《丹溪心法·痔疮》所云“痔疮专以凉血为主”;《本草经疏》载赤芍“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总之,人类很早就认识痔这种疾病。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内痔便血的血管病变的发病基础也更清晰化,而且西医从血管病变的治疗及中医从血治疗内痔便血的方法也都不谋而合,为今后临床从周围血管病方向进一步研究、治疗内痔便血提供理论、临床基础。
  • 摘要:本病人病史较长,病情较重,既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造成的粗肿,又有皮肤营养障碍造成的皮肤色素沉着、溃疡。这种情况,应该首先消肿,即中医讲的祛邪为先,方能治愈溃疡,然后再行活血化瘀,方能使硬化皮肤软化、皮色改变。张建强主任独辟蹊径,采用弹力加压包扎配合我科自制中药独特疗法,起效迅速,疗效满意。
  • 摘要:脱疽好发于四肢的末端、尤以下肢更为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跛行的症状,继而出现剧烈的疼痛,夜间更为明显,日久会见患趾(指)坏死变黑,趾(指)节脱落,溃烂不愈.老通过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脱疽虽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最终导致本证发生的根本原因为“瘀”和“热”。热毒之邪是导致组织破溃坏死的主要病因,所以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之脱疽,最终均由热毒之邪所致。这也是石老对脱疽病因病机所推崇的观点。石老总结发现,在脱疽坏死期患者中湿热瘀阻证及气血两虚证的病人较少见,而毒热伤阴证和阴虚毒热证较多,约占临证患者的60%以上。因此,符合脱疽坏死期临床表现的证型,其坏死创面的形成均与“热毒炽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石老在临证中擅于应用以四妙勇安汤为代表方剂的汤药,治以清热解毒、滋阴通络,临床屡获效验。而四妙勇安汤有抑制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性疾病的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四妙勇安汤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可抑制IL-8、TNF-a、MCP-1等炎性因子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抗炎症反应作用,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抑制LDL过氧化,防止血管中大量脂质的堆积和斑块的形成,预防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等活性。根据热毒易伤阴液的理论,石老认为治疗时不宜大量使用川芎、乳香、红花等温热性活血药物。她认为此类药味辛而性温,可致热邪更盛而更易耗损阴液。
  • 摘要:消渴的发生与水谷精微代谢的失常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消渴的发生首责于中焦脾胃(敝膏)系统功能的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调,淤积于经络,发生消渴,经络中精微物质的过多,经络阻塞,血脉闭塞而发各种并发症.消渴累及多条经络,行走于下肢足部的经络循行路线最长,至阴之下,气血难达,经络阻塞,发生脱疽、脉痹等.本文探讨了调脾胃在糖尿病发病及糖尿病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总之,消渴的发生首责脾胃、散膏。脾胃系统主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常,发生消渴,精微物质淤积于经络,日积月累,造成经络闭塞是消渴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顾护脾胃贯穿始终。
  • 摘要:周围血管疾病由外因、内因/先天导致脉络的病理或功能改变,病位在脉络,不适症状表现在四肢局部及可见、可触的体征变化。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其自觉症状及局部皮毛、爪甲、肌肉、筋骨的体征检查应是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依据,一定要重视周围血管疾病的局部辨证,与内科辨证不尽相同。周围血管病早中期是局部的病变为主要矛盾,故抓住局部辨证是中医周围血管病医生必须具备的意识,是治疗获得疗效的前提。然而周围血管病的治疗是整体调治,而非局部治疗,周围血管病与人体整体有密切联系,因此,树立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整体调治思想,以及注意舌象、脉象的辨析。总之,陈教授强调,诊治周围血管病要在整体观念的引领下,了解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详细查体,分清主症与兼症,结合舌脉,在局部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准确辨识证候,以照顾全身、整体调治思想为指导,制定有针对性地治疗方案,才能真正抓住病机之关键,找到治疗之良方。
  • 摘要: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对血瘀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阐明;导致血瘀证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微,血流动力学异常,此外,导致血癖证尚与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组织异常增生。血瘀证的诊断可分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通过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及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单味药与复方的作用不同,复方常显协同作用,疗效更佳,单味药之间也有共性和个性之别;更为突出的是某些药物或方剂有“双向”调节作用,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对结缔组织的作用,对免疫的作用等方面。
  • 摘要:周围血管病的早期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中医在此方面有独特优势.笔者遵循本类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临床实际情况,总结"通络七法"体系治疗早期周围血管病,探寻本体系在规范化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周围血管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属于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日趋增加,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祖国医学"脱疽"、 "脉痹"范畴,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提出临床上大多根据证型进行辨证用药,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治法。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对于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症及其早期病变。但依然存在临床分型、分期及用药不统一,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不清等问题。
  • 摘要: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笔者经过反复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证经验,从毒论治,从"气""血""水"立论,提出了"毒邪久结筋脉、损及气血津液、病分气水血治"的发病治疗学新观点.临证需先辨病属气分、水分、血分,再辨邪属寒毒、火毒、湿毒、热毒、瘀毒,多从气分病(寒毒凝筋证)、水分病(湿毒浸筋证)、血分病(瘀毒阻筋证)辨证施治.
  • 摘要:临床中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PAD,目前降压治疗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但高血压源性的外周靶血管损害并未出现根本逆转,单纯的降压治疗并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血管病变。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在于对高血压源性的外周靶血管病变的功能调节,而探索该类疾病证候规律是规范中医诊疗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回顾性病历为研究对象,经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初步得出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证型的证候规律为:痰浊壅盛证:头矇、呕吐痰涎、胸闷、头胀、下肢发凉、舌体胖大。湿热蕴结证:头沉、恶心、纳呆、眩晕、口苦、便溏、趾间糜烂,肢体溃疡坏疽、肢体困重、足色紫暗、足肿胀、苔黄腻。瘀血阻络证:眩晕、心悸、胸痛、盗汗、失眠、头痛、呕吐痰涎、目眶发暗、口唇紫暗、皮肤干燥、手掌暗红、趾甲变形,趾毛脱失、局部皮色暗红、舌质暗红。
  • 摘要: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疽"范畴,古代文献对其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均有记载.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中西医对此研究众多,现对中医药诊治糖尿病足进行整理,主要从病因病机、证候研究、中医治疗三方面综述.
  • 摘要:局部组织严重缺血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干性坏疽.增水行舟法是在益气、养阴、养血兼通络的内治基础上,使得局部的微循环得到改善,水增舟行而使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出现分界线,甚至将坏死组织托起,然后通过保湿外治法增液,促使干性坏疽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创面逐渐愈合的治疗方法.增水行舟法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内外兼治,内治益气养阴、养血活血通络,改善循环,气血循行,正气到达,正邪交争、托邪外出,液增舟行,使得坏疽组织与正常组织逐渐脱离,保湿外治亦起到增液的作用,坏死组织脱落,保湿生肌长皮,创面愈合,在临床中较为实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医辨证健康教育)30例和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30例,两组均采取专科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护,观察疗程为4周.结论:中医辨证施护,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促进糖尿病足溃疡面愈合、缓解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提高糖尿病足护理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糖尿病足辨证分型主要有阴虚血瘀,脉阻阴疡型和湿热瘀滞,脉络毒腐证,本文共观察30例,其中阴虚血瘀证18例,湿热瘀滞12例。通过舌诊可判断邪正盛衰:舌苔厚—邪气盛,疮面脓腐多—舌苔厚腻,疮面脓腐少—苔薄,舌色淡白,疮面肉芽色苍白—气血两虚,舌苔干燥,疮面干枯皱缩—津液已伤。并对创面肉芽颜色与舌象的关系,疮周与舌象的关系,创面分泌物与舌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摘要:介绍张朝晖教授治疗从肺论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经验,在治疗上以气与血的关系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引药、气药和疏利药物的辨证使用,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症状疗效显著.
  • 摘要:临床上,对肿大的浅表淋巴结性质的准确判断意义重大,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疾病预后也有提示作用。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以其便捷、廉价、无辐射等优点成为评估浅表淋巴结最简易、便捷的影像学方法。近年来,随着荧光显影药物的研发,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显示出其提高淋巴水肿诊断准确性的潜在价值。从临床角度说,这项设备是国内(外)首个用于淋巴水肿诊断的成像设备,它能使得即使非常小的淋巴血管也可以成像,且可以定量测量整个淋巴系统的流体流动。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短期的前景便是诊断和检测淋巴水肿的治疗,它也可以帮助外科医生鉴别和移除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此外,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将更安全,价格也不那么昂贵。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此技术从临床试验研究发展到临床应用,这种淋巴系统可视化的能力将提供很多机会,更有利于肢端淋巴水肿的诊断。
  • 摘要:医学教材中对下肢丹毒的诊治与临床有较大的差异,笔者从下肢丹毒的临床表现将下肢丹毒分为三期五型,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下肢丹毒经过正规治疗后没有一例向严重方向发展,每期每型给予中西医结合和内外兼治均能大大缩短疗程且减少复发,对于未经过正规治疗而反复水肿的患者,还可以采用环扎术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广西苦丁茶煎剂熏洗湿敷治疗足癣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足癣细菌合并感染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均予抗生素、抗真菌治疗,皮损糜烂面用生理盐水清洗;对照组予1/1000雷佛奴尔溶液湿敷,治疗组予苦丁茶煎剂熏洗湿敷.对比2组疼痛瘙痒时长、肿胀时长、皮损糜烂面愈合时长.结果:治疗组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苦丁茶煎剂熏洗湿敷治疗足癣并细菌感染临床疗效佳、简便安全.
  • 摘要: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alf deep vein thrombosis,ICDVT)指局限于膝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临床症状以小腿局限性压痛为主,无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具有起病隐匿、症状轻微、体征不明显等特点.因此,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ICDVT并未独立分型,属于周围型DVT的特殊类型,其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报道ICDVT大约占DVT的31%~56%.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内皮损伤同样也是1.C.DVT的发病原因。临床上ICDVT仅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往往难以明确诊断,因此实验室检查、血管造影、超声和CT等辅助检查在ICDVT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部分学者认为是否抗凝治疗对降低ICDVT的并发症无明显影响,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抗凝治疗对ICDVT患者有利。尽管ICDVT临床症状轻微,若忽视对其的监测及治疗,可能发生血栓向近端蔓延、PE及VTE复发等风险;抗凝时间把握不当则容易引发大出血,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危险。因此加强对ICDVT的重视、早期监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 摘要: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西医临床研究,探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不同季节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提高治愈率,防止累及下肢深静脉并发肺栓塞.有助于开展针对性预防及治疗,充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溻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溻渍治疗及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好转率、治愈率情况.结果: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溻渍治疗及护理.治疗14天后,观察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深静脉血栓在常规治疗上用中药溻渍治疗和护理,可促使治疗效果得以充分发挥,疗效显著.
  • 摘要:道1例糖尿病足,予去除坏死组织,创面每日百克瑞纱布换药(每日1次),创面顺利愈合.百克瑞(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应用于感染性创面换药,对创面细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细菌清除率高,可明显降低创缘炎性反应,减少渗出,促进创面愈合.
  • 摘要:释迦宝山(1881-1958)是河北省近现代医学史上著名人物之一,河北省沧县东官庄兴国安乐寺住持僧人,河北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其所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学术思想以及其对四妙勇安汤的定名,应用,推广的贡献,对此后中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学科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释迦宝山生平事迹,重点研究了中医中药治疗脉管炎。释迦宝山擅长治疗脉管炎(脱疽病),疗效显著,闻名遐迩,其辨治脱疽病(脉管炎),据脱疽病存在的局部症状,体征,结合饮食,二便,舌脉,辨证分为两型,湿热毒盛型及寒湿阻络型,针对辨证为湿热毒盛型的患者,局部如属湿状,即流脓打水,溃烂发紫,便不分患者情形一律服用其配制的四妙勇安汤(含四位中药,当归二两,元参三两,银花二两,甘草一两);针对寒湿阻络证患者,局部疮面如寒湿干燥状,用上述四妙勇安汤效果不佳时,可改用阳和汤或服用北京大仁堂出的小金丹等药,一般两三个月,多着五、六个月便可痊愈出院。宝山师傅用药剂量特大,坚持旧制不做换算,实际按现在剂量已比古代大近两倍。宝山师傅审病临证,坚持所谓辩症论治,且喜用成方,验方,而这些处方大多是抄至《验方新编》或《医宗金鉴》。在分型方面,在原分型的基础上,又把瘀滞型分为偏热、偏寒、偏湿三型,并总结了应用活血药配合治疗的效果,丰富了释迦宝山中医治疗脉管炎的辨证论治体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