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钉内固定
螺钉内固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65385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健康之路、基层医学论坛、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上海市区县骨科学术交流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骨科学术会议等;螺钉内固定的相关文献由62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跃、肖洪、李杰等。
螺钉内固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5385篇
占比:99.97%
总计:565560篇
螺钉内固定
-研究学者
- 周跃
- 肖洪
- 李杰
- 彭文
- 吕宏琳
- 夏胜利
- 张元智
- 徐荣明
- 曹振华
- 李树文
- 杜志才
- 白明
- 袁峰
- 银和平
- 闫金玉
- 丁晓
- 任科伟
- 伍益
- 兰振国
- 冯子泽
- 卢世吉
- 古机泳
- 周栋
- 孔畅
- 孙海东
- 宋西正
- 张军
- 张少杰
- 张文光
- 徐南伟
- 易德保
- 晏怡果
- 曾铁功
- 朱小明
- 朱彦昭
- 朱文洋
- 李世梁
- 李喜娥
- 李强
- 李志军
- 李悫
- 李智斌
- 李继庆
- 李育敏
- 李英柱
- 李霞
- 杨成纲
- 栾中钦
- 熊洪涛
- 牛文利
-
-
李琨;
李子瑜;
高尔科;
熊峰;
王星;
武丹琪;
李志军;
张少杰;
刘亚楠;
朵岚
-
-
摘要:
背景:在治疗枕-寰-枢复合体区枢椎椎弓根特异性骨折时患者需行螺钉内固定,这种方法在成年人中应用较广泛,对于1-6岁儿童在枢椎椎弓根的共性化内固定置钉,国内外尚无发育解剖数据.目的:探讨1-6岁儿童枢椎经椎弓根行3.50 mm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入选1-6岁儿童45例,每隔2岁为1组,分为1-岁组,3-岁组,5-6岁组,每组15例,获取颈椎CT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上、中、下缘宽,椎弓根高和长,置钉内倾角及上倾角等参数.每例均测双侧椎弓根相关指标参数,每个参数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 与结论:①枢椎椎弓根各指标除上倾角和内倾角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指标均呈上升趋势;②同年龄组间椎弓根上缘宽、椎弓根中缘宽、椎弓根下缘宽互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③限制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椎弓根中缘宽和长,椎弓根中缘宽:1-岁组为(4.26±0.68)mm,3-岁组为(4.92±0.83)mm,5-6岁组为(6.26±1.26)mm;椎弓根长:1-岁组为(12.38±2.10)mm,3-岁组为(21.00±5.39)mm,5-6岁组为(24.62±1.11)mm;④结果表明,1-6岁儿童枢椎椎弓根具有置入3.50 mm螺钉的可行性,不同年龄组置钉方式应有所不同.
-
-
李兴鑫;
汪丙昂;
陈施展;
檀臻炜;
熬江鹏;
娄延举
-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F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SandersⅢ型F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n=40)和微创组(n=45)。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微创组接受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3个月踝关节功能[Maryfand评分和踝-后足功能(AOF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消肿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患者优良率、Maryfand评分和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对SandersⅢ型FC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切口愈合,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
-
徐子航;
龙浩;
宁旭
-
-
摘要:
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该技术可以增加螺钉的拔出力及扭矩力,减少椎旁肌肉的剥离以及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风险,然而该技术缺乏明确解剖标记点,徒手置钉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航技术具有高精准度、安全、微创、低辐射暴露等特点,可以改善徒手技术的缺点,但目前导航技术与CBT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导航技术在CBT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
武玥兴;
吴国忠
-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在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情况、踝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后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相较于螺钉内固定,微型钢板内固定效果更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
-
许国泰;
周姣丽;
朱小华;
桂景雄;
谢剑忠
-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带袢钢板弹性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B组给予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影像学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合(TB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CS、TBOL均下降,且B组TBCS、TBOL下降更显著(P0.05);A组部分负重下地时间较B组缩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钉内固定相比,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及早进行负重训练,保留关节的微动性,提高临床疗效,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创伤,值得推广.
-
-
夏胜利;
刘晓庆;
马梓元;
高峰;
郭胜洋;
王彬;
周小小;
付备刚;
王明辉;
蔡攀
-
-
摘要:
目的 比较"前向后"螺钉和"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的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83例伴有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三踝骨折.其中,男33例,女50例;年龄18~77岁,平均47.5岁,均为单侧骨折,旋后外旋型Ⅳ度61例及旋前外旋型Ⅳ度22例;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平均19.8%(15%~32%);其中38例采用间接复位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4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后踝骨折复位质量及临床功能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5.6个月随访(6~2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前向后"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后向前"组(P<0.05).在关节面复位影像学评价中,"前向后"组中优13例(34.2%)、良19例(50.0%)及差6例(15.8%);"后向前"组中优26例(57.7%)、良16例(35.6%)及差3例(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前向后"组(83.05±7.85)分,"后向前"组(87.84±7.2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前向后"间接复位螺钉固定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相比,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质量及临床功能疗效.
-
-
黄余钦;
文羽翔;
刘骏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试验组行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能获得一定效果,但螺钉内固定效果更好,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踝关节功能.
-
-
刘斐
-
-
摘要:
目的 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7月宜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DHS)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后第6,12个月的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多,但手术时间、负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12个月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6.88%,90.63%,高于对照组的81.25%、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可作用首选术式.
-
-
王伟;
杨江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及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长治市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单后踝关节骨折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6例.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螺钉内固定.回顾性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观察组(t=7.765、4.402、4.667,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84±3.11)周,少于对照组的(11.49±2.29)周,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2.57±5.06)分,高于对照组的(56.87±8.54)分,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较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进程快,且并发症少.
-
-
李海;
谢冬梅;
崔斌
-
-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信封法将我院87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44例,微型钢板固定)、对照组(43例,螺钉内固定),比较组间疗效.结果 研究组骨愈合为(33.61±4.07)d,术后踝关节Kofoed评分为(87.65±4.05)分,并发症率为4.55%(2/44),对照组则分别为(37.84±2.84)d,(74.54±3.87)分和30.23%(1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踝关节骨折的两种固定术式中,微型钢板固定术式的恢复速度较快,患者术后的Kofoed评分更高,造成的损伤也更小.
-
-
陈亿民;
洪俊毅;
毕大卫;
傅宏;
马海涛;
廖胜辉;
王辉;
祖罡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目的: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盆骨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迭代修改螺钉两个端点位置,达到最佳位置.用统计方法分析测量结果,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髋臼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的连线的上方(18.90±1.19)mm处,垂足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的连线上的比例位置为2:3:其进针方向与入钉点-髂前上下棘之问切迹连线呈(85.99±2.04.)°,进针方向与入钉点一垂足点连线的夹角呈(37.54±1.55)°;螺钉骨内段长度为(133.07±3.22)mm.结论: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手工实物解剖测量的很多缺点,并且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
-
-
-
徐华梓;
李驰;
王向阳;
池永龙;
倪文飞;
黄其衫
-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椎旁肌的近期、远期影响比较. 方法:3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成近期开放、近期经皮、远期开放、远期经皮手术四组,用椎旁肌针式肌电图及手术前后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研究手术对椎旁肌影响,同时比较四组临床观察指标变化. 结果:手术前后四组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显著;近期经皮组与近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有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远期经皮组与远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无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有显著差异.肌电图近期开放组与近期经皮组有显著差异,远期开放组与远期经皮组无显著差异.四组伤椎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变化显著,拔钉前后变化不显著,经皮组与开放组之间伤椎影像学指标变化比较不显著.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等方面经皮手术优于开放手术,但对患者远期功能评估无显著差异. 结论:经皮、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经皮手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开放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安全,效果满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