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踝骨折

后踝骨折

后踝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3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216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双足与保健、中国社区医师、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09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术年会等;后踝骨折的相关文献由1123位作者贡献,包括文哲、杨云峰、郑晓明等。

后踝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9 占比:3.5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216 占比:96.39%

总计:11636篇

后踝骨折—发文趋势图

后踝骨折

-研究学者

  • 文哲
  • 杨云峰
  • 郑晓明
  • 李毅
  • 梁晓军
  • 赵宏谋
  • 齐伟正
  • 俞光荣
  • 吴炜华
  • 娄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传鑫; 李景银; 余文举; 马亮
    • 摘要: 目的探讨前外侧L形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前外侧L形解剖锁定钢板治疗29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4.51±1.45)个月。切口总长度7~11(8.62±1.12)cm,术中出血量60~100(80.31±12.52)ml,手术时间75~102(86.34±7.14)min,住院费用3.1~4.2(3.55±0.36)万元。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等严重医源性损伤;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血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骨痂形成时间5~9(6.97±1.12)周,骨折愈合时间10.5~16.0(12.47±1.24)周。术后12个月的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1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8°~28°(23.56°±2.96°),跖屈36°~46°(41.10°±2.68°)。结论采用前外侧L形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软组织剥离较少、内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势。
    • 李军
    • 摘要: 人体的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距骨体和腓骨远端组成,踝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多由间接暴力引起,约占成人骨折的7.6%。对于涉及胫骨远端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的垂直暴力骨折,其命名较为混乱,有称之为“Pilon骨折”,也有称之为“Pylon骨折”,近年来还出现了“后Pilon骨折”,和后踝骨折一样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其实不管是Pilon还是Pylon,都是外文词汇,我们就去看看从哪里来的。
    • 近思
    • 摘要: 从Pilon骨折名称由来可以看出,它是胫骨远端因垂直暴力的损伤机制产生的骨折类型;从解剖学角度及暴力产生过程来看,其名称应为胫骨远端爆裂性粉碎骨折更为恰当。简要地说,胫骨远端粉碎骨折从骨折部位的解剖学、骨折程度及外伤原因来看均符合垂直暴力所致的特点;而后Pilon骨折的命名就缺乏骨折暴力产生原理,而且与单纯后踝骨折更无法区别。后踝骨折外伤机制是:踝关节虽有垂直力量,但更主要的是踝关节受到向后滑移的暴力而产生的。因此,本刊不主张用后Pilon骨折的命名,以此严格区分胫骨远端粉碎骨折与后踝骨折
    • 李峰; 乐劲涛; 贾军锋; 蒋柒; 潘汝南; 秦谊; 唐承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不同形态的后踝骨折块对无头加压空心钉微创治疗的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4月四川省骨科医院老年骨科收治的73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性30例,女性43例;年龄70~89岁,平均78.1岁。均为扭伤或跌倒等致踝关节骨折,且Lauge-Hanse分型中旋后-外旋、旋前-外旋累及后踝,均行微创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按后踝骨折块的直径、高度、面积分组,在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12~17个月,平均14.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3、6、12个月时,老年后踝骨折块直径0.05)。术后3、6、12个月时,后踝骨折块高度0.05)。结论 微创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老年患者后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高度影响其疗效,后踝骨折块高度<19.7mm时术后功能恢复更佳;术后1年,后踝骨折块的面积对疗效无影响。
    • 赵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抗滑钢板组(72例)和空心钉组(30例),抗滑钢板组患者行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空心钉组患者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抗滑钢板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16±4.38)分,明显高于空心钉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78.15±4.04)分(t=7.530.P<0.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52±0.30)分,明显低于空心钉组患者的VAS评分(3.28±0.31)分(t=26.740,P<0.001);抗滑钢板组患者中优36例、良26例、可7例、差3例,明显优于空心钉组患者的优10例、良9例、可6例、差5例(Z=-2.262,P=0.024)其间,抗滑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空心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χ^(2)=4.285,P=0.038)结论 与空心钉内固定相比,抗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提高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更显著。
    • 李勇奇; 罗瑞; 杨云峰
    • 摘要: 后踝在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较差。后pilon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预后较普通的后踝骨折更差。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提示损伤机制、损伤模式、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目前,相关研究对于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提出了多种分型系统,但尚未形成共识。各分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多数分型系统主要集中于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对于提示损伤机制、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意义有限,也不能明确区分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而且,多数后pilon骨折分型均在累及内踝的胫骨后方骨折块基础上提出,存在骨折类型涵盖不全的可能。本文综述了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多种分型及其优劣。
    • 陆定辉; 王拥军
    • 摘要: 目的比较缝合锚钉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缝合锚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衡能力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87.7%),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Berg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缝合锚钉固定效果好于螺钉固定,前者不仅能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稳定其平衡能力,还能减轻疼痛感,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李勇奇; 罗瑞; 夏江; 李兵; 于涛; 周海超; 赵有光; 杨云峰
    • 摘要: 踝关节骨折患者常合并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经下胫腓联合金属螺钉固定是当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主流,但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可能的并发症。近年多项研究提出,采用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可充分恢复下胫腓后韧带的张力,进而来稳定下胫腓联合。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相对于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复位固定能够提供更好的旋转稳定性,提高下胫腓联合的复位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发生率及下胫腓联合螺钉的使用率,因此,临床中应高度重视后踝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本文就后踝骨折固定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马志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126例后踝骨折患者分为踝关节不稳组与对照组,统计两组基础资料,分析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年,126例后踝骨折患者,有30例发生踝关节不稳,发生率为23.81%。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生组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是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重点关注,谨防术后踝关节不稳的发生。
    • 廖维; 王广; 张有强; 陈小恒; 鄢陵
    • 摘要: 目的分析张-侯氏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6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按照有无合并后踝骨折,分为后踝组和非后踝组。记录并分析两组一般信息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后踝组胫骨骨折线长度、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占胫骨全长比例(以下简称“距离比”)大于非后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胫骨骨折线长度、距离比,若以上指标较大,需警惕后踝骨折的发生,避免临床漏诊,给后期治疗埋下隐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