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腰段骨折

胸腰段骨折

胸腰段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0299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医学工程、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创伤骨科会议、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等;胸腰段骨折的相关文献由1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开、吕德成、姜长明等。

胸腰段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0299 占比:99.25%

总计:70833篇

胸腰段骨折—发文趋势图

胸腰段骨折

-研究学者

  • 唐开
  • 吕德成
  • 姜长明
  • 冯世庆
  • 刘涛
  • 张卫国
  • 张宏志
  • 杨群
  • 王伟
  • 马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予辉; 高越; 谢雁春; 顾洪闻; 李林洋; 于海龙
    • 摘要: 背景: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是手术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然而X射线片和CT检查往往无法明确诊断,MRI检查不可用时无法评估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目的:探究超声检查在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45例,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的骨折节段后方韧带复合体进行超声检查和MRI检查,依据术中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与结论:①术中发现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3例,完好17例;②超声检查发现,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19例,完好21例,Kappa值为0.801,敏感性为83%(19/23),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90%(36/40);③MRI检查发现,胸腰段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1例,完好19例,Kappa值为0.899,敏感性为91%(21/23),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95%(38/40);④在超声检查中出现4例假阴性,原因如下:2例患者体质量指数>32 kg/m2,1例患者目测类比评分>8分,1例患者相应骨折节段皮肤擦伤;⑤提示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在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中,均具有各自的优势;MRI检查作为诊断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首选检查,其优势远大于超声检查;但是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便携性,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周长城; 眭杰
    •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创伤应激反应、影像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急性脊柱外伤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伤椎置钉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组(n=47)和跨伤椎组(n=59)。经伤椎组患者行伤椎椎弓根完整侧置钉;跨伤椎组患者行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置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血清创伤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术前及术后30 min、术后1个月及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经伤椎组患者手术时间较跨伤椎组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跨伤椎组增加(P<0.05)。术后3 d,经伤椎组血清Cor、ACTH、TNF-α水平均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个月及6个月,经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高于跨伤椎组(P<0.05);后凸Cobb角小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6个月,经伤椎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个月及6个月,经伤椎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得分低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传统跨伤椎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损伤及应激反应更大,但后期能更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 王佳佳; 宋文慧; 梁凯恒; 鲍凯
    • 摘要: 目的评估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中短期的变化,总结其在MRI上的影像学特点,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共2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1.08±7.10)岁。其中T_(12)骨折3例,L_(1)骨折14例,L_(2)骨折8例。记录术前和内固定取出(内固定物平均在10个月时取出)前1周内的MRI资料,观察与骨折椎体相邻的50个椎间盘在T_(2)WI上的形态学特征及信号变化,总结其特点,并比较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术前T_(2)WI提示信号正常的21个椎间盘中,86%(18/21)的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显示正常信号;术前T_(2)WI提示信号增加的19个椎间盘中,42%(8/19)的椎间盘信号强度在取出内固定时恢复正常,16%(3/19)的椎间盘提示高信号,26%(5/19)的椎间盘提示低信号,16%(3/19)的椎间盘出现信号丢失;术前T_(2)WI信号降低的10个椎间盘中,仅有1个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恢复正常。在19个形态完整的椎间盘(Ⅰ类)中,共有79%(15/19)的椎间盘保留了其结构完整性;在29个有轻微缺陷的椎间盘(Ⅱ类)中,有7%(2/29)的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形态恢复至Ⅰ类,62%(18/29)的椎间盘保持不变,31%的椎间盘结构出现恶化(Ⅲ类)。术后VAS、ODI与取出内固定后VAS、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胸腰段骨折患者会合并椎间盘的损伤,临床上可将MRI上椎间盘信号和形态的改变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若是椎间盘信号和形态完整或轻度改变时,可行单纯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若在椎间盘信号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形态学改变,这类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后VAS及ODI评分显示更差,远期可能会出现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故应酌情考虑行融合手术。
    • 李文涵; 郭立敏
    • 摘要: 目的:研究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采用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肺功能及吸气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吸气肌肌力、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吸气肌肌力值(MIP)、吸气流速峰值(PIF)高于对照组(P<0.05);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FV_(1))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胸腰段脊髓骨折伴不完全损伤病人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病人吸气肌肌力,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 唐雪彬; 曹贞国; 魏东; 李华; 王云清; 经历; 刘海棠
    • 摘要: 目的:评估经皮置钉和Wiltse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因胸腰段骨折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取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选择经皮入路,在G臂机引导行经皮穿刺置钉短节段固定;B组选择Wiltse入路,通过G臂机透视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两组手术入路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两组的手术结果、术中指标、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正常。B组出现1例皮下血肿,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结论:经皮置钉与Wiltse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经皮置钉可显著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
    • 姚雪莹; 段彪
    • 摘要: 《骨科临床护理思维与实践》一书由郭锦丽、高小雁、胡靖共同编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包含118个护理病例,主要围绕骨科常见的护理病例对护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流程介绍,同时也对操作中的难点、要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注解。采用文本框插入的形式来标注作者的思维提示。
    • 王子奡; 宋文慧; 刘昌文
    • 摘要: 背景:短节段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临床、功能和放射学结果。但是短节段固定后可能再发后凸畸形并逐渐被外科医师所重视。目的:通过对胸腰椎骨折分型、短节段固定适应证、短节段固定失败及术式改良方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1983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胸腰段骨折,短节段固定,后凸畸形”,英文检索词为“thoracolumbar fractures,short segment fixation,kyphosis”。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对于非强直性脊柱的几乎所有A型和B型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短节段固定有再发后凸畸形的风险,主要原因是相邻椎间盘的塌陷,再发后凸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②后路短节段撑开复位可以有效复位骨折椎体并通过间接牵拉复位椎管内骨块,促进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达到椎管重塑的效果,但对于“翻转骨块”效果较差。③后外侧融合与短节段器械的结合使用值得怀疑,它与改善临床结局无关,也不能防止后凸畸形再发或内固定失败。④使用负荷分担分类来量化骨折椎体粉碎并预测后路固定失败的方法仍有争议。⑤应对短期内固定失败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前方加强或增强后方结构的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后部结构生物力学强度的策略中经伤椎固定提高了短节器械的有效性,并显著降低了植入物的失败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流术式。⑥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经椎弓根途径植骨或椎体成形复位骨折椎体的手术疗效仍需更多的临床验证。⑦微创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逐步应用于脊柱骨折治疗之中,术后早期即可使患者骨折到达良好复位及固定,有助于患者恢复,是短节段固定的发展方向。
    • 梁魁
    • 摘要: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医院接受后路长节段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65例)及接受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n=54例)的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术6个月、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12个月腰背功能恢复情况(ODI指数),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也能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促进腰背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徐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撑开复位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后凸Cobb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伤椎置钉杠杆复位术,同时联合应用折弯连接棒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保持伤椎高度,矫正畸形等优点.
    • 杨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根据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得到矫正(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压疮、慢性腰痛、腰背部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265,P<0.01).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微创经皮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