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汉译
英诗汉译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81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群文天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英诗汉译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兵、丰华瞻、李明等。
英诗汉译
-研究学者
- 万兵
- 丰华瞻
- 李明
- 薛菲
- 储艳红
- 刘重德
- 姜建建
- 张艳红
- 杨凯
- 杨立学
- 沈锞
- 王宝童
- 符家钦
- 肖叶
- 轩治峰
- 郭珊珊
- 陈以持
- 陈晶
- 高健
- 魏荣耀
- 黄杲炘
- Hu Yue
- 丁仁仑
- 丁梦蕾
- 丁玉金
- 万小溪
- 万开如
- 何泠静
- 何芳芳
- 刘会芳
- 刘新民
- 刘明
- 刘晰
- 刘涵
- 刘鸿庆
- 周岐才
- 周林东
- 周涛
- 姚小菡
- 孔绍飞
- 孙芳
- 孟宪忠
- 尹媛
- 尹锦
- 张传彪
- 张卫晴
- 张娩莹
- 张政
- 张旭
- 张晓玲
-
-
尹锦
-
-
摘要: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主张的"三美论"是其多年从事诗歌翻译的心得,该理论在诗歌翻译中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文章基于许渊冲"三美论",以译者袁可嘉、王佐良对苏格兰民族诗人彭斯的爱情诗歌A Red,Red Rose的翻译为例,对此诗的两个译本从意、音、形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
-
谢天宇
-
-
摘要:
翻译超越论是以本雅明为代表阐述的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专注于译诗对原诗意义以及形式的超越。与主张诗体移植的英诗汉译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翻译超越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标准,对当今英诗汉译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为观照,从意义超越的角度出发,探索性的提出了有限超越下的英诗汉译基本策略。
-
-
梁新军
-
-
摘要:
余光中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英诗研究者。他自1950年开始从事英诗汉译以来,译诗生涯一直持续到2017年,其英诗汉译与诗歌写作几乎是同步展开的。在60多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他吸收了大量的英诗因素,尤其在创作早期。在他的诗歌写作中对英诗有大量的接受,有形式层面上的四行体、歌谣体、无韵体、长句法,内容层面上的水仙意象、凤凰意象、海妖/女妖形象、情爱与战争题材。在接受英诗的多种路径中,翻译扮演了重要角色。余光中对英诗的接受在很多情况下促成了其诗歌的成功,他早期受英诗启发创作的大量格律诗,推进了新诗的格律探索。其诗歌中一些源于英诗的特殊形式,丰富了新诗的形式库,在内容层面上对英诗的借鉴,如情爱与战争题材,拓展了新诗的表现范围。
-
-
李小歌
-
-
摘要:
以翻译诗歌为中介,新诗完成了对外国诗歌的移植、模仿与借鉴.科学、民主、自由、解放等启蒙精神借助译诗深刻影响了新诗的内容;译诗语言欧化的词汇、时态、文法结构促使新诗语言由古代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变;直译的翻译思想直接推动新诗接受外国诗歌形式影响,在文体、诗形、节奏、韵律等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考察学术界对英诗汉译及其影响研究的系列理论文章,本文从思想内容、语言生成、形式建构三个方面对与这一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介,进而梳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以期深入探究中国现代诗歌发生问题.
-
-
肖叶
-
-
摘要:
郭沫若诗歌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众多,而英语翻译最具特色,共计40首,且分布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时代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郭沫若在前后不同时期对诗歌的翻译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文章将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郭沫若的英诗汉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
-
肖叶
-
-
摘要:
郭沫若诗歌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众多,而英语翻译最具特色,共计40首,且分布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时代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郭沫若在前后不同时期对诗歌的翻译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文章将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郭沫若的英诗汉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
-
-
李红满
-
-
摘要:
以1998年至2018年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英诗汉译研究论文作为研究数据,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工具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主要作者和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和突变术语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英诗汉译研究的热点领域、前沿动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以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近二十年来英诗汉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为中国英诗汉译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
-
-
何芳芳
-
-
摘要: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体.英汉诗歌都有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节奏的特点.本文将从英诗在声音、节奏及韵律上的表现力出发,说明诗歌形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英诗翻译在中国有百年历史,译文经历了由古典诗歌形式到白话格律诗歌形式的变迁.本文将用典型译例,分析说明白话格律诗体比传统诗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更好的对等,体现出"神似"到"由形到神,形神兼备"的翻译思想的发展.
-
-
谢世坚;
丁梦蕾
-
-
摘要:
研究从意象图式理论出发,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不同译本,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诗汉译的本质,并着重探讨用词曲体翻译英诗的优势及劣势.研究表明,词曲体相比于其他翻译文体更能准确传达和移植英诗的本质,但由于其适用文本以及对译者自身文学素养的高要求,词曲体很难广泛使用和传播.
-
-
-
-
-
- 阿莱瑞恩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8-19
-
摘要:
本公开涉及式(I)、(II’)和(II)的3‑(4‑(11H‑二苯并[b,e][1,4]吖庚英‑6‑基)哌嗪‑1‑基)‑、3‑(4‑(二苯并[b,f][1,4]氧杂吖庚英‑11‑基)哌嗪‑1‑基)‑、3‑(4‑(二苯并[b,f][1,4]硫杂吖庚英‑11‑基)哌嗪‑1‑基)‑和3‑(4‑(二苯并[b,f][1,4]二吖庚英‑11‑基)哌嗪‑1‑基)‑丙酸衍生物,其中X是CR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