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
英诗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专利文献2079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外语教学、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等;
英诗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繁健、曹萍、李福祥等。
英诗
-研究学者
- 曾繁健
- 曹萍
- 李福祥
- 李贻荫
- 田野
- 罗长斌
- 万兆凤
- 傅(走良)寰
- 傅浩
- 姜春兰
- 孟宪忠
- 崔晓霞
- 张斌
- 张旭
- 张若谷
- 曾瑞瑜
- 杨立学
- 狄淦之
- 王红莉
- 白静
- 舒丹丹
- 董玮
- 邹笃钦
- 陶继忠
- 高嘉正
- 黄希
- H.A.泰纳
- L.Hughes
- Moore
- Thomas
- 丁廷森
- 丁璐敏
- 严尽忠
- 乐金声
- 于保国
- 于兆锋
- 于建华
- 任晓霏
- 余义洵
- 余光中
- 侯泰炳
- 俞丹丰
- 傅仲湘
- 冯俊英
- 刘惠玲
- 刘汉波
- 刘芳
- 刘荣飞
- 刘路伟
- 刘雪梅
-
-
肖嵘;
秦川
-
-
摘要:
马君武作为对中国近代诗歌翻译有重要贡献的译者,其译诗被人批评存在讹误。这类批评主要集中于其译本在语言层面意义上的“讹”,而未考虑译诗在深层次的精神或意境上是否存在“讹”。本文从语言批评转向文化批评,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马君武英诗汉译本在语言意义和精神意境层面上是否存在“讹”。研究发现其译本在文字层面确有讹误,但在精神意境层面,并未有讹。
-
-
-
卿琛;
曾繁健;
林婷
-
-
摘要:
英诗存在一定的丝路元素,对其关联的中国形象也进行了部分乌托邦化的塑造.因此,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内容分析为方法,对英诗蕴含的上述主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30首样本英诗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英诗存在一定的丝路元素,它们对中国形象也展开了部分的乌托邦化塑造;其中,中国的器物形象和中国的精神形象是乌托邦化的重点.英诗之所以会以丝路元素为描述对象,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其背后成因无外乎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古代中国的相对强盛,西方异国情调的遐想,作家臆测的中国冒险描述,西方刻板的中国印象及西方以梦为马的自我认知.
-
-
-
-
许婷1
-
-
摘要:
图式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阅读理解过程的分析。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语言呈现出多种特征。鉴于英语诗歌中所使用的独特语言,作者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英语诗歌中的衔接手段——省略。乔治·戈登·拜伦是19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诗人,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因此,作者选取了拜伦的十首献给女性的诗。
-
-
H.A.泰纳;
李旷远
-
-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辈出,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盛极一时且独标灵彩,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以种族、时代及环境三要素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本节选即呈现其《英国文学史》的相关章节,特别是有关锡德尼、本琼森、马洛、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绚烂的诗人群体的诗作,及其相应的撒克逊种族、自然环境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特征,对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发生及其拓展的境界,赋予了别开生面的理解.
-
-
罗长斌
-
-
摘要:
很多英美作家习惯在作品中融入基督教的救赎思想,华兹华斯是其中之一.他的“露西之歌”就是一首言简意赅、简洁明快、意义深远的宗教小诗.中国译者喜欢这首诗并翻译它,但却出现不少错译.对英诗的翻译是融宗教知识、文学研究、语言表达艺术于一体的精加工学问,中国译者只有很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宗教精神,同时也精准地掌握、领悟了祖国文字的奥妙,才能在诗歌翻译中游刃有余,表达得恰到好处.
-
-
-
杨君君;
李正栓
-
-
摘要: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学家、历史学家。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从事翻译活动,创作与翻译并举,在长期的创作和翻译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了极具个人色彩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见解。影响最大的有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与生活体验论、以诗译诗等。论文从郭沫若汉译罗伯特·彭斯的《红玫瑰》和雪莱的《偶成》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原则。%Guo Moruo is a famous modern writer, translator and historian. Hi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began in the 1920s and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into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And he has summarized and refined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personal color in the long-term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heories has en⁃riched our country’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most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heories are “translation of charm”,“creative translation”,“resonance theory and theory of life experience” and “translating poetry into poet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of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heories from his translated version of Burns’“A Red,Red Rose” and Shelley’s “A Song”.
-
-
-
-
- 阿莱瑞恩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8-19
-
摘要:
本公开涉及式(I)、(II’)和(II)的3‑(4‑(11H‑二苯并[b,e][1,4]吖庚英‑6‑基)哌嗪‑1‑基)‑、3‑(4‑(二苯并[b,f][1,4]氧杂吖庚英‑11‑基)哌嗪‑1‑基)‑、3‑(4‑(二苯并[b,f][1,4]硫杂吖庚英‑11‑基)哌嗪‑1‑基)‑和3‑(4‑(二苯并[b,f][1,4]二吖庚英‑11‑基)哌嗪‑1‑基)‑丙酸衍生物,其中X是CR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