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史
良史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1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史学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156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船山学刊、人文杂志、天津社会科学等;
良史的相关文献由104位作者贡献,包括瞿林东、朱露川、尤学工等。
良史
-研究学者
- 瞿林东
- 朱露川
- 尤学工
- 张旭辉
- 李伟明
- 李致
- 耿占春
- 陈四益
- 鲁国尧
- 丁辉
- 于世明
- 何伟
- 何卓恩
- 何庆善
- 何荣誉
- 俞筱敏
- 冯云章
- 刘斌
- 前人
- 卢美松1
- 史继忠
- 同温玉
- 吴用耕
- 周一平
- 周敬飞
- 周汝昌
- 和霭
- 夏民安
- 夏祖恩
- 姚璐甲
- 宫凤华
- 张克复
- 张同标1
- 张孟麟
- 张桂萍
- 张玉璞
- 张莉
- 徐仁甫
- 徐庆全
- 徐迅
- 戴尚文
- 方薇
- 施伟忠
- 曾明
- 李乔
- 李建永
- 李恩柱
- 李洁非
- 杜志军
- 杨绪敏
-
-
齐谐君
-
-
摘要:
六朝时期最为著名、后世影响最大的志怪小说,无疑要数《搜神记》了。不过作者干宝其实是一位史学家,在当时便负有“良史”之美誉,曾参与编修国史《晋纪》。一方面,他以史家的严谨将这些怪异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一方面,他又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即要证明鬼神之事乃是确凿无疑存在的。
-
-
陈文新
-
-
摘要:
《任氏传》是唐代中叶沈既济的一篇传奇小说。沈既济(约749—约800),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新唐书》有传,称他"经学该明",有良史才。德宗朝宰相杨炎推荐他任左拾遗、史馆修撰。杨炎获罪,他也于建中二年(781)十月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入朝任礼部员外郎,撰有《建中实录》。其传奇小说今存《枕中记》和《任氏传》。
-
-
-
陈娇娇
-
-
摘要:
与西方史学不同,中国史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政治密切相关,史学产生、衍变、发展、完善,皆不离于政治,这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亦是史家治学的目的之一.换言之,史学在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中完成了自省,逐渐意识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探究中国传统史学中"良史"之意的衍变和发展,不仅能了解史学风貌、史家精神,还可以把握史学在不同世风中的变动及其与政治的互动.
-
-
蒋寅1
-
-
摘要:
于良史这位诗人不太出名,生平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在唐肃宗至德年间官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僚佐。他的诗作传世不多,《全唐诗》只收了7首。但这首《春山夜月》却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诗中叙写春日游山的胜事和春山夜月的美景,清丽绝人,能让人过目不忘。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更是脍炙人口,古代瓷器中多用作诗意画。
-
-
胡楚清
-
-
摘要: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历代学人关于“良史”的评论涉及史官以及史家的历史记载、历史撰述、历史评论和个人品德.综而观之,这也可以看作是“良史”观的种种表现.而“良史”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对个体“良史”的具体评论到对史家群体的综合表述,再到从主客体的统一协调看待“良史”的发展过程.考察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全面地认识中国史学的面貌.
-
-
尤学工
-
-
摘要: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
-
王成军
-
-
摘要:
从我国史学思想史的角度而言,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史记》成就其良史历史地位的原因乃在于:其一,司马迁所具有的突出的德、才、学、识史学修养;其二,中国历史学所处的正在发展的特殊时期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史学发展环境和对史学的强烈要求;其三,司马迁所处的国家一统上升期的时代背景.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深入探讨司马迁和《史记》的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