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环境
自主学习环境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9801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才智、集团经济研究、图书馆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高等教育理工类教学研讨会(The 2nd Teaching Seminars on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等;自主学习环境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升、张丽萍、苟燕等。
自主学习环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9801篇
占比:99.93%
总计:219964篇
自主学习环境
-研究学者
- 刘东升
- 张丽萍
- 苟燕
- 况姗芸
- 崔梦天
- 李琳
- 梁莉
- 洪家骝
- 钟霖
- 陈丽荣
- 马杰森
- Hongmin Zhao
- Ling FAN
- Xinzhi SHENG
- Yabin ZHU
- Zhijie CHEN
- 习强毅
- 任友群
- 何昌琳
- 储备
- 刘佳
- 刘勇
- 刘启刚
- 刘宏
- 刘方平
- 刘春生
- 刘沛
- 刘相松
- 叶家荣
- 向连红
- 吕云生
- 吴冬月
- 吴慧娟
- 吴慧霞
- 周江林
- 姚云芳
- 姬志彬
- 孙中悦
- 孙苍乾
- 孟凡媛
- 孟庆国
- 宁景宽
- 宋小菊
- 尹华
- 师丹琳
- 庄云生
- 应文茹
- 庞永刚
- 廖守琴
- 张东皓
-
-
孙苍乾;
辜胜坤;
李雪;
谭聪;
黄新梅;
杨铭
-
-
摘要:
以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为研究对象,从高校校园自主学习常见的四类场所(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室外环境)出发,选取周边绿化程度、步行达到方便度、学习专心程度、学习氛围、开放运营时间、后勤管理、辅助设施等7个学习环境指标,构建满意度评价的调查问卷.从问卷数据得出高校校园自主学习学习选择场所及成因,并分析目前高校校园自主学习环境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
-
陈宝花
-
-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倡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
王云琴
-
-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来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当今低年级语文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
-
吴慧娟
-
-
摘要:
在幼儿教育中要能够认识到外在环境的设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这就需要在幼儿教育中要能够为幼儿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以此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重点阐述外在环境的设置策略,以此更好的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为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
-
-
-
-
-
-
赵聪
-
-
摘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教育界."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泛在式的自主学习.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一开始就聚焦于学习结果,其实施包括定义学习产出、 实现学习产出、 评价学习产出、 使用学习产出四个步骤.其能够有效地指导外语泛在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
-
解月光;
孙中悦
-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一种有效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互助的学习精神,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本文依据自主学习环境的理论建构,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自主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实例—"地球在宇宙中"网上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
-
-
-
- 南京邮电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2.05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磁环境学习的智能频移抗干扰自主通信方法,方法应用于由发射节点、接收节点和干扰节点组成的基于电磁环境学习的智能频移抗干扰自主通信系统,方法包括通信建链过程以及在通信过程中的智能频移抗干扰过程,通信建链过程:通信发起方在设定的[a,b]频段范围内向通信响应方进行发起通信、两者进行频点的匹配,以及最后进行协商建立通信连接;智能频移抗干扰过程:在通信发起方和通信响应方建立链路后的干扰检测,并在[a,b]频段范围内通过频谱感知算法进行接收频点的感知,最后对接收频点和发送频点是否匹配进行协商,从而实现智能频移抗干扰的实现;本发明接收节点和发射节点之间可自主建立链路通信,并实现智能频移抗干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