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腔内修复术

腔内修复术

腔内修复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55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5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387147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四届全国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八届年会、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等;腔内修复术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伟、刘小平、黄连军等。

腔内修复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87147 占比:99.86%

总计:387699篇

腔内修复术—发文趋势图

腔内修复术

-研究学者

  • 郭伟
  • 刘小平
  • 黄连军
  • 贾鑫
  • 张宏鹏
  • 尹太
  • 郭曦
  • 陈忠
  • 黄小勇
  • 符伟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作者

    • 刘辉来; 文自祥; 张健
    • 摘要: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1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AAA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新型DSA三维技术(DYNA-CT)检查。比较CTA及DSA测量结果,并分析CTA与DSA融合图像检查结果。结果 经介入手术最终明确AAA患者82例,CTA测量瘤体最大直径大于DSA,瘤颈与瘤体夹角大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在AAA诊断中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1.00%、阳性预测值为96.20%、阴性预测值为71.43%,DSA融合图像在AAA诊断中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94.44%、准确度为97.00%、阳性预测值为98.77%、阴性预测值为89.4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CTA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14,P<0.001);DSA融合图像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901,P<0.001)。结论 CTA与DYNA-CT联合在AAA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多角度观察导丝及支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联合使用可作为大血管DSA三维血管路径图,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保证手术安全性。
    • 张娟莉
    • 摘要: 探讨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STBAD)对炎性因子、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STBAD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VAR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行保守治疗,EVAR组行EVAR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明显缓解、未明显缓解、死亡等临床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P选择素(CD62p)、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等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尿素氮(BUN)等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真、假腔最大直径等指标。EVAR组明显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未明显缓解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EVAR组假腔最大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EVAR可有效封堵STBAD破口,促进创伤恢复,抑制炎性因子生成,降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死亡率。
    • 白桃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A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40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比对照组提高显著(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对腹主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更佳,同时还可加快患者康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袁晓庆; 苏晓雪; 李晨冬; 刘月; 欧明辉
    • 摘要: 真正孤立的股浅动脉瘤(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neurysms, SFAAs)是罕见的。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一例73岁男性的SFAAs伪装成动脉栓塞的病例,患者瘤体位置在股浅动脉的远端三分之一,其内充满附壁血栓,超声往往很难识别,过往体检中并未发现SFAAs,患者因“左下肢疼痛1周,加重1天”来我院就诊,住院前行超声检查也未发现动脉瘤的存在,以动脉栓塞收入我科,住院后行CTA检查才得以明确诊断。目前尽管诊断技术有所改进,但SFAAS延迟破裂或漏诊误诊的风险仍然存在。
    • 陈冰宜; 李延; 蔡惠; 梅亦凡; 刘爽; 张力维; 王晓艳; 禄韶英
    • 摘要: 目前,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成熟腔内治疗方法,但是,在缺乏足够的髂动脉着陆区时,通常需要栓塞一侧或两侧髂内动脉,然而这一操作具有造成髂内动脉分支供血区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术前对髂内动脉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栓塞策略及在特定情况下保留髂内动脉策略的选择,目前均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对EVAR术中髂内动脉的供血评估、栓塞及保留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鹿凯; 李雪岩
    • 摘要: 目的应用放射组学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发生与腰动脉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放射组学对患者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数据进行提取,同时结合临床数据探讨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发生与腰动脉情况的关系。结果通过对放射组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1例Ⅱ型内漏患者的平均腰动脉数目为5条,最大腰动脉直径为2.1 mm。136例未发生内漏患者的平均腰动脉数目为2条,最大腰动脉直径为1.4 mm。发生Ⅱ型内漏与未发生内漏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平均腰动脉数目、最大腰动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放射组学预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与腰动脉的关系是可行的。
    • 李鹏; 王吉阳; 陈作观; 刁永鹏; 李拥军
    • 摘要: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及腔内修复术治疗Kommerell憩室(K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4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主动脉弓变异情况、手术方式、围手术期与随访情况。结果4例患者中2例行腔内手术,2例行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52±64)min。术后即时造影显示支架及各分支显影良好,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神经系统及上肢缺血并发症。随访3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生存,无支架移位,无内漏。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K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可处理大部分的KD病变。是否采取杂交手术取决于病变近端的锚定区大小,因此,根据不同病例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 马君; 周建华; 李梅; 李勇; 尹文俊; 仲秋利
    • 摘要: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20年3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行EVAR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并对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干预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70例患者的随访率为80.0%。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为12.5%,生存率为87.5%。在有效随访的136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相关病死率为1.5%。术后第13天,以及术后第3、12、24个月发生Ⅰ型内漏患者5例;术后第6个月发生Ⅱ型内漏患者1例;术后第3个月发生Ⅲ型内漏患者1例;术后第4天、第15天、第24个月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3例;术后第3个月发生右髂动脉支架狭窄患者1例;术后第1个月发生支架移位患者1例。二次干预率为6.6%。结论随着术后随访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标准化、长期化,可以实现对EVAR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干预,同时操作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中远期手术效果。
    • 仲伟; 李冈栉; 陈开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髂内动脉(IIA)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遂宁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肾下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按照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n=28)和无并发症组(n=45)。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臀肌跛行、勃起功能障碍、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发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行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的肾下型AAA患者中,有28例患者出现盆腔脏器缺血等相关并发症,均未出现臀肌坏死、截瘫,以及下肢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术中封闭左侧IIA情况、术前股深动脉升支缺失情况、术前未封闭侧髂内动脉(NCIIA)分支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封闭左侧IIA、术前NCIIA分支数<3支、术前股深动脉升支缺失均是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封闭左侧IIA、术前NCIIA分支数<3支、术前股深动脉升支缺失均是AAA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成青鉴; 何瑜媛; 高鹏程; 车辙
    • 摘要: 目的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标准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亚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病死率、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夹层逆撕率、二次干预率、Ⅰ型内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及2周时血肿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行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二次干预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