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Scratch图形化的窗口界面,色块化的积木区域,拖拽式的脚本编写与丰富的素材资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的用词是“玩小猫”,在他们看来,Scratch是一个亲近的玩伴。这节课,我将与孩子们继续开启Scratch故事创作之旅。一、教学设计(一)故事的开始播放《小蛇散步》故事的开头。故事讲述的是一条小蛇在草地上散步,它遇到了一个大水坑,它想了一个办法,把身体向上弓,脑袋伸到了水坑的另一端,刚要翘起尾巴越过水坑,后面传来了一个声音:“请等一下!”可爱的小蛇想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办法越过水坑,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感叹真是太神奇了。背后这个是什么声音呢?孩子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中。(二)故事的发展继续播放故事,原来是一只小蚂蚁呀,小蚂蚁说:“我能从你的背上爬过去吗?”小蛇说:“可以可以!”那么问题来了:在Scratch要怎样实现蚂蚁从小蛇的背上爬过去呢?师:蚂蚁直线方向的移动,大家能实现吗?生:可以,通过滑行指令就行啦。师:小蛇的背部是直线吗?生:不是的。是曲线。师:是的,我们可以把小蛇的背部看成一条曲线,蚂蚁爬过小蛇的背部,其实就是蚂蚁从位置1沿着曲线移动到位置2。(课件演示)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将曲线转换为我们可以实现的直线行走呢?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和思路,并打开老师给的Scratch文件,尝试操作。汇报交流:请同学们说说想法,演示操作。任务一:在Scratch中编写脚本实现“蚂蚁从小蛇的背上爬过去”。经过引导性地提问,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建模,忽略具体细节,提炼出关键信息,使问题更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解决“蚂蚁从小蛇的背上爬过去”实质解决了“任意角色沿着任意曲线运动”这类问题。通过将曲线分解为若干直线,就将问题转化为Scratch可以处理的指令组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通过有技巧的发问,进行认知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将问题分解成能够进一步处理的片段,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逐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