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3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61966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岐黄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暨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文献由20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雨生、何守志、唐由之等。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6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1966 占比:99.75%

总计:362858篇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文趋势图

脉络膜新生血管

-研究学者

  • 王雨生
  • 何守志
  • 唐由之
  • 王玲
  • 孙晓东
  • 曹明芳
  • 亢泽峰
  • 王康孙
  • 金陈进
  • 张士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静文; 黄燕灵; 徐朝阳; 刘光辉; 潘铭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芍地黄汤加减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理性近视继发CNV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归芍地黄汤加减口服,疗程4周。比较2组疗效、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CMT)、中心视野平均缺损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6.9%,优于对照组的84.4%(P<0.05);2组治疗后BCVA、中心视野平均缺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M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MT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6个月治疗期观察组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为(1.34±0.48)次,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06±0.88)次(P<0.05)。结论 归芍地黄汤加减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CNV能提高患者的BCVA、中心视野平均缺损,降低CMT,减少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疗效满意。
    • 李夏; 王旖; 武炳慧; 陈灏元; 杜军辉
    •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辛伐他汀(Sim)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19)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19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缺氧组(培养基中CoCl_(2)的最终浓度为125μmol/L)和Sim处理组(在含有125μmol/L CoCl_(2)的RPE-19细胞培养基中加入3μmol/L Sim)。24h后,观察RPE-19细胞的形态,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水平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缺氧条件下RPE-19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缺氧组RPE-19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Sim治疗后显著降低。Beclin1和LC3B蛋白在CoCl_(2)+Sim组中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且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oCl_(2)组。缺氧条件下,Sim抑制了RPE-19细胞增殖,促进了细胞的凋亡。结论:Sim可抑制缺氧条件下RPE-19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Sim促进RPE-19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自噬有关。
    • 李鹏程; 秦亚运; 何晓婕; 唐朝晖; 刘飞; 刘木根
    • 摘要: 目的阐明3个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CHM)家系的遗传基础和临床表型。方法纳入2016~202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就诊的3个CHM家系共5名患者。受试者均接受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彩照、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等。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和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潜在的致病突变进行鉴定。结果5例患者均在10岁以前开始出现夜盲症状。OCT见全部10眼黄斑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外层视网膜萎缩性改变,8眼(80%)不同程度黄斑囊样病变,7眼(70%)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2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其黄斑区分别可见严重的囊样病变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3个家系中分别发现了CHM基因的1个新突变(c.186C>G,p.Y62*)和2个已知突变(c.189+1G>A,c.808C>T)。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3个突变都会产生无功能的REP-1截短蛋白。结论CHM患者中心视力严重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黄斑萎缩性改变、囊样病变及脉络膜新生血管。该研究拓宽了CHM基因的突变谱,将有助于患者的诊断、遗传咨询和精准治疗。
    • 陈水龄; 亢泽峰; 褚文丽; 郝雪莲; 陶方方; 张明明; 李书娇
    •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在体外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氯化钴(CoCl_(2))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缺氧模型细胞内AKT、HIF-1α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及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00μmol/L CoCl_(2)可成功建立ARP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CoCl_(2)在100μmol/L浓度下促进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姜黄素在浓度为100μmol/L时可减少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ol/L)、中(25μmol/L)、高剂量组(100μmol/L)条件培养液可显著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著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和细胞侵袭。ARPE-19细胞姜黄素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结论:姜黄素在100μmol/L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有保护作用。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 张彩云; 黎楚岚; 毛剑波; 沈丽君
    • 摘要: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03/2019-08于我院确诊为高度近视继发CNV的患者46例46眼,根据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分为康柏西普组20例20眼,雷珠单抗组26例26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注药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康柏西普组和雷珠单抗组患者BCVA(LogMAR)分别为0.81±0.51、0.83±0.66(P=0.900),治疗后1、3、6mo康柏西普组患者BCVA(LogMAR)为0.59±0.33、0.49±0.34、0.44±0.32,雷珠单抗组为0.53±0.54、0.47±0.47、0.40±0.43,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均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继发CNV,能提高患眼BCVA、降低CMT,疗效相似,均可作为高度近视继发CNV的治疗选择。
    • 赵红冉; 崔彦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3 d”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就诊。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夜盲史,直系亲属无此表现。患者16年前因右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照相显示,双眼弥漫性色素变性、脉络膜萎缩和变性,右眼黄斑区遗留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白色瘢痕样改变(图1A、B),诊断为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并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此次于我院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为4.0,左眼为4.4。
    • 朱晓红; 赵玥; 姚进
    • 摘要: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06/2020-12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患者100例10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行验光、眼轴、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O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黄斑出血,所有患者OCTA检查随访3mo以上。结果: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0例42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出血吸收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暴露出完整的漆样裂纹形态,呈线状或星状,联合B-scan图像可见色素上皮层(RPE)反射不连续、脉络膜变薄及后方声影。在所有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吸收后,OCTA随访模式发现原出血下方仅2眼(4.8%)未见漆样裂纹,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66.7%),呈星状有12眼(28.6%)。随访过程中还发现有8例8眼(19.0%)再次复发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例4眼(9.5%)患者继发CNV性黄斑出血。CNV性黄斑出血60例66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见出血周围CNV形态,联合B-scan图像可见CNV突破RPE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CNV病灶面积减小。在所有CNV性黄斑出血灶周围,OCTA发现48眼(72.7%)周围可见漆样裂纹,其中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42.4%),漆样裂纹呈星状有20眼(30.3%)。结论: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清晰观察到出血灶、漆样裂纹及CNV的形态及位置,随访模式能够帮助直观了解病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眼底血管造影直接判断分型,及时帮助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式。
    • 赵玥; 杨婷婷; 蒋沁; 姚进
    • 摘要: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可能是影响最终眼内注药疗效的因素。
    • 徐洋; 赵全良
    • 摘要: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 PIC)是一类较罕见的眼底疾病,包括脉络膜内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 RPE)。它在年轻的近视女性中更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睛前黑点和视物变形。它的特征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内层出现散发性类圆形的黄白色病灶,眼前节和玻璃体无炎症。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 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本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PIC继发性CNV,对于患者视力的保护极其重要。
    • 索龙; 曹国凡
    • 摘要: 新生血管性眼病以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为病理特征,是威胁眼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各种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病理性新生血管是多种细胞成分、多种病理因素互相包含、交互影响下形成的,单独干预其中一种因素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新生血管的病理过程,探究新的调控新生血管的因子,以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周细胞在多种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周细胞采取干预措施将影响这些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将对新生血管性眼病中周细胞的具体作用以及调控周细胞的因素作出综述,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