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相关文献在201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专利文献32713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中华糖尿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波、周琼、廖荣丰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27137 占比:99.94%

总计:327334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发文趋势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研究学者

  • 叶波
  • 周琼
  • 廖荣丰
  • 李宁
  • 蒋沁
  • 刘帆
  • 刘晓辉
  • 唐丽成
  • 曹国凡
  • 段宣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闫丽强; 刘玲; 陈美荣; 王玉
    • 摘要: Susac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可同时累及脑、视网膜、内耳微小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急性多灶性脑病、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感音神经性耳聋三联征为典型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因症状隐匿、不显著而极易延误诊断;迄今,该病尚未被国际充分认识,其治疗方案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分享近期收治确诊的Susac综合征患者1例,将该病例资料、诊断思路、疗效观察指标、中西医治疗方案等资料报道并作相关讨论,以供参考。
    • 刘晓静; 吴峥峥; 邓铂林
    • 摘要: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眼科临床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 尹玉如; 赵博军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高血糖引起的,以视网膜微血管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手持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设备(RETev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凭借其无创性、可定量、方便快捷等优势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及DR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RETeval、OCT及OCTA的原理及其在DR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弓欣; 李淼
    • 摘要: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经PRP治疗的5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OCTA检查,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眼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是否使用硅油、是否合并视网膜裂孔、黄斑FAZ面积、MVD、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光斑区脉络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实验室指标(甘油三酯、胆固醇、血肌酐、血浆血糖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RP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黄斑FAZ面积、光斑区脉络膜厚度均显著大于预后良好组,MVD、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小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黄斑FAZ面积、M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RP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OCTA检测参数黄斑FAZ面积、黄斑血管层M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RP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张懿珊; 李瑞庄; 周舟
    • 摘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利用运动对比度来检测血流信号的新型成像方式,以此可无创性地提供高分辨率的、不同层次的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测量计算得到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对于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与治疗评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目前OCTA检查已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本篇综述拟就基于OCTA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分层图像在研究和临床中的实践性应用展开讨论。
    • 李聪; 孔令聪; 胡联亭; 袁海云; 任赟; 赵翰鹏; 王艳; 陈炫卉; 刘华章; 况宇; 梁会营; 余洪华; 杨小红
    • 摘要: 目的探索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智能预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围术期转归的可行性,为CHD围术期评估提供无创便捷的辅助工具。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行CHD矫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OCTA图像。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过度失血或围术期复合不良结局标注OCTA图像。标注图像经数据增强后,训练深度学习预测模型,使用测试集判断模型的性能。结果202例CHD患者中,发生术后过度失血的患者有45例(22.3%),发生围术期复合不良结局的有58例(28.7%)。在测试集中,术后过度失血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和0.75,准确率为0.78;围术期复合不良结局预测模型的AUC为0.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和0.80,准确率为0.81。结论术前OCTA图像联合人工智能可高效预测CHD围术期转归。
    • 郭莹; 杨世琳; 杨冬妮; 赵伟; 陆楠; 王伟
    • 摘要: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视盘周围血流观察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小梁切除术,在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OCTA分别测量视盘周围、鼻侧、颞侧血管密度,分析血管密度与眼压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术后3个月眼压低于术前,视盘周围、鼻侧及颞侧血管密度高于术前(P<0.05)。术后血管密度增高与眼压降低有关(P<0.01)。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引起的眼灌注损伤可通过降低眼压得到改善,应用OCTA对视盘周围血流监测有重要意义。
    • 徐煜能; 沈毅飞; 荣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患眼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72例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wAMD患者(72眼)的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切面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血流面积(cross flow area,C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换算成LogMAR视力表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的关系,统计患者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的因素。结果 wAMD患眼抗VEGF药物后CSA、CFA、CMT均低于治疗前(P<0.05);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后BCVA(LogMAR)低于治疗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压、治疗前CSA、CFA、CMT均是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均呈正相关,且CSA、CFA、CMT均是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 施彦; 林鹏耀; 华闪闪; 阮薏蒙; 李波
    •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生物图像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眼科中心48例受试者的80眼进行每月一次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并分析,所有定量分析比较均使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包括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圆度指数以及血管复杂性参数。结果在FAZ面积、FAZ CI、NoB和tBL中,术前与术后3个月各期相比,FAZ面积、SCP层的FAZ CI、NoB和tB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82,0.215,0.875,1.873,P=0.970,0.885,0.458,0.141,P>0.05)。结论本研究记录了在康柏西普注射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发生的视网膜微循环变化,随着时间的进展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通过OCTA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
    • 赵玥; 杨婷婷; 蒋沁; 姚进
    • 摘要: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可能是影响最终眼内注药疗效的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