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VEGF药物

抗VEGF药物

抗VEGF药物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329336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国际眼科纵览、眼科新进展等; 抗VEGF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伍小芳、公慧敏、张蓉等。

抗VEGF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29336 占比:99.97%

总计:329432篇

抗VEGF药物—发文趋势图

抗VEGF药物

-研究学者

  • 伍小芳
  • 公慧敏
  • 张蓉
  • 朱小丽
  • 梁晓辉
  • 沈毅飞
  • 程芳芳
  • 赖铭莹
  • 魏文斌
  • Ali Osman Saatci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烨; 裴澄
    • 摘要: 目的:分析将抗VEGF药物应用于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中的效果情况。方法:抽选的70例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患者均是来自本院在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时期接收的,分组的依据是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个月、治疗第2个月、治疗第3个月观察组患者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个月、治疗第2个月、治疗第3个月后观察组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方面和对照组相比有很大程度的减少(P<0.05)。治疗第1个月、治疗第2个月、治疗第3个月观察组在黄斑容积方面和对照组相比有很大程度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后,有1例出现眼内轻微异物,未出现结膜下出血、严重的眼内感染和白内障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3例出现眼内轻微异物,1例结膜下出血,1例严重的眼内感染,1例白内障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6/3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对照组有显著更低(P<0.05)。结论:在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患者中采取抗VEGF药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纠正视力,矫正中心视网膜厚度,减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 吴晓玉; 钟福炉; 李成茂; 郑彦; 李维娜
    • 摘要: 目的评价577 nm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自建库至2020年4月,收集干预组为577 nm微脉冲激光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联合治疗,对照组为单一微脉冲激光或者单一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的研究,对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运用Stata 14.0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Q值检验结果采用不同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BCVA):联合治疗较单一微脉冲激光治疗后1、3、6个月明显提高,加权均数差WMD(95%CI)分别为-0.13(-0.15,-0.10),-0.12(-0.16,-0.08),-0.10(-0.18,-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黄斑中央厚度(CMT):联合治疗较单一微脉冲激光治疗后1、3、6、12个月明显降低,WMD(95%CI)分别为-66.90(-91.30,-42.50)μm,-75.78(-107.38,-44.19)μm,-93.01(-162.12,-23.91)μm,-23.81(-46.24,-1.38)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与单一注药组治疗后3个月CMT对比WMD(95%CI)为20.45(2.45,38.4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抗VEGF注药次数:联合治疗组较单一注药组,玻璃体腔注射药物针数减少,合并效应量WMD(95%CI)为-1.52(-2.63,-0.40)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77 nm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较单一微脉冲激光在治疗黄斑水肿的早期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BCVA(<3个月),减轻水肿程度(≤6个月);与单一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相比,能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的注射次数。
    • 赵红冉; 崔彦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3 d”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就诊。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夜盲史,直系亲属无此表现。患者16年前因右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照相显示,双眼弥漫性色素变性、脉络膜萎缩和变性,右眼黄斑区遗留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白色瘢痕样改变(图1A、B),诊断为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并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此次于我院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为4.0,左眼为4.4。
    • 杨良
    • 摘要: 目的探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5 d及术后1、3、6个月,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轴长度长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显著,能促进患者视力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治疗过程中加用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对128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干预,其中常规组64例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研究组64例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同时经玻璃体腔注入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方案较单一治疗效果更佳,值得现代临床将之广泛普及。
    • 陈王灵; 丁辉; 劳伟; 陈运信; 梁晓茜
    • 摘要: 目的 分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40例,常规激光光凝治疗)和联合组(40例,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内眼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及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常规组(P <0.05),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薄于常规组(P=0.009),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 抗VEGF药物与激光光凝联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王琳; 刘驰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按照其挂号就诊单上的病案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行PRP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最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眼压、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视野缺损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VEGF水平和PDGF-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61.3%)(P<0.05);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38.1%),且对照组的前房出血发生率(19.1%)高于观察组(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优于单纯PRP治疗,且可改善患者眼压、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秦芹; 朱振涛; 王晓芸
    • 摘要: 目的 探究激光光凝结合抗VEGF药物在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中的实际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根据纳排标准选择了72例黄斑水肿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抗VEGF药物加激光光凝、单纯激光光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CVA、CFT、RNV、MA、HE面积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RNA、M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CVA明显高于对照组,CFT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黄斑水肿,通过抗VEGF药物结合激光光凝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黄斑水肿状态,也能提升视力水平,值得推广和普及。
    • 王佳琪; 辛向阳
    • 摘要: 作为一种糖尿病眼底并发症,临床常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病症,当前临床主要选择药物、激光光凝、糖皮质激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进行治疗.抗VEGF药物是对VEGF的表达起有效抑制作用的药物,对严重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抑制效果,导致血管通透性不良,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通过血管渗漏减少而促使PDR延缓.本文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理应用VEGF药物的机制和安全保障做了综述,仅供参考.
    • 郝壮; 王珏; 冀帅飞; 张婕
    • 摘要: 目的:评价抗VEGF药物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6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01,收集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提取数据及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RCT文献,共2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3、6mo,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药物与单用抗VEGF药物对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差异;在缓解黄斑水肿方面,在第1mo和第3mo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单用抗VEGF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mo:MD=-20.89,95%CI:-34.65~-7.13,P=0.003;3mo:MD=-22.83,95%CI:-33.68~-11.97,P<0.0001),在第6mo两组无差异(P=0.06);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用抗VEGF药物(P=0.02);联合用药注射次数要低于单用抗VEGF药物(P<0.001).结论:相比较单一使用抗VEGF药物,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具有起效快、注射次数少、更加经济的特点,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一用药,主要为眼压升高及白内障,治疗过程要严密随访患者眼压及晶状体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