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546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六次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第三次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等;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文献由777位作者贡献,包括褚仁远、张丰菊、樊莹等。

病理性近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1.8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546 占比:98.14%

总计:14821篇

病理性近视—发文趋势图

病理性近视

-研究学者

  • 褚仁远
  • 张丰菊
  • 樊莹
  • 王勇
  • 于志强
  • 亢泽峰
  • 叶璐
  • 张丁丁
  • 王超英
  • 薛安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文斌; 董力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病理性近视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病理性近视有别于单纯的近视,是由于眼轴过度延长导致,后巩膜葡萄肿以及多种眼底改变是其主要特征,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而社会各界对其了解和关注仍十分有限。病理性近视影响因素广,并发症多,且终身进展,故而防治难度明显增加。病理性近视作为近视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值得全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
    • 庞久彦; 寇姣姣; 康平; 王冬梅; 李满
    • 摘要: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两种给药方案对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CNV)的疗效。方法:按照给药方案不同将96例(96眼)PM-CNV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48眼)。两组均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观察组采取“1+PRN”法(首次注射后按需注射),对照组采取“3+PRN”(1次/月,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注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CNV面积变化,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分析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散光度变化,统计两组总注射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BCVA logMAR值、CMT、CNV面积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3.33%、89.57%,对照组分别为75.00%、87.50%、95.83%,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散光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较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能有效治疗PM+CNV,且“1+PRN”方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注射次数,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 王静文; 黄燕灵; 徐朝阳; 刘光辉; 潘铭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芍地黄汤加减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理性近视继发CNV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归芍地黄汤加减口服,疗程4周。比较2组疗效、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CMT)、中心视野平均缺损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6.9%,优于对照组的84.4%(P<0.05);2组治疗后BCVA、中心视野平均缺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M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MT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6个月治疗期观察组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为(1.34±0.48)次,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06±0.88)次(P<0.05)。结论 归芍地黄汤加减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CNV能提高患者的BCVA、中心视野平均缺损,降低CMT,减少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疗效满意。
    • 董敬红; 薛嘉睿; 张荣荣; 吴昌凡
    • 摘要: 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和社会危害。然而对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早期诊断、进展预判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问题尚未解决。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模态成像的应用为病理性近视的诊断、疾病进展的监测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尤其部分特异性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更有助于病理性近视的早期诊治和对其相关机制的认识。因此,本文就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中的病理性近视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 朱晓红; 赵玥; 姚进
    • 摘要: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06/2020-12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患者100例10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行验光、眼轴、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O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黄斑出血,所有患者OCTA检查随访3mo以上。结果: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0例42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出血吸收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暴露出完整的漆样裂纹形态,呈线状或星状,联合B-scan图像可见色素上皮层(RPE)反射不连续、脉络膜变薄及后方声影。在所有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吸收后,OCTA随访模式发现原出血下方仅2眼(4.8%)未见漆样裂纹,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66.7%),呈星状有12眼(28.6%)。随访过程中还发现有8例8眼(19.0%)再次复发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例4眼(9.5%)患者继发CNV性黄斑出血。CNV性黄斑出血60例66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见出血周围CNV形态,联合B-scan图像可见CNV突破RPE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CNV病灶面积减小。在所有CNV性黄斑出血灶周围,OCTA发现48眼(72.7%)周围可见漆样裂纹,其中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42.4%),漆样裂纹呈星状有20眼(30.3%)。结论: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清晰观察到出血灶、漆样裂纹及CNV的形态及位置,随访模式能够帮助直观了解病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眼底血管造影直接判断分型,及时帮助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式。
    • 袁芳兰; 贾慧丽
    • 摘要: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将医院从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97例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彩色眼底照相判定漆裂纹,以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完成脉络膜新生血管(SNV)以及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的评估,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完成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以及黄斑萎缩、裂孔、前膜的评估。对比病理性近视所致视力下降不同病因患者相关参数。结果 97例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MCNV、漆裂纹、MRS、黄斑萎缩、黄斑前膜、黄斑全层裂孔、黄斑板层裂孔及PIC,占比分别为63.92%、38.14%、34.02%、30.93%、28.87%、11.34%、10.31%、2.06%。病理性近视所致视力下降病因为MCNV、漆裂纹、MRS、黄斑萎缩、黄斑前膜、黄斑板层裂孔、黄斑全层裂孔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2.39±1.40)岁、(53.10±1.41)岁、(52.57±1.38)岁、(53.45±1.45)岁、(54.22±1.47)岁、(52.87±1.42)岁、(55.10±1.51)岁,均高于PIC患者的(31.07±1.03)岁;MCNV、漆裂纹、黄斑萎缩、黄斑板层裂孔、黄斑全层裂孔患者的视力分别为(0.55±0.13)LogMAR、(0.51±0.12)LogMAR、(0.60±0.14)LogMAR、(0.63±0.15)LogMAR、(0.52±0.11)LogMAR,均高于PIC患者的(0.35±0.10)LogMAR,而MRS及黄斑前膜患者的视力分别为(0.30±0.10)LogMAR、(0.29±0.08)LogMAR,均低于PIC患者的(0.35±10)LogMAR(均P <0.05)。结论 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病因以黄斑区结构异常改变为主,其中又以MCNV最为多见,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 吕莎; 宋胜仿; 李华; 刘世纯; 徐霁; 杨倩颖; 张冬梅; 吴坷; 张瑜
    • 摘要: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诊断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50例50眼,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1+PRN组和3+PRN组分别25眼。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CNV渗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明显提高,CMT值显著降低,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1+PRN组中CNV荧光渗漏停止或明显减少者21例(84%),3+PRN组中CNV荧光渗漏停止或明显减少者23例(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推荐采用1+PRN治疗方案以降低治疗成本和减少风险。
    • 靳云霞; 杜红艳
    • 摘要: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确诊为PM-CNV的患者40例40眼为研究组,同期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患者20例20眼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房水采集均在手术之前由同一技术成熟的医师来进行,采集后的房水样本均进行VEGF浓度检测。研究组患者均行综合检影验光仪检测屈光度数、行IOL Master眼轴长度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造影(FFA)等相关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全面眼科检查,仅存在晶状体屈光间质的初发期混浊。结果研究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为(19.6±3.7)pg/m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为(25.7±4.9)pg/ml,研究组患者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EGF浓度与眼轴和屈光度呈负相关(r=-9.55、-0.818,均P<0.001)。结论房水中VEGF浓度与PM-CNV相关,且其浓度随近视程度加重而降低。
    • 王天宇; 石征锦; 黄钲; 宋国立; 赵忆文
    • 摘要: 目前,对病理性近视的诊断大多采用人工诊断的方法,不仅需要资深的眼科医生,而且耗时耗力,为了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度,预防因漏诊、误诊、诊疗延误所造成的不可逆性视力障碍,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病理性近视自动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相应的诊疗。该方法通过图像分割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噪声干扰小、目标区域突出的局部眼底图像,使用数据增强方法对数据进行扩充,使用SRM-SE-DenseNet模型进行图像识别进而得出诊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RM-SE-DenseNet模型具有最高的识别准确率80.0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9.54%、88.55%,证明了该方法在超广角眼底图像上对病理性近视进行自动诊断的可行性以及适用性。
    • 彭梦颖; 周琼
    • 摘要: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再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20-01于我院确诊为PM-CNV并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42例43眼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给药方案分为A组(3+PRN,22例22眼)和B组(1+PRN,20例21眼)。随访12mo,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初始治疗后再治疗率和复发率情况,分析影响再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1、3、6、12mo,两组患者BCVA(LogMAR)、CMT和CNV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300μm和基线CNV面积>1.0mm~2均是影响再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1+PRN和3+PRN给药方案均能有效改善PM-CNV患者的视力预后和解剖结构,但1+PRN给药方案较3+PRN给药方案的注药次数更少,降低了治疗风险和费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