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冲放电

脉冲放电

脉冲放电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06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99087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中原工学院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脉冲功率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脉冲放电的相关文献由171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彦、付宇明、李杰等。

脉冲放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8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9087 占比:99.61%

总计:99470篇

脉冲放电—发文趋势图

脉冲放电

-研究学者

  • 吴彦
  • 付宇明
  • 李杰
  • 郑丽娟
  • 董冰岩
  • 李劲
  • 闫克平
  • 孙鹞鸿
  • 李国锋
  • 白象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健; 周鹏程; 陆守强; 袁喜鹏; 杨原; 梁告; 赵斌
    • 摘要: 针对仿真过程中大多数电池等效模型未能考虑低温对电池性能影响的问题,文章基于充放电性能受低温影响较大的磷酸铁锂电池,构建了适用于短时间、小倍率放电条件的电池等效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首先分别在0°C、5°C、15°C三种条件下对电池进行HPPC测试;其次在Matlab/cftool工具箱中采用指数函数法拟合,求出各项参数值;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恒流放电和脉冲放电工况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脉冲放电工况下该模型模拟精度较高,误差最大不超过0.02 V,在恒流工况下主要放电区间内最大误差也不超过0.04 V。
    • 戴宏宇; 郭景润; 俞斌; 沈昊; 李黎
    • 摘要: 气体开关电弧的热侵蚀作用是电极损耗的主要成因。石墨电极在电弧作用下发生蒸发并在多次放电后有明显的质量损耗,改变了开关内的气体环境和电极间距,导致开关动作可靠性降低。为研究石墨电极在脉冲电弧冲击下的侵蚀特征,基于开关电弧瞬态扩散特征和石墨材料参数,在弧根区域建立了电弧-电极能量耦合模型,得到了等离子体-固体区域的传热特性。考虑石墨电极的相变特征,计算瞬态热作用下石墨电极的加热范围以及临界相变点,研究瞬态电弧热冲击作用下的石墨电极相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弧-电极界面热流主要集中在电弧接触面中心,电弧沉积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09 W/m^(2),石墨在电流上升初期基本处于加热状态,在能量积聚作用下,石墨转变为升华状态,传热强度随半径急剧衰减,蒸发区域略小于电弧半径。通过实验记录了5种开关工况下石墨电极烧蚀形貌和质量损失情况,结果表明,电极质量损失与电弧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能量线性相关,近似为0.015 mg/J。研究了电弧关键参数对电极质量损失速率的影响,为延缓电极损耗提供数据支撑。
    • 许平
    • 摘要: 在概述等离子体、甲烷转化等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脉冲放电生成等离子的技术,进行甲烷氯化生成氯代甲烷的实验,发现该技术可行性较高,且二氯甲烷等产物的转化率较高基于实验研究和分析了各种实验变量对甲烷转化率、二氯甲烷转化率的影响,获得了最好的反应条件,找出相应的影响规律。
    • 屠璇; 张硕; 刘振; 闫克平
    • 摘要: 针对土壤中难降解的六氯苯,开展了流化床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对其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产生了20μs脉宽的脉冲电流。空气流速为4.0 L/min时,土壤达到充分流化状态。增加放电电压会提高反应器的能量密度,有利于六氯苯的降解,但发热会导致能量利用率降低。当放电电压增至16 kV、能量密度为172.5 J/L、放电32 min时,六氯苯降解率达到97.3%。相较于酸性土壤,中性或碱性土壤对六氯苯的降解更有利。提高土壤中六氯苯的初始含量会使其降解率降低,但绝对去除量增加。六氯苯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放电过程中C—Cl键受到活性物质攻击而断裂,生成了低取代氯苯和小分子有机酸等副产物,表明土壤中六氯苯的降解过程以脱氯为主。该结果对实现高效修复实际污染土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黄昆; 李欣阳; 朱鑫磊; 孟庆阳; 曾凡辉
    • 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脉冲放电冲击波技术在页岩气井增产中的应用,研制了可用于页岩气井井下作业的脉冲放电冲击波装置。该装置包括位于地面的电源系统和位于井下的储能、放电系统,其中井下部分封装在外径为102.0 mm的不锈钢外筒内,以保证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该装置的设计最高电压和最大储能分别为10 kV和5 kJ,单次下井重复放电4000次以上。根据现场特点和工程需求,对该装置的储能方式、负载电极、高压电容器等进行了研究设计,在地面进行了解堵除垢和岩样致裂调试试验,并在油井中开展了井下试验。地面调试试验发现,脉冲放电冲击波装置工作稳定性好,具有解堵疏通、致裂岩石的效果;井下试验结果表明,产液量和产油量相比施工前分别提高227%和197%,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研究认为,该装置工作稳定性好,在油井中具有很好的解堵疏通、致裂岩石的效果,也具备应用于页岩气井进行增产的可行性,但在页岩气井中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王龙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锡精矿中所产生的八种杂质含量展开分析,在处理工艺当中,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想要合理处理。那么需要工艺的技术加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生物处理法处理杂质较为合理。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想要找到合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张志伟; 郑见杰
    • 摘要: 随着插电混动型汽车、48 V轻混系统汽车的普及,对于功率型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对磷酸铁锂电池在大电流脉冲工况下的衰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池32%的容量衰降来自负极活性物质的损失,5%来自活性Li损失,电池内阻增加则主要来自石墨负极电荷交换阻抗的增加。
    • 吴琼; 张凤翔; 陈松柏; 来利鹏
    • 摘要: 煤层气以甲烷为主要成分赋存于煤岩中,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其开采也可以降低瓦斯灾害风险。我国煤层气储量巨大,开发前景可观,合理的开采手段已成为相关机构研究的热点。水力压裂技术具有成本低、范围广等优点,但在煤层气开采方面尚属初步发展阶段,单纯的水压致裂暂时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本文主要探讨在水压致裂的基础上加以高压脉冲放电,施加高能脉冲载荷,利用其强力冲击振动效应来实现致裂增隙,从而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该研究符合煤层气开采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在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黄仕杰; 刘毅; 林福昌; 周鹏; 马宁
    • 摘要: 高压脉冲放电是一种新型破岩技术,其电弧通道阻抗与外回路阻抗匹配关系决定通道能量的注入速率和大小,进而影响破碎效率。该文建立了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综合试验平台,测量了电弧通道的电压、电流,获取了电弧通道发展图像,通过剥离电弧电压中的电感分量获得了电弧阻抗特性。考虑温度、通道膨胀及辐射的影响,建立岩石中电弧通道的阻抗模型,通过迭代求解确定了模型参数及变量初值,模型计算结果能够合理表征岩层中电弧阻抗的时变特性。由于岩石中电弧通道膨胀更加困难,对于幅值为11.12kA、周期为5.776μs的脉冲电流,其阻抗的典型值约为35.6mΩ/mm。
    • 马忠忠; 赵金昌; 赵胤翔; 秦爽
    • 摘要: 为了揭示脉冲放电应力波加载条件(峰值压力)对不同煤阶煤体致裂效果及其振动速度变化规律,利用PFC2D软件对不同加载条件下裂纹扩展规律及振动衰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峰值压力的增大,裂隙数目、破裂面积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5 MPa峰值压力下,肥煤、焦煤的裂纹数目、破裂面积达到最大;不同煤阶煤体达到裂纹数目最多时,煤阶越高所需要的峰值压力越大,相同峰值压力下煤阶越低,煤体产生的裂纹越多,致裂效果越好;验证了峰值压力与振动峰值速度有关,随着峰值压力的增大,速度呈现出先加快后减慢的趋势,在15 MPa峰值压力下,肥煤、焦煤的振动衰减幅度比较平缓、持续时间比较长,无烟煤在35 MPa峰值压力下衰减最平缓,故不同峰值压力下振动峰值速度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