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介质阻挡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2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电工技术、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6篇、会议论文199篇、专利文献701069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电工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05种,包括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介质阻挡放电的相关文献由3619位作者贡献,包括董丽芳、蔡忆昔、方志等。

介质阻挡放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9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01069 占比:99.82%

总计:702324篇

介质阻挡放电—发文趋势图

介质阻挡放电

-研究学者

  • 董丽芳
  • 蔡忆昔
  • 方志
  • 李杰
  • 李雪辰
  • 王军
  • 吴彦
  • 邵涛
  • 严萍
  • 章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治一
    • 摘要: 为了在大气压空气环境下生成均匀介质阻挡放电(DBD),提出了一种线-网电极结构。探究了线-网电极结构下电场分布对生成大气压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分析了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过程,并且以线-网电极为例搭建了基于SIMULINK的DBD仿真模型。研究表明,强电场作用下能够产生初始电子,弱电场作用下能够减缓电子崩发展速度,因此在电子崩发展方向上呈现先大后小的纵向电场分布能够使电子崩均匀发展,有利于避免丝状放电的产生;放电模型可以用来对DBD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介质阻挡放电特性。
    • 张禹涛; 刘琼; 郭英; 刘明伟; 周达林
    • 摘要: 测量辉光球放电参数,根据介质阻挡放电原理解释放电现象,讨论安全问题,发现利用辉光球可以实现常压空气中电晕、沿面流光和体积介质阻挡放电三种模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 孟宣市; 惠伟伟; 易贤; 蔡晋生; 李华星
    • 摘要: 层流控制、复合材料、全电驱动等创新性航空技术的应用给传统防/除冰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高电压驱动的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新概念防/除冰方法因其没有复杂的机械构造和潜在的气动耗损,从而有潜力成为下一代飞行器采用的防/除冰方法。该综述从飞行过程中的结冰与防/除冰研究、等离子体空气动力与热激励特性研究、等离子体激励防/除冰研究等三个方面,对等离子体防/除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等离子体防/除冰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1)以等离子体空气动力与热激励为主要因素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2)等离子体激励下多物理场非平衡相变演化规律与防/除冰机理。上述科学问题的研究包含了等离子体物理特性、流动控制机理、结冰机理、防/除冰规律等众多流体力学前沿方向,等离子体防/除冰研究的难点在于涉及多物理场耦合和多时间尺度,因此,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观测技术成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的关键突破点。探索等离子体激励防/除冰机制以及解决面向工程应用的技术问题,是下一步需要聚焦的研究方向。
    • 秦立涛; 张海灯; 汪一舟
    • 摘要: 为了揭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流场作用效果对流动状态的依赖性,设计了由八组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AC-SDBD)组成的阵列式激励器,在来流风速20~80 m/s工况下,研究了其对近壁区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加激励的瞬间,阵列式AC-SDBD使得近壁区速度明显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壁区速度有所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当流动状态稳定后,激励沿流向和法向的影响范围分别达到了激励器下游170 mm和距离壁面10 mm位置,且激励后近壁区速度分布规律与流向距离和距壁面高度均有关;来流速度较低时,激励使得稳定后的近壁区速度增大,但当来流速度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施加激励后近壁区速度有所减小。
    • 王玥; 潘宇扬; 李耀华; 李彩霞; 赵薇; 付少铎
    • 摘要: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首次发现了带线六边形斑图.利用高速照相机和光电倍增管对斑图的时空结构和时间相关性进行测量,发现该斑图是由带线六边形内的中心点、带线六边形上的点及线和带线六边形内晕3套子结构组成,分别将其记作C(center),V(vertex)+L(line),H(halo),放电全部发生在电压上升沿.利用2个光电倍增管同时对V、L处进行测量,发现二者都在第2个电流脉冲放电且放电顺序随机.利用高速录像机拍摄曝光时间为50μs放电照片,发现L是由随机放电丝组成.利用壁电荷理论解释带线六边形斑图的时空结构及形成机制.
    • 王小西; 李笑艳; 王保伟
    • 摘要: 二氧化碳既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包含碳和氧的资源,把相对惰性的CO_(2)转化为易于利用的CO是其利用的方法之一。采用介质阻挡微等离子体反应器通过单变量和正交实验探究了反应器参数(放电区长度、放电间距、介质厚度)和工艺参数(输入功率、放电频率和停留时间)对CO_(2)分解为CO的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CO_(2)转化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放电间距>放电长度>输入功率≈停留时间>介质厚度>放电频率;输入功率60.0 W、放电频率9.0 kHz和停留时间1.5 s、放电区长度60 mm、放电间距0.5 m、介质厚度1.6 mm时,CO_(2)的转化率为10.6%,能量效率为4.1%。
    • 魏林生; 李小浪; 陈颖; 章亚芳
    • 摘要: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硅薄膜在不同成膜温度下对DBD臭氧发生的影响。同时采用热常数分析仪、比表面积测试仪、XPS分析了负载二氧化硅介质板在不同成膜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实验结果表明,成膜温度会改变薄膜的比表面积和羟基含量,从而影响二氧化硅薄膜对DBD臭氧发生的增强作用。当成膜温度变化范围为450°C~750°C时,550°C成膜温度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同时其臭氧浓度、臭氧产率及能量效率也相对最大,在放电电压7 KV时,相较于未负载二氧化硅的分别提高了9.3%,32.9%,0.086%。过高的成膜温度不利于臭氧产生,这是由于负载的二氧化硅薄膜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含量都会大大减小。
    • 滕洪辉; 陈钰琦; 张静; 张萌; 戴昕东; 贺斯迈
    • 摘要: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有安全高效、快速稳定的优点,缺点为反应时间长,单次处理量较少.研究其机理发现处理气态污染物主要有活性电子理论以及含氧活性物质氧化理论,在处理废水时主要有自由基氧化理论.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对环境中气态污染物以及废水的处理中可以发现其对气态污染物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在实际废水的处理中仍略显不足,因此仍需对其在处理实际废水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孙安邦; 刘天旭; 叶书荣; 李昊霖
    • 摘要: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一种常见放电方式。本文建立了大气压下氩气DBD的一维PIC/MCC模型,采用了粒子自适应权重(APM)以及基于OpenMPI的并行计算策略,考虑了带电粒子在介质板上的积累以及复合反应。本文针对频率500 kHz,幅值电压3 kV正弦电压激励下放电的时空演化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得到了其汤森放电、辉光放电等阶段中的放电特征,研究了电压幅值、气隙间距、介质板介电常数等参数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 牟洪祥; 李超; 赵乾斌; 张树才; 隋立华
    • 摘要: 电源频率等诸多因素会对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特性产生不同影响。基于平行平板DBD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研究驱动电源频率对DBD等离子体放电模式与特性的影响,进而探究DBD高效降解苯的方法。结果显示,单次脉冲首次击穿电压随频率上升而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小;稳态击穿电压随频率升高而略有下降;外施电压频率较低时,单一脉冲内DBD功率主要受电压影响;外施电压频率大于40 kHz时,DBD功率主要受频率影响较大;电压维持稳定时,DBD放电均匀程度随外施电压频率升高而逐步增加,有助于DBD降解苯更高效进行;苯浓度为1741 mg/m^(3),气量为2 L/min,电源频率大于50 kHz时,DBD降解苯具有更好效果,在污染防控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