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法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451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法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主观条件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宜民、云正、仇成成等。
主观条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451篇
占比:98.77%
总计:20705篇
主观条件
-研究学者
- 王宜民
- 云正
- 仇成成
- 兰佩军
- 刘世庆
- 刘国习
- 张世金
- 林凌
- 武中芹
- 潘萌
- 王朝闻
- 谢志岿
- 陈成志
- 韩邦国
- 万春梅
- 严家其
- 严梅
- 乔叶
- 于慧萍
- 于红
- 亦杰
- 仝牛
- 何建东
- 俞飒
- 兰杰
- 兰杰1
- 冉欲达
- 冯学军
- 冯晓阳
- 冯石岗
- 刘威
- 刘建武
- 刘建涛
- 刘沛汉
- 刘洋
- 刘润泽
- 刘笃成
- 初秀芝
- 匡介惠
- 南文
- 印锡华
- 史隽
- 吕斌
- 吕永
- 吴国财
- 吴秀丽
- 吴茂
- 周亚弟
- 周静
- 周韦宏
-
-
黄平
-
-
摘要: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反贫困为命题,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理性审视与理想追求,创立了关怀人的发展的反贫困理论。十九世纪无产阶级贫困问题与发展困境问题凸显以及无产阶级反贫困斗争有所发展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反贫困思想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反贫困思想为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善于批判性学习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明晰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探求理论形成的来源,考察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是“走进”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
-
-
王朝闻
-
-
摘要:
兴趣不同的赏石者,在共同观赏同一块石头时,彼此有不同的着眼点。就各人审美个性与兴趣的形成过程来说,都有赏石活动之外的生活经历在起作用。正如长期接触雕塑的我,对雕塑美的感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支配着我对天然岩石的欣赏。形成人们的赏石能力的差别,功夫常常在于石外。石外功夫对赏石者来说,它往往是在主体未必自觉的情势之下,成为如何发现、选择与评价石头美丑的主观条件。这种石外之功,对赏石者的审美个性和兴趣的培养是重要的过程。
-
-
辛向阳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就是特别珍视自己奋斗的历史,并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动力、明确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
-
邹成国
-
-
摘要:
物理实验一般包括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的构思与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观测与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步骤。实验课题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要、主观条件和实验的目的来确定。实验课题的选择关系到确定主攻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选题要求实验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也要有灵活性,注意追踪有成功希望的线索。
-
-
雷石山
-
-
摘要: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晶,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着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是指马克思自身所具有的多方面优秀品质、杰出才华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密切关注、勤奋钻研的拼搏精神、卓尔不凡的个人能力.
-
-
仇成成
-
-
摘要:
于欢案虽已时过五年,但案件背后的法律问题却值得深思.笔者将以正当防卫的主观要素为窥入点,细探于欢行为的性质—确证防卫性质的有无、防卫过当的成立与否.在行为人可能同时存在防卫目的和侵害目的时,应着重于防卫目的,且仅以最低限度的存在为门槛.防卫意识的内容应当以防卫认识为主.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中的直接故意所针对的对象是防卫行为所产生的过当结果.
-
-
-
-
兰杰;
钱占红
-
-
摘要:
公元七世纪的唐代,医学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由此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论,许多医药著作相继问世.其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医药学书籍,当首推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方》在盛唐时期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其历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研究唐代医学文献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可以对当今中医古代医学文献研究提供资料与依据.
-
-
-
游思淳;
李丽萍
- 《第六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应试教育常被人诟病,人们可以轻松地指出其对学生造成的许多不利影响,希冀其早日为素质教育所替代.为了消除人们头脑中可能存在的概念的模糊性以便问题讨论的展开,本文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义.然后结合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分析了实现素质教育所需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