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752篇;相关期刊721种,包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宁夏烟草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检察长论坛·上海会议等;法律信仰的相关文献由148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绪兵、谢晖、刘旭光等。

法律信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4 占比:44.7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1752 占比:54.63%

总计:3207篇

法律信仰—发文趋势图

法律信仰

-研究学者

  • 孙绪兵
  • 谢晖
  • 刘旭光
  • 赵天宝
  • 田宏伟
  • 盛舒弘
  • 王月
  • 何永新
  • 刘涛
  • 卫绒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星
    • 摘要: 乡村振兴需要在新乡土社会中建立“法律信仰”。文章以新乡土社会的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基点,以法律信仰作为研究视角,探究新乡土社会村民的法律信仰观念和行为逻辑,发现村民对立法产品疏离、村民自治受到挑战、个体权利意识缺失、对法律缺乏信任和理解等问题。为此,提出立法适当体现乡土秩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法律信仰培育路径。
    • 张冉
    • 摘要: 【学情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一课时。本课围绕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法治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 蔡旻洁
    • 摘要: 良好的法律已经制定好了,却没有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没有精神信念的支持,法治也很难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目前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本文概括了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与原因,并提出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建设路径。
    • 周莹莹; 光聪
    • 摘要: 在山城宁国,游客可持法治旅游地图“打卡”法治景区;在皋陶故里,景观石上镌刻着的法治格言具有穿越古今的不朽魅力;在淮北临涣,法言法语在升腾缭绕的茶香中走进人们心里……借助多种形式和渠道,法治文化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成果.
    • 穆远灿
    • 摘要: 梳理宪法变迁史,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认真对待宪法、树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宪法信仰的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主体以坚定的宪法信念为前提,并将宪法条规视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二是指主体在严格的宪法准则支配下进行实践活动.树立宪法信仰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并不会产生所谓"法律信仰否定论""法律信仰虚无论"等逻辑悖论.树立宪法信仰的具体路径,一是要从宪法信仰的客体视角来推动宪法信仰的确立,二是要从宪法信仰的主体视角来推进宪法信仰的培育,三是要从法治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厚植宪法信仰的坚实土壤.
    • 芦泉宏
    • 摘要: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又要投入情感依赖,这在中国同样适用。既包含理性又涵盖情感依赖的法律信任应当是解决中国法治实际问题的更好选择。提高法律确定性、完善集体诉讼制度并持续有效进行权力监督是增加人们对法律信任的可行方式。
    • 覃友玲(文/图)
    • 摘要: 樊超喜是上林县检察院刚刚退休的老同志。自1993年进入检察机关以来,他从一个书记员到一级检察官、检委会委员,用27年的勤恳坚守,无私奉献,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法律信仰和守护正义的检察情怀。樊超喜先后在刑检科、法纪科、反贪局、公诉科、控申科等部门工作,工作内容涉及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反贪污贿赂、控告申诉、队伍建设等检察机关主要业务及综合工作。
    • 芦泉宏
    • 摘要: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又要投入情感依赖,这在中国同样适用.既包含理性又涵盖情感依赖的法律信任应当是解决中国法治实际问题的更好选择.提高法律确定性、完善集体诉讼制度并持续有效进行权力监督是增加人们对法律信任的可行方式.
    • 张若愚; 张佳琦
    • 摘要: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乡村的法治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法治建设要想成功开展,必然要先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建设行动彰显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由此不断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进程.乡村发展与法律信仰联系密切,但乡村法律信仰确立却面临村民学法积极性不高、法制宣传效果不佳、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备等诸种问题,因而需要从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文化等方面加以完善.
    • 陆大韦
    • 摘要: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成绩不容否定,不足不能掩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甚至是法律专业毕业、从事法律工作的领导干部以身试法,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的伤害,败坏党和政府的声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让自己失去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对法律的起码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法律的尊严、严肃性和权威性,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先信仰法律,继而带动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拟从法律信仰的含义、培育领导干部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和路径做一些探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