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00592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家庭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2017一带一路蚕丝创新与中医药美容国际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等;《千金方》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鹏、龚云、苏礼等。

《千金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0592 占比:99.61%

总计:100989篇

《千金方》—发文趋势图

《千金方》

-研究学者

  • 张鹏
  • 龚云
  • 苏礼
  • 李伏君
  • 杨勇
  • 蒋力生
  • 陈华章
  • 刘逆夫
  • 卢芬萍
  • 周永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伯礼
    • 摘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体系,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健康和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国到两汉三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相继问世,晋唐及五代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新修本草》.
    • 李耀辉; 呼兴华; 许建秦; 高原; 卢芬萍; 常冰; 闫醒刚
    • 摘要: 分析《千金方》求子篇的十五个方剂的组方特点,方剂多以破血通经、补肾温阳、清利下焦湿热、滋养阴液、燥湿杀虫为主要特点,或佐以大补元气,或佐以疏肝解郁,或佐以补气安神,或佐以通络散结。方剂多以仲景方剂如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吴茱萸汤、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桂枝汤(桂枝换桂心)、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以及玉屏风散、四物汤(熟地换生地)、八珍汤等经典名方为基础加减,对仲景方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学习。活血破血常多种虫类药虻虫、水蛭、鼠妇、蛴螬与大剂活血药合用,温肾壮阳附子、乌头、鹿茸同用;补益元气人参、黄芪同用;清利下焦湿热时常配伍紫菀、辛夷宣肺气,促膀胱气化;另外,大黄、朴硝活血逐秽,附子、半夏和附子、白蔹等相反药物配伍也对临床有借鉴意义。
    • 卢芬萍; 呼兴华; 高原; 赵凯; 李耀辉; 薛敬东
    • 摘要: 目的系统整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统称为《千金方》)中"辟温"用药规律、方法、剂型,分析药物性味及功效等。方法整理《千金方》中所载防治疫病方,分析隋唐时期疫病的防治方法、用药及剂型规律。结果整理出辟温方27首,中药68味,属于有毒药物26味,四气频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频次为辛、甘、苦、咸、酸;药物功效频次为解毒类、清热类、杀虫类、祛风类、祛痰类、燥湿类;治法频次为口服、悬挂佩戴、烧熏、涂抹、纳鼻、洗浴;剂型频次为散剂、汤剂、丸剂、酒剂、膏方。结论《千金方》所记载辟温治法主要以清热、解毒、杀虫为主,辅以燥湿、化痰、祛风,用药性味以辛温为主,甘寒次之,剂型主要采用散剂、丸剂,用法以口服为主,兼有烧熏、悬挂佩戴等,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方法与文献研究提供参考。
    • 王小涵; 严志鹏; 张军平; 耿小飞; 王振; 朱亚萍
    • 摘要: 概述了玄府理论及其与《千金方》小续命汤的联系,从“玄府郁闭”病机分析小续命汤组方结构,认为全方以宣阳散邪、开通玄府为核心,蕴含辛温开玄、辛寒佐燥、散收并用、通补共施等思路,组方精妙,起到流通气液、通利玄府、转圜神机之效。采用以方类证分析小续命汤证治,可概括为“通治中风痱”“并治咳喘肿”两类范畴,证实本方治疗中风、偏瘫、多发性硬化、脊髓炎、咳嗽、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合理性。强调小续命汤临床应用要点在于明辨药理药性、辨证施治、顺应四时与中病即止。附验案1则以佐证。
    • 吴珺; 杜志坚
    • 摘要: 孙思邈著作中蕴含了大量“治未病”思想,如《千金方》中倡导的“十要”“十二少”“七莫”原则,服用豆类以防止消化道疫病等。因此,研究孙氏“治未病”思想,对学术探讨与临床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整理孙思邈“治未病”思想相关研究文献,从孙思邈“治未病”思想与儒释道养生精华的融汇、日常养生与保健、专病的预防与调护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以期展现一个较为全面的孙思邈“治未病”思想的研究概况。
    • 王静
    • 摘要: “横三间寸”是唐代较常见的治法,与背俞定位、灸法和灸量等理论相关,但因宋后罕用,至今误解颇多。本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医心方》中“横三间寸”的相关条文进行了分析,认为“横三间寸”灸量较大,主要取前后正中线上的腧穴,施灸范围为侠正中线两旁一寸之内,在此区域内,横置3个直径3分的艾炷,是谓“横三间寸”。也正因此,“横三间寸”取背俞之法有别于常规定位,应在该背俞同椎体水平的节上或椎下定位,施灸时实际有三穴同时受灸。
    • 郑言午
    • 摘要: 通过对唐代医书《千金方》《外台秘要》中的疫病分类、病因及传播方式记载进行探究,分析医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疫病的认知。虽然唐代医者没有明确将疫病和常见的疾病区分开,对疫病病因的解释也保留了不少臆想和猜测的成分,不可避免地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唐代医者对疫病的认知仍然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为后世医学逐渐抛弃咒禁法起到了推动作用。
    • 包伯航; 刘辰鑫; 冯惠童; 李荣
    • 摘要: 《金匮要略》文辞古朴,虽已经宋臣校注,但书中仍有若干条文存在疑点,这对我们了解汉方原貌及临床应用都有一定影响.笔者通过检考宋以前诸部医籍,尝试对邓珍本《金匮要略》中尚有疑点的几处条文进行重校核定,以求矫其错失,正本清源.
    • 贾瑞; 刘素晓; 李亚
    • 摘要: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高居不下,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及广大学者的关注.肺癌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现代医家多从虚、痰、瘀、毒论治,又有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痰瘀论、癌毒论、伏气学说、络病学说等,诸说纷纭.近年来,中医药在肺癌治疗及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扮演着辅助治疗的角色.历史上,中医学中并无"肺癌"之称谓,但诸多经典著述均有其病因、病状和治疗的专述.深入钻研中医学经典,挖掘经文深意,将有助于对肺癌成病机制及证治方药有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围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肺脏·积气第五》展开了系统论述,分析了寒、热、怒、恚、喜、忧、愁等七气积聚导致肺癌发生的病机及其临床表现的异同;并结合其临床用药,阐述"积(积聚)气致癌"原理.七气中寒气、热气属外感邪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属内伤情志,与历代医家所论之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等相合,是对肺癌成因做出的高度概括.寒邪是肺癌发生的首要致病因素,邪积日久,正气亏虚,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痰瘀毒互结,积久致癌,据此提出了"积气致癌"的假说,并探讨肺癌形成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可能机制,以期为肺癌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