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417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等;寒温并用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启艳、彭玉、李学麟等。
寒温并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175篇
占比:99.86%
总计:64267篇
寒温并用
-研究学者
- 刘启艳
- 彭玉
- 李学麟
- 江雪
- 王莉
- 黄格言
- 姚军汉
- 施堉粱
- 李骏豪
- 闫超
- 黄惠刚
- 丁世幸
- 丁娜娜
- 万小辉
- 任学彬
- 何丽清
- 何清湖
- 侯勇
- 冯德富
- 冯玲洁
- 冯鑫
- 凌志维
- 刘健
- 刘娟
- 刘彦彦
- 刘文华
- 刘松林
- 刘沈林
- 刘洁
- 刘爱民
- 刘祥斌
- 刘长发
- 南晋生
- 卢世秀
- 卢芬萍
- 叶伯鑫
- 叶峰
- 吴南民
- 吴子屿
- 吴智兵
- 吴素玲
- 吴美翠
- 吴钟琴
- 周正康
- 周洁
- 呼兴华
- 唐永祥
- 夏宛廷
- 姚佳兆
- 孔凡涵
-
-
范铁兵;
杨志旭(指导)
-
-
摘要:
目的:探析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21日杨教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0张处方,采用频数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50张处方涉及57味中药,合计用药频次646次,使用频次>30次的分别为黄芪、贯众、金银花、苦杏仁、百合、麻黄、茯苓、瓜蒌;四气中以寒性多见;五味位居前3位的是甘、苦、辛;归经位居前3位的是肺经、胃经、脾经;功效位居前3位的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结论: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冠肺炎寒温并用、甘苦兼施,以治肺为主,注重固护脾胃,将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协同配伍,以扶正解毒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疾病特点随症加减。
-
-
荆业腾;
张豪斌;
刘娟;
王莹莹;
杨金生
-
-
摘要: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郭诚杰教授诊治的月经不调病案378例,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构建处方数据库,分析处方用药的基本特点。结果:就药物类别和频次而言,补虚药、理气药居于前列;当归、香附、延胡索居前3位。就四气而言,寒性药和温性药频次最高;就五味而言,苦味药和甘味药频次最高。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以"当归、香附、延胡索"为核心的药物配伍组方。聚类分析结果得到类Ⅰ为:香附、当归、白芍、延胡索、柴胡,类Ⅱ为:当归、香附、延胡索、柴胡、茯苓,类Ⅲ为当归、香附、延胡索、白芍、川芎等3组有效类方群。结论:郭诚杰教授注重理血疏肝论治月经不调,善用补血理气药以补血理气止痛,同时寒温并用、阴阳相济、相制相成。
-
-
卢芬萍;
呼兴华;
高原;
赵凯;
李耀辉;
薛敬东
-
-
摘要:
目的系统整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统称为《千金方》)中"辟温"用药规律、方法、剂型,分析药物性味及功效等。方法整理《千金方》中所载防治疫病方,分析隋唐时期疫病的防治方法、用药及剂型规律。结果整理出辟温方27首,中药68味,属于有毒药物26味,四气频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频次为辛、甘、苦、咸、酸;药物功效频次为解毒类、清热类、杀虫类、祛风类、祛痰类、燥湿类;治法频次为口服、悬挂佩戴、烧熏、涂抹、纳鼻、洗浴;剂型频次为散剂、汤剂、丸剂、酒剂、膏方。结论《千金方》所记载辟温治法主要以清热、解毒、杀虫为主,辅以燥湿、化痰、祛风,用药性味以辛温为主,甘寒次之,剂型主要采用散剂、丸剂,用法以口服为主,兼有烧熏、悬挂佩戴等,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方法与文献研究提供参考。
-
-
赵建根;
李壮壮;
黄辉
-
-
摘要:
通过对王乐匋教授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出先生临证寒温并用的经验,其在外感热病的应用中,用寒药旨在逐邪,用温药重在助正托邪,两者合用,使邪机不伏而得除;在杂病中重视寒热药物同用以调和脏腑阴阳平衡,遣方组药注重顺应脏腑生理特性,适应病邪特点,照顾病人体质。巧妙地融水火于一炉之中,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
-
秦黎惠;
凌志维;
陈崇利;
梁超
-
-
摘要:
小柴胡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为《伤寒杂病论》中寒温同调、攻补兼施的方剂,三方共同的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失调,病位可涉及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三方的不同之处在其虚寒郁热的程度和邪气入侵的部位。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的病位主要在三阳经,邪入不深,正损不重,寒热虚实比较均衡;乌梅丸病位主要在厥阴,可累及三阴,阳气损伤较重虚寒更甚。由于症状病机存在共同点,在临床辨证上容易混淆,故需要从寒热虚实、气机失调的角度浅析这三个方的异同之处,以供临床借鉴。
-
-
万小辉;
李佩佩;
王静;
孙云强;
马淑然
-
-
摘要: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对寒热错杂方证的认识,包括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夹杂证、上热下寒证、少阳失和证、阴阳失调证5方面证治.提出寒热错杂的形成与感邪性质及机体体质密切相关.且寒热错杂易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其与脾胃生理特性及脏腑之间的病传密切相关.仲景《伤寒论》首创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尤其注重脾胃气机升降之要,明察气机升降失常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立法处方重视脾胃升降,寒温并用,以平调寒热,斡旋中焦气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根本.本文从"辛开苦降以畅中焦、清上温下以畅中焦、解表清里以畅中焦、和解少阳以畅中焦、调节阴阳以畅中焦"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旨在探讨寒热错杂致中焦枢机不利的机理及证治,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
-
吴子屿;
方祝元
-
-
摘要:
"寒温并用法"是中医组方体系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脏腑疾病的辨证论治."寒热错杂证"亦多见于心系疾病的领域中.方祝元从寒热错杂的独特角度探讨此类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寒热错杂与心系疾病密切相关,强调了"寒温并用法"治疗此类心系疾病的有效性.
-
-
赵雷勇;
彭伟
-
-
摘要:
老年失眠常因多重因素互相影响所致,其病机错综复杂,多寒热虚实并见,需施以寒热并用之法,通调寒热,补虚泻实。医圣张仲景立经方,将方药寒温并用法首现于临床。经方治疗老年失眠疗效确切,尤其对于寒热错杂型失眠效验颇佳。在临床实践中,以经方为圭臬,首辨脏腑续定寒热,选用相应的寒热并用之法,如清上温中法、辛开苦降法、泻肝温脾法、培土宁风法、温肝泻火法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
-
陈怡;
刘文华
-
-
摘要:
刘文华主任跟师顾植山教授多年,叹服乌梅丸之妙用之余,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乌梅丸应用经验,认为只要符合"下利""四肢厥冷""定时发作""苔根腻、脉弱"等即可应用乌梅丸,疗效奇佳,笔者将具体论治体会分享至同仁.
-
-
唐永祥;
王华
-
-
摘要:
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结肠炎类病,中医认为其病变主要责之于脾胃.此类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治疗方法颇多,但综观其所用方药,无论虚实皆以调理脾胃、佐以化湿为主旨.而在具体的用药过程中,又常以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如以黄连、黄柏、栀子、柴胡类性寒之药配伍白豆蔻、半夏、吴茱萸、砂仁等温热药,究其原因实与此类疾病的病机密不可分.脾为中土,其治如衡,宜寒温相配,以制性存用.且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为太阴,其气易虚易寒,胃肠为阳明,受邪易实易热.加之木郁不达,湿邪浸淫,更易见寒热错杂之证.又湿邪乃脾土之气,其为阴邪非温不解.本文拟对慢性胃肠病寒温并用法的病机进行阐析,旨在为慢性胃肠病的辨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
-
黄惠刚
- 《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后世医家在治法上多以清热泻火、滋阴生水为主.笔者认为糖尿病病机实为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血瘀贯通始终.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治则是:扶助阳气、顾护其本;滋阴清热润燥、以治其标;用药寒温并用、以调整阴阳;并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本文列举两例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糖尿病典型病例,均以肾气丸为基础方,寒温并用,加活血化瘀药,结果血糖控制稳定,降糖药服用量明显减少,并发症治疗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