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胰疾病

胆胰疾病

胆胰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8406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理与康复、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4南京首届胆管恶性肿瘤高峰论坛暨江苏省第一届消化内镜ERCP学组学术会议、2013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杭州胆胰疾病内镜诊治研讨会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论坛等;胆胰疾病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学刚、张啸、李兆申等。

胆胰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3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8406 占比:98.96%

总计:38808篇

胆胰疾病—发文趋势图

胆胰疾病

-研究学者

  • 郭学刚
  • 张啸
  • 李兆申
  • 何赛琴
  • 张平
  • 张筱凤
  • 智发朝
  • 李玉明
  • 王广义
  • 王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洪彬; 王潘; 任晓侠; 葛库库; 方莹
    • 摘要: 儿童胆胰系统疾病大多为先天性胆胰疾病及急、慢性胰腺炎。儿童的生长发育处于动态变化中,年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因此寻求微创、安全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1968年McCune等[1]首次报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用于诊断胆胰疾病
    • 陈萃; 陈丽珊; 刘晓岚; 付亭亭; 钱琳; 方佩颖; 叶志霞
    • 摘要: 目的分析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astroparesis cardinal symptom index,GCSI)量表及胃潴留危险因素评估,对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GCSI量表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在421名胆胰疾病患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前进行评估,于术中观察验证是否有胃潴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分析GCSI量表对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预测效果。结果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GCSI量表最佳临界值为25分,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1.4%,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女性、胆胰恶性肿瘤、消化道梗阻为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77.1%,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GCSI量表预测胆胰疾病患者胃潴留的准确度较高。结论GCSI量表可作为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筛查胃潴留的工具。对于GCSI量表评分≥25分的患者,可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保证ERCP的按期顺利实施。
    • 汪少飞; 洪江龙; 鲍峻峻; 梅俏
    • 摘要: 消化道重建术广泛应用于外科治疗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等,常见术式有:毕Ⅰ式、毕Ⅱ式(可含布朗吻合)、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加残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ux⁃en⁃y空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式、远端胃切除术Roux⁃en⁃吻合术、胃旁路手术等[1-3]。这些术式增加了患者胆胰疾病的发生率[4],应用传统的ERCP对这些患者进行操作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输入袢过长、肠腔粘连、吻合口成角、十二指肠乳头位置改变及缺乏合适的内镜设备和器械等[1,5],导致诊治成功率降低和并发症增多,很多患者也不得不再次接受传统的外科手术。为解决这些困难,国内外内镜专家进行了诸多技术探索,也获得初步的临床成果,这些技术手段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方式进入目标胆胰系统:腔内通路、直接透壁通路和间接透壁通路,现就这三类通路方式进行综述。
    • 蒋越峰
    • 摘要: 张筱凤,现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浙江省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的领军人物,专注于疑难、急重症胆胰疾病、消化道出血、儿童胆胰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张晓燕
    • 摘要: 现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浙江省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的领军人物,专注于疑难、急重症胆胰疾病、消化道出血、儿童胆胰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i极高知名度。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全国委员、ERCP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ERCP学组组长,杭州市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消化内科顺利入选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世界消化内镜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
    • 薛敏
    • 摘要: 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在诊断治疗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 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胆胰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分析其应用成 效。结果:在接受ERCP后,28例患者被准确诊断,其中胆总管结石15例,最终7例行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 5例由于结石过大而实行胆道支架择期取石,3例行胰管取石。结论:在胆胰疾病治疗中,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不仅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成效,还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且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等优势,具有应用价值和意义。
    • 徐华兵; 仇玉平; 杨秋艳
    • 摘要: 目的:探讨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9名胆胰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病概率.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38名患者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7.43%,所有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61±1.21)d;术后发生穿孔1例,感染1例,出血1例,恶心呕吐2例,病发病率为12.82%.结论:在对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具有一定的治疗安全性.
    • 李精伟; 张淑娥; 罗玉亭; 王秀日; 吴建维; 吕志武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内镜(EUS)检查对胆胰疾病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响,并评估其必要性.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宝安医院住院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在ERCP术前2 h内完成EUS检查后行ERCP(EUS+ERCP组,n=166),对照组单纯行ERCP(单纯ERCP组,n=166).再以ERCP操作难度等级进一步分成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两个亚组.对比分析ERCP插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辐射暴露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ERCP适应证、住院天数、ERCP插管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ERCP组操作时间短于单纯ERCP组[(36.3±22.5)和(43.8±24.1)min,P0.05).EUS+ERCP组的X线透视时间短于单纯ERCP组[(39.7±27.6)和(49.9±33.5)s,P<0.05].按亚组分析,EUS+ERCP组中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的透视时间均短于单纯ERCP组(P<0.05).EUS+ERCP组总辐射剂量为(10.3±7.3)mGy,单纯ERCP组为(13.9±10.3)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前行EUS检查不会改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可减少ERCP操作时间,尤其是对于低操作难度的ERCP,可同时减少ERCP期间的辐射暴露.
    • 李星志; 任笠坤; 刘浩; 冉勋; 杨能红; 韩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胰疾病发生的关系,评估应用内镜诊疗PB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筛选出31例PBM患者(良性组23例,恶性组8例).又据胆管直径将其分为胆管扩张型和胆管未扩张型2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胆胰疾病发生率、内镜治疗方式、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31例PB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6.7±16.2)岁.其中胆总管囊肿4例(12.9%),胆道癌6例(19.4%),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BM患者(分别为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PBM患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同时合并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5例(48.4%),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ERBD)9例(29.0%),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ENBD 4例(12.9%),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MBE)+ENBD 1例(3.2%),ERBD+内镜下胰管引流1例(3.2%),EPBD+ ERBD+ EMBE 1例(3.2%),操作成功率为100%.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3.2%)发生术后胰腺炎.良性组患者术前、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为7(6,8)分比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良性组23例患者随访(25.13±12.90)个月,均未失访及发现恶变,3例胆管扩张型PBM患者仍有腹痛、黄疸发作,余2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为87.0%(20/23).结论 PBM与胆总管囊肿、胆道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内镜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预防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 王维钊; 向晓星; 刘军; 邓登豪; 王璐; 陈娟; 陈炜炜; 柴海娜; 孙超; 吴莹莹; 徐庆成; 陈功; 韩维维; 陈超伍; 倪修凡; 任天棋
    • 摘要: 背景随着目前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微创化,已成为疾病诊疗新趋势,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首选手段之一,但是,当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行ERCP难度往往较大,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目的分析ERCP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9-01我院ERCP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特点、狭窄处理方式、ERCP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及预后.结果4216例接受ERCP患者中,共有消化道狭窄(食管、胃、十二指肠狭窄)患者134例,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3例(食管癌术后)、胃窦部狭窄1例(胃窦部巨大脂肪瘤)、十二指肠狭窄120例(恶性狭窄113例,良性狭窄7例).共有106例患者ERCP成功,整体成功率79.10%,包括1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1例胃窦狭窄,94例十二指肠狭窄(良性7例,恶性87例).其中42例狭窄较轻患者经变换体位及上腹部压迫后通过狭窄段完成ERCP;31例通过更换JF十二指肠镜或胃镜进镜及导丝引导下完成手术;33例通过柱状气囊扩张后完成ERCP,其中9例在术后同时留置肠道支架;共有28例狭窄较重患者未能完成ERCP,2例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26例为十二指肠球降部恶性狭窄.术中一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出血较多停止手术;术后6例患者在3-6 mo内因肿瘤浸润并十二指肠梗阻行肠道支架置入,2例因术后同时留置的肠道支架阻塞行肠道支架内清理扩张;无穿孔、重症胰腺炎等重大并发症.结论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选取合适方法通过狭窄段后行ERCP仍是安全可行的:(1)对于食管癌术后狭窄,经食管扩张通过狭窄后常可完成ERCP,但需警惕食管狭窄扩张出血;(2)十二指肠球、降部狭窄较重患者ERCP难度大,尤以降部狭窄难于球部,球囊扩张可作为通过狭窄段的有效手段,经扩张后短期内易再发侵犯并狭窄,此类患者术后应选择性留置肠道支架;(3)对于扩张后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以及浸润严重者,需考虑直接置入肠道支架或选取非ERCP方式解决患者胆道梗阻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