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源性干细胞

肌源性干细胞

肌源性干细胞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32492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基础医学与临床、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显微外科研讨会等;肌源性干细胞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梅晰凡、陈振兵、刘畅等。

肌源性干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2492 占比:99.98%

总计:632591篇

肌源性干细胞—发文趋势图

肌源性干细胞

-研究学者

  • 梅晰凡
  • 陈振兵
  • 刘畅
  • 翁雨雄
  • 杨彪
  • 陈燕花
  • 刘福强
  • 李涛
  • 汪涛
  • 张金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龚超; 智晓东; 张玉强; 王晨亮; 王康; 王伟
    • 摘要: 背景:许旺细胞是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最理想的种子细胞,但许旺细胞存在诸多缺陷,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许旺细胞特性的其他细胞上,并且许旺细胞样细胞已成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毛喉素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Fsk-IBMX)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表型的方法及该诱导过程与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将肌源性干细胞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混合消化酶从1周龄SD乳鼠中提取肌源性干细胞,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去分化,再用Fsk-IBMX对去分化肌源性干细胞进行诱导.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荧光、CCK-8、Western blot、RT-qPCR等技术对肌源性干细胞、去分化细胞和许旺细胞样细胞进行鉴定及相关分析,同时检测去分化过程和许旺细胞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取自SD乳鼠的原代细胞能够被肌源性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Desmin标记;②CCK-8结果显示第1-3代肌源性干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加,第3-8代肌源性干细胞增殖活性趋于稳定;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后成肌分化相关蛋白p21和MyoG表达降低,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CREB表达增加,Fsk-IBMX诱导后许旺细胞标志物S100β、GFAP和p75以及p-CREB表达均增加,而环磷酸腺苷抑制剂SQ22536可以抑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Fsk-IBMX的作用;④RT-q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即Fsk-IBMX诱导后S100β、GFAP和p75 mRNA表达水平增加,而SQ22536可以抑制这一效应;CCK-8结果显示Fsk-IBMX诱导后细胞活性有所降低;⑤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Fsk-IBMX可以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表型,并且诱导过程激活了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
    • 付夜平; 杨芳; 孙鑫; 邸贵鑫; 安勇
    • 摘要: 目的探究在中医补肾、健脾、补肾健脾的不同方法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成骨分化的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蛋白含量变化。方法购置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F级SD大鼠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组、诱导液组、诱导液+补肾阴组(左归丸组)、诱导液+补肾阳组(右归丸组)、诱导液+健脾组(补中益气汤组)、诱导液+补肾健脾组。对大鼠进行7 d灌胃,大鼠胃容积为1 mL/100 g,以此为大鼠配药及灌胃,制备含药血清。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其细胞形态,使用qRT-PCR法、ELISA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SDF-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诱导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显著升高;与诱导组比较,除健脾组外,其余各组组中SDF-1均显著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诱导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中SDF-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除补肾阴组与补肾健脾组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组相比,除补肾健脾组外,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成骨细胞的转化与SDF-1的水平升高有关;②补肾阴、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过程中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SDF-1水平来促进成骨细胞的转化。
    • 杨檬(综述); 王为服(审校)
    • 摘要: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难治性、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但均不能改变其潜在的病因,即不能恢复尿道括约肌的生理结构及功能,且长期疗效均不理想,并发症多。肌源性干细胞属于成体多能干细胞的一种,来源丰富,其不仅具备多种分化潜能,而且注射入宿主后可在后者体内长久存活,在诱导下即可分化成平滑肌且具有收缩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其发现和研究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进展及肌源性干细胞在其中的研究予以综述。
    • 任腾洲; 陈杰; 赵伟; 陈智威; 张腾; 王彦
    • 摘要: 背景:压力性尿失禁是下尿路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式只能症状缓解,而不能将其治愈。现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注射疗法实现了对自体细胞的使用,并且能够针对尿失禁的病因进行治疗。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各种类型干细胞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PubMed数据库2005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干细胞,压力性尿失禁";英文检索词为"stem cells,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选择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方面的相关文章,并对各种类型干细胞在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整理和论述。结果与结论:在所有关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中,肌源性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被运用的最多,它们能够支持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的靶组织再生,其主要是通过治疗功能失调的括约肌来恢复其原有功能。大多数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有很大的潜力,有望更多关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基础研究能转化为临床应用,使压力性尿失禁成为可以被治愈的疾病。
    • 张春玲; 王贺玲; 卢艳; 郭凤华; 路宇秀; 白秀萍
    •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肌内注射肌源性干细胞(MDSC)对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制作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MDSC组(2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组(25只)及对照组(25只),各组动物分别向心肌梗死区注射相应材料,6周以后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心室重构的差异.结果 MDSC组老龄大鼠的心脏超声指标及组织学指标均优于MSC组,这两组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MDSC心肌内注射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老龄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效果优于MSC.
    • 任腾洲; 陈杰; 赵伟; 陈智威; 张腾; 王彦
    • 摘要: 背景:压力性尿失禁是下尿路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式只能症状缓解,而不能将其治愈.现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注射疗法实现了对自体细胞的使用,并且能够针对尿失禁的病因进行治疗.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各种类型干细胞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PubMed数据库2005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干细胞,压力性尿失禁";英文检索词为"stem cells,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选择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方面的相关文章,并对各种类型干细胞在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整理和论述.结果 与结论:在所有关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中,肌源性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被运用的最多,它们能够支持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的靶组织再生,其主要是通过治疗功能失调的括约肌来恢复其原有功能.大多数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有很大的潜力,有望更多关于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基础研究能转化为临床应用,使压力性尿失禁成为可以被治愈的疾病.
    • 韩远豪; 杜亚格; 窦昊颖; 王晓玲; 汪涛
    • 摘要: 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是从骨骼肌组织中获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无诱导因素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而在体内外特定微环境的诱导下,能向造血方向分化,具有明显的造血分化潜能.MDSCs具有取材容易,利于体外培养,移植后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有望成为恶性血液病移植治疗的新种子细胞.但MDSCs造血分化的机制尚未明确,而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MDSCs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近年来对MDSCs的研究进展、MDSCs造血分化相关机制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窦昊颖; 杜亚格; 韩远豪; 王媛媛; 王晓玲; 汪涛
    • 摘要: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Decoction,DBD)协同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MDSC)移植促小鼠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照射模型组、骨髓移植组、MDSC移植组和DBD 1(4.5 g/kg)、2(13.5 g/kg)、3(22.5 g/kg) +MDSC移植组.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DBD灌胃预处理1周后,采用8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再分别进行骨髓移植或MDSC移植.于3周末和8周末检测小鼠Notch1、Jagged1和Hes1 mRNA在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的表达量.结果:骨髓细胞中,3周末各干预组Notch1 mRNA表达量均较照射模型组明显增加,Jagged1和Hes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减少;8周末,各干预组Notch1 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Jagged1 mRNA表达除了骨髓移植组增加外均明显减少,Hes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胸腺细胞中,3周末,与照射模型组比,仅DBD 1+MDSC组Notch1 mRNA表达增加,MDSC移植组和DBD1、2+MDSC组Jagged1和Hes1 mRNA表达增加;8周末,各干预组Notch1、Jagged1 mRNA表达均减少,MDSC移植组和DBD 1、2+MDSC组Hes1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脾脏中,3周末,各干预组Notch1、Jagged1 mRNA表达均较照射模型组明显减少;8周末,各干预组Jagged1和Hes1 mRNA表达均较照射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DBD协同MDSC移植可促进受致死剂量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重建,Notch1、Jagged1和Hes1在此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李妍; 刘志强; 李慧宁; 杨小娟; 黄冬榕; 王学岭; 汪涛
    • 摘要: 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作为骨骼肌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的诱导下可以向造血分化。就其来源而言,MDSCs属于"水谷之精"范畴,造血能力与"脾主运化"有关;就其造血微环境而言,与中医"肾藏精"关系密切。从来源和造血微环境两方面,基于"脾主运化""肾藏精"探讨MDSCs造血分化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