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肌胞

聚肌胞

聚肌胞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733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内科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7篇;相关期刊37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皮肤病与性病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第九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研讨会等;聚肌胞的相关文献由1339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晓丽、刘际虎、冯桥等。

聚肌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5 占比:92.0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50%

专利文献>

论文:47 占比:6.41%

总计:733篇

聚肌胞—发文趋势图

聚肌胞

-研究学者

  • 田晓丽
  • 刘际虎
  • 冯桥
  • 冯盛才
  • 李凯军
  • 侯本晶
  • 傅得响
  • 刘政
  • 史凌洋
  • 叶尚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静; 倪秀雄; 林岷; 姚琦; 曾真; 陈炜
    • 摘要: 目的 比较体外单独或联合应用TLR配体-沙培林(OK-432)、聚肌胞对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状态的影响,并将DCs与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共培养,检测DCs存活率,探讨OK-432联合聚肌胞对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诱导树突状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FS)联合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诱导小鼠骨髓源性的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未成熟的DCs(im-DCs),分别经OK-432、聚肌胞或OK-432联合聚肌胞诱导DCs成熟,未成熟或成熟的D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共培养24 h.电镜及光镜观察DCs的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s CD83和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12的分泌水平,MTT法测定DCs体外刺激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活性以及DCs与不同浓度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共培养24 h后的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DCs锌指蛋白A20(A20)的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刺激组DCs的形态学,表面抗原CD83和CD86的表达率,IL-12的分泌量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能损伤DCs,联合刺激组DCs的成活率均高于其它处理组,且其成活率与A20蛋白的表达量成正比.结论 OK-432联合聚肌胞能有效诱导DCs成熟;OK-432联合聚肌胞对小鼠前胃癌细胞上清液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上调A20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 刘林峰
    • 摘要: 目的 探索聚肌胞皮损内注射联合加大剂量薏苡仁水煎液内服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扁平疣患者135例随机分成三组,试验组A组、对照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45例.试验组A组(n=45)给予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每周1次;同时每日给予加大剂量薏苡仁90 g水煎600 ml分3次内服.对照组B组(n=45)给予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每周1次.对照组C组(n=45)给予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每周1次;同时每日给予常规剂量薏苡仁30 g水煎600 ml分3次内服.三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三组基本治愈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三组的复发病例数,比较三组的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A组的临床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和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C组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肌胞皮损内注射联合常规剂量薏苡仁水煎液内服比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复发率更低,但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而聚肌胞皮损内注射联合加大剂量薏苡仁水煎液内服比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复发率更低,且临床疗效更加明显.
    • 梁振宇; 邹子鸿; 汤菊芬; 黄瑜; 简纪常; 蔡佳
    • 摘要: 为了解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EcHSP70,GenBank登录号MW411059)在石斑鱼抗病原感染中的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LPS与Poly I:C刺激后48 h内,石斑鱼脾脏细胞(GS)中EcHSP70的表达变化;构建重组质粒EcHSP70-4T,转化到BL21(DE3)后进行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EcHSP70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结果表明: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细胞中EcHSP70基因表达量上调;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EcHSP70-4T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6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研究表明,EcHSP70蛋白可能参与了石斑鱼的免疫反应,其在大肠杆菌中能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并纯化获得了EcHSP70重组蛋白,本研究结果为鉴定EcHSP70的互作蛋白及进一步了解该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 刘里; 杨晓丽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聚肌胞(Poly I:C)存在下利培酮(RI)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Mn2+、Cu2、Cr3+、Mg2+、Co3+)对Poly I:C和RI与BSA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来分析两种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猝灭类型和机制.Hill曲线用于研究联合用药时的协同作用.用Steen-Volmer方程及其修正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猝灭速率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通过Van't Hoff方程得出热力学参数并确定作用力类型.同步荧光法研究两种药物对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 在Poly I:C存在下,RI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两种药物和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结合位点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Poly I:C与RI分子之间几乎没有药物协同作用.Poly I:C-RI对BSA构象几乎不影响,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结论 Poly I:C的加入对RI药效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常见金属离子会影响Poly I:C和RI与BSA的结合.该研究为Poly I:C和RI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黄亚萍; 李俊杰
    • 摘要: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聚肌胞对复发性单纯疱疹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Toll样受体2(TLR2)及Toll样受体9(TLR9)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5例复发性单纯疱疹患儿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聚肌胞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45天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LR2及TLR9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外周血TLR2及TLR9水平、TLR2及TLR9双表达、白细胞介素-4(IL-4)、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2(IL-2)明显增加,且研究组的外周血TLR2及TLR9水平、TLR2及TLR9双表达、IL-4、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聚肌胞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患儿疗效明显,降低外周血TLR2及TLR9水平,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石婧; 李晓伟; 周真; 刁友涛; 王智琴
    • 摘要: 目的 分析聚肌胞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73例尖锐湿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1例对照组和42例研究组,对照组采用ALA-PDT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聚肌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均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肌胞联合ALA-PDT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 何敏
    • 摘要: 目的:研究利巴韦林联合聚肌胞治疗口腔单纯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收治的82例口腔单纯疱疹患者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使用利巴韦林和双黄连口服液,观察组41例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聚肌胞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29.27%,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7.07%,总有效率为85.37%,差异显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32%、4.88%.结论:使用利巴韦林联合聚肌胞治疗口腔单纯疱疹,能够明显缩短水疱、溃疡等症状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在口腔单纯疱疹患者的临床上有很高的价值.
    • 陈婷; 林万尊; 郑伟丽; 谢贤和; 王自力
    • 摘要: 目的探讨活化早期阶段(脾组织内,未向靶器官迁移的)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方法 6~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以Poly I:C肽疫苗免疫,7天后获取小鼠脾细胞,观察Poly I:C对非特异性及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影响,并检测特异性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同时,通过敲除CD8细胞观察Poly I:C的抗肿瘤效应是否与CD8^+T细胞相关。结果小鼠经PolyI:C免疫后,脾组织内非特异性及特异性T细胞活化均显著增强;活化的特异性CD8^+T细胞虽高表达PD-1,但仍可合成T细胞功能性分子IFN-γ。此外,Poly I:C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黑色素瘤生长(P=0.0243),且该效应与CD8^+T细胞有关。结论 Poly I:C可以促进T细胞活化;活化早期的(脾组织内)T细胞虽高表达PD-1,但仍具有功能。
    • 要瑞丽
    • 摘要: 一、国内外市场研究现状,干扰素最早是由Isaacs等人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鸡胚中发现的,自从干扰素发现开始,它就一直是抗肿瘤和非特异性治疗和抑制病毒病的首选药。而由机体自身产生的干扰素由于效价极低,且半衰期短,直接从机体分离纯化干扰素用于疾病的治疗非常不现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