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化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647162篇;相关期刊590种,包括实验技术与管理、中国电力教育、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4全国遗传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研讨会、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2011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等;综合性实验的相关文献由44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楠、夏薇、江智霞等。

综合性实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9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7162 占比:99.74%

总计:648877篇

综合性实验—发文趋势图

综合性实验

-研究学者

  • 李楠
  • 夏薇
  • 江智霞
  • 张红
  • 王丽
  • 陈坤
  • 龚明
  • 丛小玲
  • 刘丽
  • 廖晓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康长青; 朱丽娟; 胡春阳; 吴中博; 王敏
    • 摘要: 综合性实验案例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现有的数据结构算法时空分析实验安排缺失或综合性不强的现状,提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模式。通过课前资料查询,课上对比分析和课后优化拓展三个阶段,介绍了综合性实验案例的设计框架和能力素质目标。详细介绍了结构体和函数、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系统优化四个功能模块的阶段实验目标、分级递进内容和教学策略。给出了实验的考核方案和教学效果分析。该教学模式有助于达成一流本科课程目标,可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 杨雅敏; 李韪韬; 董瑞
    • 摘要: 微流控技术可以构建复杂的微通道网络结构,通过在微米尺度上对微流体进行定量调控,能够在体外模拟体内微血管中的血流情况。该文首先基于微流控芯片建立了微血管模型,然后结合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建设了血流动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可以开设微血管结构设计、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体外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教学实验。平台针对依赖动物模型的相关实验产生的难以重复、缺少定量控制、实验耗时长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拓展了微流控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 李春玲; 孙霜青; 胡松青; 王秀民; 王志坤; 吕强; 王晓燕
    • 摘要: 文章设计了硫化钴镍微球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综合研究型实验。该实验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可控合成了一种由微小纳米粒子组装成微球结构的双金属硫化钴镍催化剂,研究了双金属硫化物结构与电化学析氢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实验合成以及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有了较完整的把握。该实验将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实验教学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 周雯静; 刘程曦; 袁城栋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微课模式下的麻醉学综合实验课教学效果。方法纳入本院麻醉学2015级(90名)和2016级(90名)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2018年6月—2020年6月,根据遵义医科大学教学改革要求,分为2015级的传统课堂教学组(对照组)和2016级的微课教学组(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法进行麻醉学综合性实验课授课,然后在教师带教下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观察组要求同学课前学习麻醉医学院教学网站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课堂教学以对学生学习微课内容评估后补充知识点为主。实验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负责场景设置和模型建立指导。跟踪学生至临床实习结束,统计比较两组学生课程作业总成绩、学生对于课程满意度评分、授课教师对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评分、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对课程以及学生临床能力评估评价评分。结果观察组学生课堂作业和课程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授课教师对观察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评分为(86.45±3.59)分高于对照组(84.00±3.13)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对观察组课程以及学生临床能力评估评价评分为(85.84±2.30)分高于对照组(82.35±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课教学方式更利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岗位胜任能力的学生。
    • 马磊; 常晶; 刘尊英
    • 摘要: 该文设计了以水产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防治策略实验,构建了群体感应淬灭酶AiiA酶的原核表达系统,测定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探究了该酶对副溶血性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以及对其生长、生物膜、蛋白酶、运动能力和毒力基因tlh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AiiA酶可抑制副溶血性弧菌胞外基质的产生,减少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细菌蛋白酶活性、运动能力并减少毒力基因tlh的表达。该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贮藏原理等多领域实验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 章先; 王继璇; 谢珲; 时玉菲; 李肖梁
    • 摘要: 该文将科研项目成果与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了“纳米颗粒在金葡菌A型肠毒素检测中应用”的综合实验项目。基于酶联免疫原理,通过制备纳米磁珠-抗体复合物和纳米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双标记抗体,提高检测灵敏度。纳米磁珠-抗体可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实现目标物质的快速富集和分离,纳米金-辣根过氧化物酶形成的多聚HRP可提升催化效果。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后与待测的金葡菌A型肠毒素混合反应,形成夹心复合物,通过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进行定量分析。与常规夹心ELISA比,该方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酶标记和免疫检测技术的掌握,激发其科研兴趣。
    • 陈小波
    • 摘要: 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光伏电池制作综合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综合实验项目。该项目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和对电极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性能表征。此外,还组装了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器件,并将其用于驱动小型电子设备,比如小风扇、蜂鸣器和数码显示的温湿度计等。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研究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 鞠虹; 段进卓; 李焰
    • 摘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以及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设计了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分离膜脱盐性能的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复合分离膜制备、复合膜表征、复合膜脱盐性能研究等,涵盖了多门材料和化学课程的主要相关知识点,是一个涉及材料、物理、化学、表面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综合实验。该实验选题新颖,将学术前沿与实验内容相融合,增加了教学实验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 张杰; 尹泽群; 孙立波; 张岩; 高玥; 徐之婷; 宋薇
    • 摘要: 将科研课题“聚苯胺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设计成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将科研课题的创新性和教学可行性有机结合,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验以苯胺单体(ANI)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制备聚苯胺(PANI)载体。采用金胶负载法、PANI原位还原法、ANI原位还原法三种载金方式分别制备PANI负载纳米金催化剂,并以NaBH_(4)存在条件下,对硝基酚(4-NP)还原制备对氨基酚反应(4-AP)为探针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等多种内容。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经历催化学科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熟练运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X射线衍射光谱(XRD)等大型设备对所制备催化材料进行分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 张莉; 刘自强
    • 摘要: 本工作制备了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活性材料,并设计了电极储能性能研究的综合实验。实验按照电极材料制备、电极制备、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的流程进行,当中涉及多种研究手段。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对退火温度—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实现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实验项目,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科研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