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5158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畜牧科技创新等;细粒棘球绦虫的相关文献由1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壮志、李文桂、张文宝等。

细粒棘球绦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158 占比:99.60%

总计:115616篇

细粒棘球绦虫—发文趋势图

细粒棘球绦虫

-研究学者

  • 张壮志
  • 李文桂
  • 张文宝
  • 温浩
  • 丁剑冰
  • 杨光友
  • 石保新
  • 柴君杰
  • 焦伟
  • 王正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雅旭; 张平
    • 摘要: 包虫病是我国重点防御的人兽共患病,综述了近年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包虫病的流行状况及引发的危害,分析了包虫病的流行因素和防治情况,以期为阿坝州包虫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何雪; 王凝; 华瑞其; 杜小迪; 杨光友
    • 摘要: 旨在探究细粒棘球绦虫BAG3(Eg-BAG3)和EB1(Eg-EB1)的分子特征及在原头蚴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原核表达方法获得重组Eg-BAG3和Eg-EB1,利用生物信息学、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定位方法对Eg-BAG3和Eg-EB1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究,随后利用10 mmol·L^(-1)H_(2)O_(2)诱导原头蚴细胞凋亡,qRT-PCR方法检测Eg-BAG3和Eg-EB1的转录水平,并通过RNA干扰技术进一步探究二者与原头蚴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g-BAG3含有BAG蛋白家族特征性的BAG结构域,Eg-EB1含有内吞蛋白家族特征性的BAR结构域,二者分别属于典型的BAG蛋白和内吞蛋白。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Eg-BAG3广泛分布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各个发育时期,Eg-EB1主要定位于原头蚴皮层、吸盘及顶突和包囊生发层,而在成虫未见特异性分布。H_(2)O_(2)可以成功诱导原头蚴细胞凋亡,且原头蚴中Eg-BAG3和Eg-EB1的相对转录水平都随着H_(2)O_(2)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在8 h后的相对转录水平与0 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A干扰结果显示,Eg-BAG3干扰组原头蚴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P<0.05),而Eg-EB1干扰组原头蚴细胞凋亡率低于未干扰组(P<0.05),表明Eg-BAG3在H_(2)O_(2)诱导的原头蚴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抗凋亡作用,而Eg-EB1起到促凋亡作用。Eg-BAG3可以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原头蚴细胞凋亡而Eg-EB1促进细胞凋亡,且二者可能参与调控不育囊的形成。
    • 王炜烨; 王云菲; 陆宝燕; 马勋; 张艳艳; 孟季蒙; 王正荣; 薄新文
    • 摘要: 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TSP8基因的分子特性以及其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的TSP8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TSP8基因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后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TSP8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SYBR GreenⅠqRT-PCR方法分析TSP8基因在虫体原头蚴、包囊壁以及成虫mRNA相对转录情况。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到细粒棘球绦虫TSP8基因序列,与细粒棘球绦虫跨膜蛋白(GenBank登录号:CDS17460.1)同源性为100%;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TSP8基因全长669个核苷酸,编码222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5.06,为稳定蛋白分子;TSP8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共含有5个跨膜区域,含有4个优势B抗原表位;qRT-PCR结果显示TSP8基因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细粒棘球绦虫TSP8基因的分子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正荣; 马勋; 张艳艳; 孟季蒙; 薄新文
    •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解析巨噬细胞RAW264.7在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其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揭示巨噬细胞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免疫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72 h,收集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RNA sequencing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72 h后,和PBS对照组相比,PSC处理组分别有848、3745和7009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变化,其中上调的基因分别为415、1159和2237个,下调的基因分别为433、2586和4772个。对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6 h时,共有31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15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16个出现显著下调。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24 h时,共有111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34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78个出现显著下调。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72 h时,共有212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50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162个出现显著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包括富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LRRCs、G蛋白偶联受体GPCRs、C型凝集素受体CLRs、清道夫受体SRs等,同时还有一些模式识别受体PRR下游信号分子以及一些PRR下游效应分子。同时分析结果显示,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 h时,其Th1型的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诸如Tnfrsf1a、Ifnar1的Tnfrsf12a等,它们的表达显著上调;而72 h时,其Th2型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诸如IL4和IL6等,它们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研究随机选取了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其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不同时间段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谱特性,初步筛选了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固有免疫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解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发挥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李静; 邓双亚; 蒋立平
    • 摘要: 包虫病主要在中国西北部的农牧地区流行,在湖南省十分少见。现报告1例在湖南省的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11岁男性,因发现腹部肿块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根据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患者被初步诊断为“腹腔内肿物”和“脾囊肿”,随后行腹腔巨大占位切除术及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棘球蚴的角皮层和生发层,并见原头蚴,符合包虫病的特征。血清学检查也发现特异性抗包虫IgG抗体阳性。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其吡喹酮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症状。
    • 陈云英; 王冰洁; 潘星羽; 余婉容; 吾力江·卡马力; 赵莉; 班万里; 刘帅; 郭璐; 段兰利; 徐晶; 穆尼拉·特列吾汗; 喻昌盛; 乌云花; 张壮志
    • 摘要: 目的探究Eg 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H&E染色进行虫体形态学观察;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2^(-ΔΔCt)法计算虫体不同发育时期Eg M9基因的表达情况,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最终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虫方向发育的体外培养模型,培养虫体至50 d;体外培养的虫体在第50 d时可产生3个节片;体外培养第50 d的虫体Eg M9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时期虫体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2,P<0.05)。结论Eg M9基因是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阶段高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虫体性器官发育有关。
    • 黎飞海; 吴军; 张文宝; 杨梅
    • 摘要: 目的探究胆汁酸盐(胆盐)对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E.g)发育分化的影响,分析E.gInnexin-unc9(EgInx)基因在体外有无胆盐-牛磺胆酸钠(Sodium taurocholate)培养的原头蚴(PSC)的表达水平,为研发犬抗E.g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含与不含T4009(牛磺胆酸钠的商品型号缩写)的单相培养基分别进行PSC培养,在不同培养时间点对比分析PSC外翻率和发育状态;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培养点样本的EgInx相对表达量。结果不同时间点平行培养的原头蚴外翻情况不同,在培养30 min时和10 d以后,无T4009组的PSC外翻率急剧下降;RT-qPCR结果显示:与从体内刚采集的PSC相比,其EgInx的表达量在培养30 min的T4009组较高,且此时T4009组表达量高于平行无T4009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到17 d时,得到类似的结果;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结果一致。结论提示在有牛磺胆酸钠的环境中,E.gInnexin-unc9在关键节点表达升高,可能参与调控细粒棘球绦虫的生长发育。
    • 王正荣; 马勋; 张艳艳; 孟季蒙; 薄新文
    • 摘要: 旨在解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互作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阐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及寄生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24 h,收集原头蚴和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RNA sequencing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24 h后,和0 h对照组相比,原头蚴处理组分别有435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变化,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为227个,包括HSP70、HSP10、Eg95前体分子、AgB、FABP和囊泡运输蛋白SC22B等;下调表达的基因为208个,包括EF-hand蛋白、Cathepsin、跨膜蛋白144、内固醇类受体和MAPK7等。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红素转运、铁配位实体运输、细胞外间质、核糖核酸酶MRP复合物、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活性以及α-半乳糖苷酶活性等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剪接体、内吞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处理、吞噬体、MAPK信号通路以及钙信号通路等。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24 h后,和PBS对照组相比,原头蚴处理组的RAW264.7细胞共有3745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1159个基因出现上调表达,2586个基因出现下调表达。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内组分、细胞内、细胞器以及膜结构细胞器等。KEGG信号通路的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通路、核糖体通路、剪接体通路、RNA转运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通路。同时研究随机选取了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其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面对宿主巨噬细胞免疫压力时,可引起其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原头蚴中的AgB、FABP1和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表达明显上调,推测其可能参与宿主的免疫调控,进而有利于虫体在宿主的寄生和免疫逃避。
    • 李文桂; 李用国
    • 摘要: 囊型棘球蚴病(C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Eg14-3-3、EgM123、EgG1Y162和Egferr是几种常见的疫苗候选分子,Eg疫苗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重组抗原疫苗、病毒载体介导疫苗和细菌载体介导疫苗等。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谭青青; 李锴; 张静; 高剑; 吴宏烨; 范俊杰; 陆合; 叶彬
    • 摘要: 目的 研制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9(EgAQP9)的特异性多肽抗体,并用于检测其在棘球蚴囊壁、生发细胞及原头蚴中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根据EgAQP9 特异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B细胞抗原多肽,再用合成的多肽偶联KLH 作为免疫原注射免疫新西兰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多肽抗体滴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多肽抗体免疫活性,免疫荧光实验分析EgAQP9 的亚细胞定位,免疫组化实验分析EgAQP9 组织定位.结果 免疫新西兰兔成功制备出多肽抗体;间接ELISA检测其多肽抗体效价高达1:256 000;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多肽抗体能够特异识别细粒棘球绦虫中36 kDa处的条带,与EgAQP9 预测的相对分子量大小相符;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EgAQP9 分布于棘球蚴生发细胞的胞质、胞膜中;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在原头蚴表面及棘球蚴囊泡生发层.结论 本研究以制备的EgAQP9 兔源多克隆抗体定位了 AQP9 在棘球蚴生发细胞、原头蚴及棘球蚴囊壁中的分布状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