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0911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医药前沿、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山东省第十一次胸心血管外科学学术会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等;纵膈肿瘤的相关文献由492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明利、党翠云、刁力等。

纵膈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911 占比:99.43%

总计:41144篇

纵膈肿瘤—发文趋势图

纵膈肿瘤

-研究学者

  • 付明利
  • 党翠云
  • 刁力
  • 吴健波
  • 吴卫忠
  • 吴晓云
  • 崔海峰
  • 张利兵
  • 李宏伟
  • 李忠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查健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及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综合肿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内诊断为纵膈肿瘤患者病例进行选取,就患者手术时间与不同手术方式展开对比分组,开胸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纵膈肿瘤开胸手术治疗(40例),胸腔镜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纵膈肿瘤胸腔镜手术治疗(40例),将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后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纵膈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生活质量展开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手术中用时、出血量与开胸组比较呈更低水平,且该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胸组更低,组间数据比值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评测分值均有升高,且与开胸组比较,胸腔镜组居更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测分值均有升高,且与胸腔镜组相比较,开胸组居更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镜组患者较开胸组患者的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膈肿瘤治疗过程中,采用胸腔镜手术方式,可提高纵膈肿瘤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与焦虑,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谢晨; 陈彬彬; 刘涛; 王亚红
    • 摘要: 胸腔镜技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成为纵膈肿瘤切除术常规术式。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有效实现肺隔离,已在胸腔镜中广泛使用。OLV时,萎陷侧肺因炎症因子释放、淋巴循环中断及缺血再灌注等造成肺损伤[1];而高氧流量及过度灌注也可能使对侧肺发生肺不张[2-3]。
    • 李卿
    • 摘要: 目的:比较单孔与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78例纵膈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摸球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实施三孔胸腔镜切除术,观察组实施单孔胸腔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SOD、GSH-Px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MDA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39),低于对照组的25.6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免疫功能影响均小于三孔胸腔镜切除术。
    • 李忠垚; 石倩倩; 陈伟彬
    • 摘要: cqvip:绒毛膜癌是生殖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多由胚胎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异常分化导致,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但发生在性腺外的较为少见,原发于纵膈的绒毛膜癌则更罕见,就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结合CT影像表现及其他相关文献加以复习,报告如下。
    • 李忠垚; 石倩倩; 陈伟彬
    • 摘要: 绒毛膜癌是生殖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多由胚胎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异常分化导致,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但发生在性腺外的较为少见,原发于纵膈的绒毛膜癌则更罕见,就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结合CT影像表现及其他相关文献加以复习,报告如下。
    • 雷兆周
    • 摘要: 目的:对纵膈肿瘤患者采取不同术式来进行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分析电视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的优势所在.方法:在我院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中,随机纳入36例来进行实验观察,对所选患者采取数字编号来进行分组处理,其中的18名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的治疗方法为传统开胸手术,记录此组患者为乙组.另外的患者则接受电视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此18名患者纳入甲组.在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再将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术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术中观察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甲乙两组见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甲组整体情况更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甲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在较短时间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拔管也较快,与乙组患者的记录结果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纵膈肿瘤的治疗非常重要,应用电视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可以在术中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张红娜
    • 摘要: 目的:探讨纵膈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纵膈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依据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对两组护理方案所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QOL得分均较低且差距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QOL得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QO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改变较大(P<0.05).结论:在纵膈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中引入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陈静; 何佳林; 刘影; 许益; 于绍梅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7例纵膈肿瘤的超声特征、临床表现及手术病理特点,探讨超声在发现纵膈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协助临床评估与决策.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的纵膈肿瘤患者27例,回顾分析其超声结果、临床资料,并与术中大体及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27例纵膈肿瘤,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2~74岁,中位年龄42岁.②病理分型:27例纵膈肿瘤中,良性肿瘤6例(22.2%),恶性肿瘤16例(59.3%),生殖细胞肿瘤5例(18.5%).良性肿瘤包括心包囊肿2例,胸腺瘤2例,支气管囊肿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纵膈型肺癌8例,淋巴瘤5例,间叶组织恶性肿瘤2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畸胎瘤5例,卵黄囊瘤1例.③纵膈肿瘤易累及的心血管部位:肺动脉最常见(10例),其次是心脏房室腔(6例),B细胞源性淋巴瘤易向上侵及主动脉弓及分支或上腔静脉,纵膈型肺癌易向下侵及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结论:超声对于纵膈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低,但是纵膈畸胎瘤、B细胞源性淋巴瘤、纵膈型肺癌具有特异性超声表现.从而,超声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对于纵膈肿瘤做出初步诊断.并且,超声可以评估肿瘤对周围器官特别是心脏的侵犯情况,为临床进一步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李国梁; 吕明闯; 张印; 周荣根; 陈基升; 丁旭青
    •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对纵膈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1例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MRI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比较MRI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和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41例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有胸腺瘤14例(34.2%),胸腺囊肿8例(19.5%),淋巴瘤7例(17.1%),畸形瘤4例(9.8%),神经分泌瘤2例(4.9%),神经源性肿瘤3例(7.3%),间叶性错构瘤3例(7.3%);CT诊断结果显示,41例患者中有胸腺瘤13例(31.7%),胸腺囊肿9例(22.0%),淋巴瘤7例(17.1%),畸形瘤4例(9.8%),神经分泌瘤2例(4.9%),神经源性肿瘤3例(7.3%),间叶性错构瘤3例(7.3%);CT诊断的符合率为95.1%高于MRI的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纵膈肿瘤病变的准确度较高,能直观地观察患者纵膈病变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马英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60例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纵膈肿瘤采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无需较长时间的引流,可以尽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