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92168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氯胺酮滥用防治国际研讨会、2013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卫东、卢胜利、姚绍富等。

精神病性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2168 占比:99.94%

总计:492452篇

精神病性症状—发文趋势图

精神病性症状

-研究学者

  • 金卫东
  • 卢胜利
  • 姚绍富
  • 姚芳传
  • 方贻儒
  • 李恒芬
  • 李秀玲
  • 杨海晨
  • 王刚
  • 王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平宇; 邱龄山; 翁晓青; 葛仁珠; 孔亚芳; 袁素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入组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及职业状况、治疗及出院方式);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评定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及领悟社会支持度。结果:共有89例患者完成调查。81例(91.01%)患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SSPI<38分),其中中度缺陷28例、重度缺陷44例、极重度缺陷9例。受教育程度高及出院后回归家庭者SSPI总分明显高于其他情况(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SSPI评分与PANSS评分呈负相关,与PSSS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患者PANSS总分是社会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家庭支持是保护因素。结论: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其病情及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
    • 潘鑫; 黄春明
    • 摘要: 探讨认知心理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选择我院收治的65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认知组。药物组给予西酞普兰+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认知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心理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抑郁情绪改善情况。治疗后,认知组的HAMD(22.03±8.56分)显著低于药物组(32.12±7.56分),PANSS(42.23±5.69分)显著低于药物组(58.36±6.26分)(P<0.05)。认知组治疗3个月后SSI评分(41.23±5.69分)显著低于药物组(58.36±6.26分)(P<0.05)。对于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在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认知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精神病性症状以及躯体化症状。
    • 覃贝芬; 陆喜建; 姚家伟; 秦雪
    • 摘要: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甲状腺激素对鉴别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组,76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样本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T3单独鉴别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抑郁的效能。结果:研究组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女性患者的T3水平为1.69(1.50,1.94)nmol/L,高于对照组女性患者[1.59(1.43,1.74)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对鉴别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627,诊断效能较低。结论: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T3水平可能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关。
    • 芦云平; 崔伟;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 摘要: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 王丽
    •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起病年龄平均为55岁,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帕金森病不仅是手抖那么简单,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及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还有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及排便障碍等多种非运动症状。
    • 冯雪
    • 摘要: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同时具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中躁狂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心境高涨,与其当时的处境不相符合,此外还存在部分仅以易激惹为主的病例。病情轻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较小,严重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1]。
    • 张会; 李雪
    • 摘要: 目的 考察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康复情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2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2个月后的心理状况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干预2个月后,2组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比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物质生活等各维度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 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改善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的临床满意率较高。
    • 卢柳; 刘冬梅; 林俊; 虞健容; 赵红梅; 刘健华; 黄青蓝; 高茹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对居家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自我管理能力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1月-7月选取在宜宾市菜坝镇区域管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正在居家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4)。两组均接受常规家庭访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两组干预周期均为6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幸福感。结果干预后,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BPRS评分低于干预前(t=4.550,P<0.01),两组SSM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t=-17.107、-6.367,P均<0.01),试验组IWB评分高于干预前(t=-9.239,P<0.01);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SSMIS和IW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899、10.564、9.690,P均<0.01)。结论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可能有助于改善居家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幸福感。
    • 武云鹏
    • 摘要: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给药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一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实验组采用阿立哌唑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给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BP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BP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7.83±2.41)分及BPRS评分(40.53±2.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43±2.43)、(52.53±2.4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采用阿立哌唑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按照精神科的常规要求开展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缺乏活力、焦虑忧郁、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缺乏活力、焦虑忧郁、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护理后,两组的心境抑郁、焦虑、敌对性和概念紊乱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心境抑郁、焦虑、敌对性和概念紊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