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抑郁症状

抑郁症状

抑郁症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3篇、会议论文119篇、专利文献4870篇;相关期刊726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2种,包括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抑郁症状的相关文献由449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辉、等、冯正直等。

抑郁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3 占比:27.61%

会议论文>

论文:119 占比:1.73%

专利文献>

论文:4870 占比:70.66%

总计:6892篇

抑郁症状—发文趋势图

抑郁症状

-研究学者

  • 吴辉
  • 冯正直
  • 张晨
  • 余善法
  • 刘联琦
  • 周平
  • 周文慧
  • 张大均
  • 李春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岳爱; 蒲霞; 郑文廷; 王标悦; 杨振良; 史耀疆
    • 摘要: 目的:探究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社交情绪障碍与监护人抑郁症状、积极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已在秦巴山区开展过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数据,选取5~24月龄婴幼儿及其监护人1753名,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社交情绪中文版(ASQ:SE-C)、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的抑郁分量表、教养方式和家庭适应性量表(PAFAS)的积极教养行为分量表调查婴幼儿社交情绪障碍、监护人抑郁症状、监护人积极教养行为。结果:社交情绪障碍的婴幼儿有705人(占40.2%),存在抑郁症状的监护人有398人(占22.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积极教养行为得分高是婴幼儿社交情绪障碍的保护因素(OR=0.92),监护人抑郁症状严重是危险因素(OR=1.83),监护人类型与监护人抑郁症状对婴幼儿社交情绪障碍存在交互效应(OR=0.64),母亲抑郁症状严重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贫困农村地区,监护人抑郁症状越严重,教养行为越消极,婴幼儿存在社交情绪障碍的风险越高。
    • 琚号杰; 孙晓杰; 刘新雨
    • 摘要: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状况、代际情感支持在老年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减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产生以及精准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为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6880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社会心理状况、代际情感支持在老年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P0.05)。结论:老年人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其社会心理状况及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其抑郁症状产生影响,建议从政府、农村/社区、个人3个层面来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通过加强代际情感互动来增强代际情感支持。
    • 刘平; 陶莉; 朱玲; 唐瑛; 吴昌彬; 毕亚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调查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德阳市163所学校的71137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CS-1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评定其心理韧性、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并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①CD-RICS-10评分与PHQ-9、SBQ-R评分均呈负相关(r=-0.305、-0.268,P均<0.01);②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100,t=-31.716,P<0.01);③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心理韧性均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086、-0.084,t=-17.502、-18.839,P均<0.01)。结论心理韧性可以缓解青少年高水平抑郁症状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均存在。
    • 刘晓雯; 秦文哲; 徐凌忠; 张娇; 高兆溶; 胡芳芳; 洪壮; 井玉荣; 韩宛彤
    • 摘要: 目的:了解泰安市居民的电子健康素养现况,探究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安市6个县(市/区),抽取≥18岁居民8496人,采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eHEALS)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和抑郁症状。结果:eHEALS总分为(16.9±12.0)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教育程度、自评经济情况中,18~44岁、高中及以上、自评经济富足者的eHEALS得分最高;有配偶者eHEALS得分高于无配偶者;在业者eHEALS得分高于无业者;无慢病者eHEALS得分高于有慢病者(均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资料后,eHEALS总分与PHQ-9总分负向关联(β=-0.01)。结论:泰安市居民电子健康素养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越低,抑郁症状越明显。
    • 陈锴; 董国利
    • 摘要: 探讨特质应对方式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医学研究生抑郁症状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 黄春明; 潘鑫
    • 摘要: 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文拉法辛组。对照组采用喹硫平+丙戊酸钠治疗,文拉法辛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文拉法辛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改变情况。治疗后,文拉法辛组的PANSS总分(43.26±8.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9.89±9.65分)(P<0.05)。在情感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可有效提升精神病性症状的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抑郁症状
    • 李春萱; 李其容; 杨艳宇
    • 摘要: 目的:探索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分类及转变,检验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抑郁症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完整填答2016年(T1)和2018年(T2)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相关量表的1993名农民工,对流调中心用抑郁简版量表(CES-D8)、工作满意度量表(WSS)填答情况进行潜在转变分析(LTA)。结果:根据CES-D8条目得分将农民工分为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消极预期过渡组、高抑郁症状组4组。农民工在T2仍处于T1组的概率依次为38.6%、64.4%、47.3%、47.5%;从T1到T2,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有39.1%和18.4%的概率向消极预期过渡组转变;高抑郁症状组有25.0%的概率向积极预期过渡组转变。年龄、性别与子女数作为协变量时,处于或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1.03~2.38;老人数作用下,处于或转变为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0.59~0.99。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组,WSS得分越低。结论:农民工抑郁症状分为4组且多处于或易转变为中高抑郁症状组;高龄、女性、子女数多与老人数少的农民工抑郁症状更高且易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高抑郁症状伴随低工作满意度。
    • 摘要: 《经济学人》[英]2月12日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随着今年1月1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的正式生效,"游戏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最新形式,电子游戏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面临争议。反对者认为,用于诊断游戏成瘾的标准过于宽松,而沉迷于游戏本身既可能是一种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抑郁症状
    • 陈艳玲; 张俊杰; 顾琼; 于海波; 许胜; 王昕
    • 摘要: 目的描述医学新生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并探讨童年期虐待和留守经历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调查表、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中文版、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中文版于2020年10月对安徽某医学院校2020级入学新生进行调查,共调查3446人,获取有效问卷3319份。调查对象年龄(18.40±1.24)岁;男1338人,女1981人;有留守经历者1224人,无留守经历者2095人。结果3319名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1.3%,生源地为城镇或城市的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的医学新生(P<0.05)。医学新生4种童年期虐待的总检出率为12.6%,其中情感虐待3.2%,躯体虐待2.1%,性虐待3.2%,情感忽视8.4%。有留守经历的医学新生4种童年期虐待总检出率、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检出率及童年期虐待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者(P<0.001)。4种童年期虐待类型与医学新生抑郁症状均存在正向关联(P<0.05/0.001)。在童年期虐待因素中有留守经历者比无留守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P<0.001)。童年期虐待在留守经历与抑郁症状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有童年期虐待和留守经历的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
    • 钟燕澜; 刘兴燕
    •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州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2月-2020年4月接诊的乳腺癌8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术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n=54)和非抑郁组(n=34)。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抑郁54例(61.36%)。抑郁组年龄≤50岁、乳腺癌家族史、医疗自费、肿瘤分期Ⅲ和Ⅳ期、家庭月收入≤5000元、化疗周期≥5个比例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各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预防抑郁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