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科学研究讲究原创性,医学科学与心身医学亦不例外。中国的心身医学思想与实践历史积淀丰厚,有可能衍生出一些原创性成果。然而,关于中医药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有一个过程,这方面,我们还需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亚健康一词已深入人心,相关的论文或文章已近千篇,关于亚健康的调查也层出不穷,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结果。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中国人原创的。亚健康又是贴近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这方面成果对国民健康的促进,意义突出,因此,科技部将其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猜想其缘由大概也是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的!
  • 摘要:一、功能性疾病概述功能性疾病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细胞损害是一切疾病的基础。根据有无可解释其相应症状的病理解剖学变化把疾病划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躯体一心理;二元论。历史上类似的名词:癔症、疑病症、Briquet综合征、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官能性、心因性、器官神经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情况不明的、不能解释的躯体不适或综合征等。
  • 摘要:抑郁的8个主要生物学症状:①没有情感反应;②兴趣和快乐缺失;③预期的和目前的快感缺失;④末端失眠(早醒);⑤情绪和精力早晨更糟;⑥自责;⑦食欲和体重下降;⑧便秘。抑郁时的心理感受更多的是责难:自杀是最快乐(崔氏) 抑郁使人落后(毛泽东)永远不要绝望(船号)
  • 摘要:一、难治性抑郁症的定义1、Montigny等的定义:服用米帕明150mg/d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抗抑郁药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抑郁症患者。2、王祖承等的定义:指符合ICD-10或(和)DSM-Ⅳ、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使用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经足剂量足疗程(≥6周)治疗,仍无效或收效甚微者。
  • 摘要:神经科医生与精神科医生曾经费尽心机寻找神经精神疾病可能的躯体病因。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尔·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1824~1880年)与德国神经病学家卡尔·韦尼克(Karl Wernicke,1848~1905年)为言语障碍找到了特定的大脑病变部位。但随后寻找各类精神障碍所对应的大脑病灶的努力均宣告失败。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CHRN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07例亲属(患者的一级生物学亲属)的CHRNA7基因上rsl35592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应用遗传学统计方法对基因分型资料进行基于核心家系的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rsl355920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基于核心家系的扩大样本的传递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rsl355920的等位基因在家系的传递不平衡中不存在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CHRNA7基因上rsl35592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EPQ测量气质类型,对EPQ进行三维解释。方法:1384名服刑人员EPQ心理测试。结果:EPQ的评价按E值,分为5级,按N值,分为5级,组合了25种气质类型,再考虑按P值分级,将P分为5级,EPQ的三维解释分为125种情况。结论:上述研究扩展了EPQ在人格测验方面的应用。
  • 摘要:目的:建立MMPI服刑人员常模。方法:1352名服刑人员MMPI标准化心理测试。结果:服刑人员模板与常人模板存在显著不同,一个原因在于采用常人模板,另一个原因在于存在项目偏向。结论:MMPI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较好工具。MMPI服刑人员常模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最好标准。
  • 摘要:牙周炎优势菌的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2S)是一种潜在的细胞激活因子,可激活牙周组织中的多种靶细胞,包括免疫反应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防御作用的中性粒细胞、牙周组织的主体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参与牙周组织创伤。研究表明LPS在浓度低至1pg/ml时即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但是单纯的微生物因素尚不能导致牙周病损,近年来研究表明,易感的宿主因素是牙周病发生的基本要素,有的学者认为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宿主对细菌的挑战具有明显不同的反应,此反应受全身因素的调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此个体对某些细菌及内毒素可产生异常高的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一些全身因素如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精神压力、遗传、营养不良等都可影响宿主防御系统,降低宿主防御力和修复力。或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应激是Han Salye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外环境剧变的刺激时,机体出现的综合应答状态,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反应,是一种内外环境相合作用的结果。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属于防御适应性的反应,是机体组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环境因素作用而获得内在的抗损伤的能力。适度的应激可启动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干扰因素的抵抗,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但过度的应激,比如应激源过于强烈持久,虽然机体的各种反应仍具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更为突出的反应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对机体不利的方面。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应激定义为:机体的不协调状态或内环境稳定受到威胁,其主要特征为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后发生交感-肾上腺髓质及垂体-肾上腺皮质活性增强。而慢性应激一般指超过24h的持续或反复应激,该状态起因于持久的刺激,主要伴有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行为等变化。
  • 摘要:目的:建立SCL-90重刑服刑人员常模。方法:3107名服刑人员SCL-90标准化心理测试。结果:重刑服刑人员模板与常人模板存在显著不同,一个原因在于采用常人模板,另一个原因在于存在项目偏向。结论:SCL-90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较好工具。SCL-90重刑服刑人员常模为重刑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最好标准。
  • 摘要: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面对的挑战1、传统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因素是导致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疾病——器质性疾病2、现代“健康”与“疾病”的认识:1977年美国精神病专家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心身疾病的概念:疾病——它具有器质性病变(即病理解剖学改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 摘要:病人依从性和许多因素相关,和医生的沟通方法尤其密切,通过合理的沟通,病人的依从性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病人依从性不高一直是困扰医生的一大难题,依从性直接和治疗效果相关,如果是临床试验,则直接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病人的依从性问题引起各方的注意和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通常,医生把依从性不高规因于病人的主观方面,如没有协作精神、不重视健康、健忘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在病人的依从性问题上,医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医生对病人的抱怨有的时候固然是事实,但问题是医生在多大程度上作出了努力。病人的依从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同的医生,在不同的场合下,依从性有显著的差别。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和(或)疼痛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其中动力障碍样FD占患者总数的80%左右。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以致被误诊误治者众多,使社会经济和患者身心都受到了重大损失。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动力障碍样FD患者治疗前后胃窦截面积变化情况的研究,来证实患者患病时胃窦截面积较症状好转后显著增大,以提示患者患病时胃的紧张性收缩功能减低,从而证明其为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学基础。最终揭示此病理学基础为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尚未发现的该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动力障碍及其敏感性增高的原因。
  • 摘要:目的:研究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的累积性。方法:跟踪观察42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评估每次TIA发作后的认知功能状况,对不同发作次数后的认知功能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工具:事件相关电位、改良版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数字连线测试、数字广度记忆、言语流畅性测试。结果:不同发作次数后认知功能状况、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MCI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别,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认知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MCI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结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认知功能可产生累积性损害,防治TIA可能成为减少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重要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外周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老年人血清sFas和FasL水平,与青年人群作对照研究,并分析老年人血清sFas、FasL水平与心理应激以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组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FasL水平明显低于青年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as水平与心理应激成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成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血清sFas、FasL水平异常,提示增龄增加了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且与个体心理应激状况、应对方式有一定关系,这可能是慢性应激老年人免疫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老年人体内还可能存在着Fas/FasL的动态平衡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障碍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服用扩冠药物长效消心痛;研究组30例加以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30例加用抗焦虑药物舍曲林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和匹兹堡睡眠问卷(PSQI)评定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的HAMA和PSQI评分均有显著的下降(P<0.01),但研究组PSOI比对照组的下降更为显著(P<0.01);研究组治疗焦虑障碍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主观症状胸痛频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
  • 摘要:临床研究显示了重型抑郁症的HPA轴亢进和皮质醇的增高,是由于GR介导的负反馈失调(GC抵抗)。而且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GR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GR激动剂和阻滞剂都可以治疗抑郁症。因此对GR的研究将为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参加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的消防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59名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消防队员,在撤出地震灾区后的第二天进行上述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汶川地震消防救援队员SCL-90总分及多数因子得分都低于军人常模(P(0.05~0.01),与中国青年常模比较则差异不明显;消防救援队员中普通岗位队员的SCL-90总分及各冈子得分都高于特勤岗位队员(P(0.05~0.01),但两者的社会支持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汶川地震消防救援队员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高于男性军人常模(P<0.01),在支持利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与SCL-90多数因子呈负相关(r:-0.27~-0.52,P<0.05~0.01);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均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r:-0.29~-0.46,P<0.05~0.01)。救援队员SC L-90总分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中,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二者可以解释心理健康状况中23%的变异,其中主观支持对SCL-90总分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社会支持有助于维护地震消防救援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勤消防队员比普通消防队员受地震救援行动的影响小。
  •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合并加味逍遥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6例门诊患者临床观察四周,并分别与入前后进行疲劳量表-14(FS-14)
  • 摘要: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愿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压抑是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家庭不幸如丧偶、近亲死亡、疾病、离婚、失业、经济状态的改变、暴力事件等的生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癌症患者从被确诊到整个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否认、恐惧、焦虑、绝望等一素列心理(情绪)反应,而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反应又常给治疗和疾病的愈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肿瘤患者的治疗,除根据需要采用必要的手术、放疗、化疗及中药等针对躯体的治疗外,心理干预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重压,保持较好的心态;在各种社会组织团体支持下,患者在社会、群体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患者抗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癌症向好的方向转变,使恶性肿癌处于“自限状态”,甚至自然消退。
  •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同工作紧张、社会竞争激烈等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的发病率迅速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根据此标准,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心理、社会等冈素的影响。因此,按照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一系列现代疾病了,其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医学界对此认识还相当有限。
  • 摘要:应激作为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或诱因,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应激原刺激时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过度激活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HPA轴激活及由此引起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特征。慢性应激易于损伤海马,引起机体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诱导抑郁、学习和记忆障碍、衰老过程加速等。其中,应激影响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是应激损伤海马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应激影响海马神经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注意功能改变。方法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5例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接受DS(数字广度测试)、SDMT(符号一数字测试)、ST(Stroop测试)、WCST(威斯康星卡片测试,取Cc、Re、Rp、Rf%4个指标)。结果患者组DS、SDMT、ST-错误数、WCST—Re、Rp、Rf%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中合并高血压者DS-倒背、SDMT、ST-错误数、WCST-Re、Rp、Rf%与单纯2型糖尿病者差异显著(P<0.05)。患者组DS、SDMT、ST、WCST各项指标与SCL-90各个因子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注意的编码、集中、转换和执行功能缺陷,注意缺陷与其心理因素有关。
  •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整体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整体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引起了哲学、中西医和理论医学工作者的热切关注,研究表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整体医学模式其内涵、理论表述和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据此,深入研究两种医学模式方法论问题,是探索中两医结合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 摘要:中医学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她是华夏先人研究自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发展规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方法的科学。是我国古代人民临床实践经验和朴素的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宏观辩证体系。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理念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她的先进性。受物质技术条件所限,古人只能从宏观上认识事物,自发地产生了整体观的思想,采用了“比类取象”的认识方法,由此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宇宙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这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中医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相对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疾病则是在病因的作用下,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阴阳平衡协调关系整体失衡的结果。形神合一观论述了人的物质形体与意识精神活动的高度统一,人的形体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能影响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在临床实践中,若能从中医的人本思想出发,再结合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而不是单从机械,片面的疾病本质角度着眼,则可实现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更有力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liFe,CHF)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对226例老年CHF患者进行调查,发现72例患者有抑郁障碍。被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及心理干预。于6周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评分测定,并在入选时及治疗后对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径缩短率(LVF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及心功能分级(NYHA)、LNEF、LVFS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SDS和HAMD评分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心功能分级(NYHA)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A型行为(TBA)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心梗96例,采用A型行为问卷分为TBA组54例,非TBA组42例。两组应用18导联心电机描记心电图,测定QRS积分,估测心肌梗死面积,同时检验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峰值,观察并记录住院四周心脏发生事件。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所得数据行x2和t检验。结果:TAB组AMI心肌梗死面积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峰值,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非TAB组高,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A型行为对AMI近期预后有显著影响。干预TAB对AMI治疗预后有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对照分析离退休老年人和老年病人睡眠质量和白天过度思睡发生率。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AIS失眠量表(AIS)、Epworth思睡量表(ESS)对181例离退休老年病人(病人组)和176例离退休老年干部(对照组)进行评定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人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PSQI总分、ESS评分及A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1;病人组及对照组PSQI总分评定为异常(PSQI总分≥8)发生率分别为60.2%和36.4%,病人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0.001;AIS评定为失眠者(AIS≥6),病人组占63.5%,对照组为43.2%,病人组评定为失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0.01;在ESS评定中,病人组白天过度思睡(ESS≥11)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6.8%,病人组白天过度思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结论:离退休老年病人睡眠质量显明差于对照组,睡眠障碍及白天过度思睡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必要提高对老年病人睡眠问题的认识并对其存在的睡眠障碍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监禁心理结构并对服刑人员人格进行测量。方法:2939名服刑人员16PF心理测试,5138名服刑人员SCL-90心理测试,1352名服刑人员MMPI心理测试,1384名服刑人员EPQ心理测试,编制PPI心理测试。结果:采用常人模板解释服刑人员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测验偏向,无法准确解释心理测试结果。一个原因在于采用常人模板,另一个原因在于存在项目偏向。结论:PPI、EPQ、SCL-90、16PF和MMPI共同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工具。服刑人员常模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最好标准。
  • 摘要:目的:考察儿童探究行为及同伴交往类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由父母填写家庭环境量表,测量儿童的家庭环境;然后在实验室及自由活动时间录像观察并编码,分析这56名儿童的探究行为和同伴交往类型,考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男孩单独被动活动及探索性行为的频率得分均高于女孩(18.5±3.7/13.2±3.8,5.4±2.0/3.9±1.5;t=2.68,2.591 P=0.003,0.006),而互动活动和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得分均低于女孩(9.4±2.7/12.6±3.1,2.1±0.9/3.3±1.2;t=-2.183.-2.04;P=0.041,0.032);家庭亲密度与同伴交往中的抑制行为、单独被动活动负相关(r=-0.26、-0.24,p<0.01),而与平行活动、单独主动活动、互动活动正相关(r=0.14、0.28、0.38,p<0.05或0.01);儿童探究行为与家庭的独立性、知识性、乐观因子呈正相关(r=0.46、0.33、0.38,P<0.05或0.01),与控制性、矛盾性、悲观因子呈负相关(r=-0.41、-0.38、-0.33,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于不同家庭环境中有6个因子是对儿童同伴交往的预测变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437),5个因子是对儿童探索性的预测变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62)。结论: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探究行为及同伴交往类型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加氟西汀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43例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2l例用氟两汀治疗,对比以22例不用氟西汀治疗者,于治疗的2、4、6周分别进行MOSPM疼痛评分。并分别对两组中符合抑郁症标准的患者于2、4、6周进行HAMD评分对比。结果:联合组于6周时MOSPM疼痛评分明显缓解率为47.6 2%,明显高于对照组1 8.1 8%(p<0.00 5)。6周时HAMD评分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 5)。结论:甲钴胺加氟西汀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一定疗效,尤其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合并抑郁状态者有效。
  •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存质量的概念、产生背景以及生存质量评价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分析了现代医学当中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肿瘤生存质量测评的成熟量表,并从心身相关角度分析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适于以生存质量作为指标。应用国际成熟最表EORTC QLQ—C30以及一般状况调查量表对江苏通州地区的2860名肿瘤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生存质量的差异;评估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生存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权重。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并给于积极的关注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今后开展肿瘤患者的心身治疗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检测经颅磁刺激对海洛因依赖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经颅磁刺激器(TMS)对10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磁刺激。在刺激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毒品图片比配判断实验,同时在脑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N270。结果:TMS治疗前后海洛因依赖者的N270振幅会有明显的降低,潜伏期会缩短。结论:TMS治疗方法对于海洛因依赖者有着比较理想的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经前期综合征(PMS)妇女心理社会因素的特征。方法运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LES,CS,SSS,SAS,SDS,EPQ,SCL90)测定60例PMS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经前期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PMS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减低。发现生活事件应激,焦虑和抑郁为PMS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有利的保护因素。结论PMS具有一定的心理社会特征,应对PMS妇女开展的心理社会干预。
  •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心理行为因素与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一认识已逐渐为临床医师所接受。部分CVD,尤其是冠心病(CHD)和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应激,如工作、学习与心理负担过重、家庭纠纷、竞争失利、意外事件、婚姻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惊恐、悲伤、抑郁等情绪改变相关密切。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发生、发展、表现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rn 本文介绍了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有关的概念,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病人发生心理障碍的机制,心血管疾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治疗研究作了展望。
  • 摘要:在世界现有的3000余门学科当中,由中国创立的只有30门左右。它们绝大部分涌现于上世纪“文革”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个被载入史册的“科学的春天”,这些由中国人向世界贡献的智慧结晶,却面临尴尬的命运。它们或随着时间而消失,或剩下创立者独立支撑,又或沦为学术鸡肋,被主流力最束之高阁。
  • 摘要:疼痛定义:由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发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或是就这一损伤所做的描述。患病率:1998年WHO对全球26000人所做的调查显示:22%的人主诉在过去的1年中体验过疼痛。
  • 摘要:父母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从娘肚子里就开始了定期的健康检查,免疫接种、营养和发育状况测评;每逢头痛脑热和食欲不振都会选择最好的医院去看病。人们描述躯体症状很专业,对心理健康也逐渐提高了认识,但是对看似躯体病又不是躯体病;不像心理病但却是心理问题的“儿童躯体形式障碍”倍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耗费了大量的医学资源。
  • 摘要:目的:建立16PF服刑人员常模。方法:1352名服刑人员16PF标准化心理测试。结果:服刑人员模板与常人模板存在显著不同,一个原因在于采用常人模板,另一个原因在于存在项目偏向。结论:16PF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较好工具。16PF服刑人员常模为服刑人员心理测量提供最好标准。
  • 摘要:目的: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共患躯体疾病的情况。方法:对113例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历进行研究。结果:100例(88.5%)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共患躯体疾病,66例(54.5%)多病共存。躯体疾病出现频度以代谢和营养疾病、循环、血液系统居前1.2.3位,患病率最高的三种疾病依次为心律失常、冠心病、低血钾。结论: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大部分共患躯体疾病,多脏器、多病共存现象很普遍,医务人员应重视该类病人躯体疾病的治疗,以及传染病的隔离消毒,以防躯体病加重精神障碍病情从而影响其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使用精神药物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7年12月5日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病历进行调查。结果:药物使用频度以奋乃静、舒必利、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平名列前1、2、3、4、5位,平均用药量低于本地区外院,绝大部分单一用药。结论:流浪精神分裂症住院后可使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用药时需注意躯体疾病,以单一用药为宜。
  • 摘要:癌症疼痛是癌症病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临终前依然要遭受疼痛的折磨,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从多渠道对癌症疼痛进行了不懈的研究,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对癌痛研究的深入,使治疗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本文就癌症疼痛的病因、机制、评估及治疗措施加以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不同吸烟阶段的人格因素的作用。方法:对706名自愿参加调查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除一般人口学资料外,收集吸烟相关问题,完成尼古丁依赖问卷(FTND)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根据是否吸烟和FTND分值分为四组:1)非吸烟组(n=129):个体一生中从未吸过一整支香烟;2)社交性吸烟组(n=108):该吸烟者在其一生中从未规律吸烟超过一个月;3)低尼古丁依赖组(n=252):该吸烟者规律吸烟至少一个月,并且吸烟最严重阶段的FTND分数小于等于4;4)高尼古丁依赖组(n=217):该吸烟者规律吸烟至少一个月,并且吸烟最严重阶段的FTND分数大于等于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人格因素与吸烟启动及尼古丁依赖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调查的706个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平均年龄为45.6(SD=1 1.3)。高尼古丁依赖组精神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别(F=1 1.67),神经质得分也明显高于其他组(F=-5.754)。但是各组间没有发现外向性的明显差异(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高精神质与吸烟启动明显正相关(OR=1.05;95%CI,1.03—1.08),而控制了人口学和吸烟相关变量后发现仅有高神经质与尼古丁依赖正相关(OR=1.03:95%CI,1.01-1.06).分析结果没有发现外向性与吸烟启动或尼古丁依赖相关。结论:成年男性吸烟者的吸烟行为与其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联,精神质与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分别与吸烟启动及尼古丁依赖明显相关。
  • 摘要:在封闭式精神病房中,由于精神症状、抗精神病药物、电休克及慢性衰退等因素,使病人发生骨折的风险大大提高。一旦发生骨折,因为精神症状、无亲属照顾等诸多因素,使护理工作量和难度明显加大。本文调查了2004—2007年来的本院骨折病人情况,围绕精神症状,骨折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以综合报道。
  • 摘要:心态保养理论是本人从临床医学实践的摸索中,几经拓展,凝炼而成的一种精神保养论(主要包括:心理减压与潜能开发论这两部分)。本文是根据该原理,通过研究人的“精神能量”与“躯体能量”,发现:它们二者间存在互为流转现象。因此,身心间的沟通才得以实现;人体的八大系统才得以和谐运作,而构成统一的全人整体。并于二者流转中,个体内随时形成瞬间的两种能量分布。其分布比Q(Q:精神能量SE/躯体能量BE)对该个体的健康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成为一个人体健康指标的新概念Q值。从身心能量互化原理推知宇宙的一切变化,它也是由物质与精神二者互变产生,因为它们能彼此通过能量流转而互化,因此说物质是可以息灭的(当转化为精神时)。但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真如(一真法界)却是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其实这一原理早为《心经》道破。因而在此推出一个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观点——辩证心物圆融观。它再次栓释了长期以来哲学界内最为关注的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同相,归于真如。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冲突负波N270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顺序出现的种类和内容相同或不同的图片对,随机呈现。10名海洛因依赖者的试验组和10名年龄、性别等方面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判断每对的两幅图片是否匹配。并相应按键反映,同时在头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患者组产生的N270振幅低于对照组;当刺激为M—IC时,患者组的N270潜伏期比对照组长;而当刺激为Mis—IC时,患者组的N27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大脑的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可能受到海洛因的损害。并且其对于反映水平冲突要比正常人迟缓,但是对于刺激水平冲突会比正常人反应迅速。
  • 摘要:乐观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显著积极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成就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乐观的概念,乐观的结构和测量以及乐观的应用研究三方面对乐观作了阐述。
  • 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它不仅使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CVD)康复时间延长,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病死率,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发现有53%的患者死于PSD,其病死率比
  •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为脑梗死患者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70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27例(38.6%),抑郁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33例(47.1%),实验组护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S及SDS变化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其心理护理,从而促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 摘要:目的对脑外伤康复期患者并发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临床评估及防治提供部分依据。方法对143例脑外伤康复期患者以自行设计问卷收集一般情况及病史资料,并进行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最表(HAMA)、11点数字法疼痛测评(NRs—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及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结果(1)脑外伤康复期并发一种或多种失眠症状的有89例(62.2%),其中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有47例(32.9%);(2)女性患者失眠症并发率(47.4%)高于男性患者(27.6%)(P<0.05);不同年龄患者失眠症并发率:16—35岁(40.8%),36—55岁(28.1%)及56—70岁(13.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损伤程度患者失眠症并发率:轻度(46.2%),中度(29.6%)及重度(18.9%)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轻度患者失眠症并发率高于重度患者(P<0.0125);(3)与无失眠症患者比较,并发失眠症患者抑郁评分(HAMD)及疼痛指数(NRS—11)较高(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较低(P<0.05)。结论TBI康复期患者失眠症状及失眠症发生率较高,高于普通人群;TBI康复期并发失眠症在女性,年轻,轻度损伤患者中更常见;TBI康复期并发失眠症患者疼痛,抑郁较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
  •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科接受颅脑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PTAS(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PTAS术后合并抑郁患者的发病率,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1月至2008年7月于我科接受PTAS治疗的8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合并抑郁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TAS术后入选的85例患者合并抑郁1l例,占12.9%。轻度抑郁6例,占54.5%,中度抑郁3例,占27.3%,重度抑郁2例,占18.2%。结论:PTAS术后合并抑郁者并非少见,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PTAS抑郁的认识,对患者PTAS术前、术后进行联合心理干预的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疗,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我院2006—2008年81例帕金森病(PD)患者,统计帕金森病抑郁(PDD)发病率,比较PDD组与帕金森病非抑郁(PDND)组年龄、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性别、Hoehn—Yahr分期、临床分型的差异及HAMD因子分差异。比较采用抗帕金森药物合并抗抑郁药与单纯使用抗帕金森药物治疗PDD30天后UPDRS及HAMD评分的变化。结果:81例患者中52例合并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59.6%。UPDRS分值越高、Hoehn—Yahr分期越高、女性、强直为主型更容易合并抑郁。PDD主要表现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及绝望感方面。抗帕金森药物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UPDRS及HAMD评分。结论: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比较常见,以轻度抑郁为主,UPDRS分值越高、Hoehn—Yahr分期越高、女性、强直为主型更容易合并抑郁。发病机制可能是帕金森病本身病理、生化改变的结果,并混杂了心因性因素。治疗上使用抗帕金森药物联用抗抑郁药优于单纯抗帕金森药物。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外伤后癫痫患者与其配偶各自的心理状况特征,并比较其差异。方法以非外伤癫痫及中国常模为对照,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22例外伤后癫痫患者与其配偶进行调查。结果所有癫痫患者及其配偶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但因子分值的分布各有其特点;外伤后癫痫患者及配偶多项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外伤癫痫(P<0.01)。外伤后癫痫配偶的抑郁及焦虑情绪显著高于患者(P<0.01)。结论较之非外伤癫痫,外伤后癫痫患者及其配偶存在更为突出的抑郁和焦虑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SAS、SDS及A型行为量表测试;治疗除给予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加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及心理治疗,治疗观察三个月。结论偏头痛为一种身心疾病,患者本身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及行为性格缺陷,治疗除需要传统的调节血管药物,加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及心理适调等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人格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张伯与源A型人格问卷及龚耀先修订成人EP Q量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人格评定及个性评估,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应用血流变学检测,对A型人格偏头痛组与非A型人格偏头痛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调查偏头痛患者常见促发因素。结果偏头痛A型人格占优势,占63%,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别(P<0.05=;A型人格偏头痛组血流变学异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偏头痛组E P Q测检N分高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偏头痛常见促发因素是紧张、焦虑、抑郁年、情绪不稳定占62%,其次为睡眠不足。结论偏头痛患者可能具有A型人格特征及情绪不稳定性特征:A型人格偏头痛患者血流变患者异常,血流变异常可能存在粘浓聚的特点;偏头痛患者常见促发因素有情绪异常、睡眠不足等不健康行为;矫正A型行为,提高认知水平、进行放松练习,对偏头痛的治疗是不可缺少的。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相关因素调查表按2:1匹配对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健康男性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5.50%,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状况差是影响患者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未婚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已婚者差异性显著。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应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每组各30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心理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问评分比较心理治疗组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心理治疗组总有效率93.3%,药物治疗组63·33%,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治疗能有效缓解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失眠症的改善和康复。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同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与日俱增。“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 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分类。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tders),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早在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指出:“既然医治眼睛不能不涉及头部,医治头部不能不涉及躯体,那么要医治身体就不能不涉及心灵”;而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了“喜怒不节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描述。这些前人的论述都强调了思绪、心理状态的安定和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医学界对其认识还相当有限。
  • 摘要:中、西医学对疾病状态下心身相关的病理学认识有不同的思想认识轨迹。文章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
  • 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心理行为因素与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一认识已逐渐为临床医师所接受。部分CVD,尤其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应激,如工作、学习与心理负担过重、家庭纠纷、竞争失利、意外事件、婚姻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惊恐、悲伤、抑郁等情绪改变相关密切。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发生、发展、表现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 摘要:鉴于亚健康状态涉及范围广泛、成因复杂,认为对其干预需多种手段结合,综合干预、综合调整。提出了开展健康教育,传播健康文化,培养全民健康意识,提高整提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状态调整等多种亚健康状态的心身综合干预的原则和方法。
  • 摘要: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生了“绝症”——如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
  • 摘要: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双侧额、顶区行rTMS,10d后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14)评分,与治疗前的评价对照。结果治疗后15例患者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LIPDRS运动评分下降显著(P<0.05);HAMD总分下降显著(P<0.05),睡眠障碍和阻滞的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刺激后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因子分以及HAMA的焦虑评分与刺激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MS不但可以改善PD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对患者的睡眠障碍和阻滞症状尤其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失眠症患者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2007年于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26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患者进行相应评价分析,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260例失眠症患者失眠症患者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失眠患者神经心理性障碍发生率较高,以焦虑、偏执、抑郁、敌对为明显。在治疗失眠的同时应给予抗焦虑、抗抑郁剂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心理(精神)疾病的分类方法,以指导对各类心理(精神)疾病的正确诊治。方法:统计近一年来综合医院心理科住院患者疾病的分类、数量。结果:近一年有388人住院。其中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焦虑抑郁症、神经症、躯体化障碍、神经衰弱、适应障碍、恶劣心境及失眠症的243例中,女性患者为170例,占70.096,男性患者73例,占30.0%。76例患者因为心慌、胸闷、胸痛或气短而就诊于心血管内科。113例患者因为腹痛、胃痛、胃胀而就诊于消化内科。56例因为反复头痛头昏而就诊于神经内科。47例患者因为颈部或腰部疼痛、酸胀感而就诊于骨科、疼痛科或神经科。29例因为“鼻炎、喉炎”而反复就诊于耳鼻喉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痴呆综合征的137例中,女性患者为79例,占57.7%,男性患者58例,占42.3%。结论:认识器官组织疾病所致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疾病所致的躯体化障碍是提高综合医院诊治心理障碍水平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原发病的转归。方法:收集2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伴发精神障碍共计526例。进行临床分析,同时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占住院总人数的16.5%。526例病人中内科疾病伴发精神障碍34.9%,神经症22.2%,脑器质性病变21.4%。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总有效率为90.68%,为躯体疾病的治疗与转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开展精神联络医学在综合医院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确诊的42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hMD—17)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比较合并抑郁性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与情绪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别。结果:住院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占47.6%,抑郁组女性构成比例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45%和13.6%,p<0.05;HAMA评分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16.8±6.0和6.5±3.9,p<0.01;住院时间显著比非抑郁组长,中位数分别为10天和6天,p<0.05;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10600.5元和7162.0元,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非常普遍,以女性患者更多见,常同时合并有焦虑症状。冠心病合并抑郁很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的支出。
  • 摘要:目的对广州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病人进行抑郁、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随机抽样从广州市卫生局抽取的15家综合医院,对门诊就诊病人随机抽样调查:首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作为筛查工具,然后对筛查阳性者进一步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及焦虑自评量表白评(SAS),同时由精神心理科医生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LAMA)对筛查阳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评定,最后由精神心理科医生作出明确诊断。结果1842例研究对象中,筛查阳性的人数为701人(占38.1%),其中240人(34.2%)愿意接受进一步的精神心理科检查;抑郁/焦虑筛查阳性率者平均年龄(41.0±17.8)比阴性者年龄(52.9±18.7)年轻(P<0.05);女性就诊者中,筛查阳性人群的比例为66.3%(P(0.01)。结论 广州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病人较多存在抑郁/焦虑障碍情绪,同时,中青年患者和女性患者是抑郁/焦虑障碍情绪出现的高发人群,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 摘要: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protracted abstinence syndrome,PAS)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特征。方法: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量表评定75例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程度,并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结果:重度PAS组SDNN(73.87±25.71,112.08±1.17)、SDANN(47.40±16.77,111.99±14.4)、RMSSD(32.67±25.23,47.75±26.65)、HF(278.08±472.15,460.17±217.94)显著低于轻度PAS组,LF(545.40±481.93,400.00±406.83)、VLF(1596.08±1478.96,1315.08±454.83)、LF/HF(3.23±2.59,2.02±1.85)显著高于轻度PAS组;重度PAS组SDANN(47.40±16.77,100.19±13.50)、HF(278.08±472.15,426.50±125.94)显著低于中度PAS组,LF(545.40±481.93,364.19±222.63)、VLF(1596.08±1478.96,1213.50±543.09)、LF/HF(3.23±2.59,2.53±2.10)显著高于中度PAS组:中度PAS组LF/HF(2.53±2.10,2.02±1.85)显著高于轻度PAS组。结论:海洛因依赖伴稽延性戒断症状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稽延性戒断症状越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越严重。
  • 摘要:高血压病属于心身疾病,中医学的心身医学思想要求在医学研究和诊断治疗中,应采取心身兼顾的态度和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这些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的同时,从肝肾论治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但可改善血压和人格体质,还可通过调神、调形达到身心健康。
  • 摘要:青少年惊恐发作因不适症状明显,加之发病常突然等容易引致青少年本人及家庭、老师高度紧张担忧等,影响青少年正常学习及生活。如何对青少年惊恐发作进行有效治疗,值得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军人患者缓解期的述情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了36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32例心境障碍缓解期患者,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两组患者缓解期均存在述情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描述情感的能力欠缺,不易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心境障碍组除以上三方面述情障碍外,还具有缺乏幻想和想象力的特点。相关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组描述情感的能力以及认识、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越欠缺,则人际关系越敏感,抑郁程度越严重;心境障碍组,越是缺乏幻想和想象力,就越倾向于刻板、僵化、固执保守的偏执状态。结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两组疾病患者缓解期存在述情障碍,且与心理卫生状况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其相关关系,为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问卷法,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孤独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29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常摸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SCL-90各因子分:躯体化(1.32±0.42)、强迫状态(1.56±0.47)、人际关系敏感(1.54±0.60)、抑郁(1.50±0.59)、焦虑(1.39±0.43)、敌对(1.46±0.55)、恐怖(1.23±0.41)、偏执(1.43±0.57)、精神病性症状(1.29±0.42),与常摸比较除偏执外无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总社会支持(29.41±9.58)、客观支持(7.48±3.33)、主观支持(13.55±6.33)、支持利用度(8.38±2.51),与常摸比较总社会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无显著差异,主观支持得分、支持利用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主观支持得分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低于正常人,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正常人;相关分析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与主观支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得分与总社会支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SCL-90中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与孤独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与健康人心理健康状况未见明显差异,主观社会支持低及社会支持利用度高。
  • 摘要:目的探索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紧张型头痛(TTH)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用黛力新、纱纳,对照组仅用纱纳,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记录前1周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头痛程度显著减轻,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缩短(P<0.05或P<0.01),同时能显著减少HAMD及HAMA评分(P<0.05或P<0.01)。结论对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CTH患者,联合应用黛力新,治疗效果较单用妙纳效果好。
  •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临床上常用的抗帕金森药物出现精神症状的可能性。方法:对38例使用多巴丝肼,29例使用吡贝地尔,10例使用苯海索,8例使用卡左双多巴,4例使用金刚烷胺的,病程小于1年的帕金森氏病患者,随访观察3月,记录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的例次。结果:多巴丝肼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为:2.63%,吡贝地尔为:20.69%,苯海索为:20.00%,卡左双多巴:9.09%。吡贝地尔的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除了苯海索外的其他抗帕金森药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吡贝地尔在抗帕金森药物中较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与舒必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血糖和血脂影响、代谢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五家中心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后的第4、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等进行安全性评定并测量身高体重,次日晨抽肘静脉血末周、空腹血糖和血脂。结果喹硫平体重、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值无明显影响。而舒必利治疗后的第四、第八周患者的体重、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值均持续性增高,差异性非常显著(t1=-3.57-4.62 P1<0.05 t2=-3.88.6.29 P2<20.05),舒必利组治疗后的体重、血糖和血脂值均高于喹硫平组,两组体重和甘油三酯在治疗后的第八周差异性均非常显著(t=-2.31.2.84** P<0.01)。结论喹硫平体重、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值无明显影响,而舒必利对其有明显影响,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脂血症、高糖血症的高危因素。
  • 摘要:汶川地震灾难心理救助过程中暴露出了大量的争议性问题。本讲题将针对所谓的“苦笑不得”(即应该引导心理危机者哭出来还是应该笑出来)、“第三怕是心理援助者”(部分灾民语)等问题,从若干心身医学原理谈作者个人的看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