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便障碍

排便障碍

排便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6949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针灸、上海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全国流调行业发布会、豫、冀、鲁、陕四省肛肠专业学术交流会暨高端论坛、2013中国便秘高峰论坛等;排便障碍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佃温、史兆岐、丁曙晴等。

排便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6949 占比:99.15%

总计:17094篇

排便障碍—发文趋势图

排便障碍

-研究学者

  • 刘佃温
  • 史兆岐
  • 丁曙晴
  • 韩平
  • Voskuijl W.P.
  • 丁义江
  • 万昌丽
  • 刘仍海
  • 刘俊强
  • 刘建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振波; 王晓青; 张朋飞
    • 摘要: 目的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医院接受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8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动态数字表以及患者个人意愿划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排便功能主动训练疗法,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2.50%,与对照组的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直肠癌患者实施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优化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 王丽
    •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起病年龄平均为55岁,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帕金森病不仅是手抖那么简单,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及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还有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及排便障碍等多种非运动症状。
    • 张钰青; 倪敏; 张琪; 吴桑嗓; 江滨
    • 摘要: 功能性便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直肠动力、感觉功能异常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肛管直肠高分辨率测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客观的检测手段,能有效检测肛门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是研究肛管直肠生理功能和指导肛肠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功能性便秘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近10年来,肛管直肠高分辨率测压的研究不断涌现新的成果。本文就肛管直肠高分辨率测压在功能性便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熊安琪; 胡淑萍
    • 摘要: 儿童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FC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儿童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3%~8%,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在儿童中持续时间长,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治疗,几乎50%的儿童便秘可延续至成人阶段。
    • 李林兵
    • 摘要: 低位直肠癌多在肛管直肠环至腹膜反折处,距肛缘的距离在8 cm以内存在。临床上常伴有肛门坠胀、大便血便、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手术是临床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方式,其中临床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但该手术易对患者肛门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造成患者术后发生排便障碍[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腹腔镜下TME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TME手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刘雯; 夏海鸥
    • 摘要: 本文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患者饮食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排便障碍的发生机制,排便障碍的护理,排便障碍与饮食的相关性,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控制排便障碍的饮食管理需求及现状等.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建议医护人员针对排便障碍的饮食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广泛、深入探索,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以期更好地控制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耿朋博; 魏志军
    • 摘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排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其发病率较高,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具有创伤大、易复发和并发症多等缺点.干细胞可以修复及再生盆底神经、肌肉和组织,近年来将其应用于PFD的治疗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就干细胞在PFD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辉; 高荣青; 王志民; 陈璐; 武国亮; 张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下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静息和力排期盆底裂孔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60例(观察组),并同期招募3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在静息和力排期进行盆底磁共振扫描检查,比较两组盆底裂孔的横径(LH-W)、纵径(LH-L)、盆底裂孔后角的大小(LH-PA)、盆底裂孔纵轴偏离中心位置的距离(d-LHVC).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裂孔的横径(LH-W)、纵径(LH-L)分别为[(2.64±1.89)cm、(2.59±2.44)cm;(7.35±2.52)cm、(6.82±2.07)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3,0.3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力排状态盆底裂孔的横径(LH-W)、纵径(LH-L)分别为[(3.37±2.26)cm、(4.11±3.84)cm;(6.64±2.29)cm、(5.54±1.84)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9.7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力排状态下盆底裂孔后角(LH-PA)分别为[(54.31±7.29)°、(68.84±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5,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d-LHVC分别为[(8.74±2.21)mm、(5.45±1.8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力排状态下,盆底裂孔纵轴偏离中心位置的距离(d-LHVC)分别为[(12.31±2.32)mm、(6.47±2.1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P<0.05).结论 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盆底裂孔中轴偏移,力排状态下盆底裂孔横径、后角较正常人变小,且盆底裂孔中轴发生偏移幅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大,盆底裂孔形态存在明显不对称改变.
    • 叶淼; 胡志勇; 黄伟钊; 许岩; 潘甜
    • 摘要: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术后排便障碍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比较术后有无排便功能障碍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下缘至肛缘距离、有无进行放化疗、手术方式、有无预防性肠造口及吻合口漏,分析结肠癌患者术后排便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90例结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有26例出现排便障碍,占比为28.89%(26/90),64例排便正常,占比为71.11%(64/90).术后排便障碍患者中手术下缘至肛缘距离0.05).手术下缘至肛缘距离<5 cm、进行放化疗、开腹手术均为结肠癌患者术后排便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排便障碍发生率仍较高,与手术下缘至肛缘距离<5 cm、进行放化疗、开腹手术相关,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
    • 廖丹; 韦荣泉
    • 摘要: 目的 了解脊柱转移瘤排便功能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0例脊柱转移瘤所致排便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生理层面:排便功能障碍、双下肢不全瘫;心理层面:疾病自我不确定感、疾病转归的忧虑、经济负担;家庭层面:自我价值感降低或缺失、病耻感、照护需求;社会层面:社交范围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希望获得社会救助.结论 由于受疾病的影响,脊柱转移瘤所致排便功能障碍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困扰,内心承受着紧张、恐惧、焦虑等一系列情绪变化,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进行评估和干预,以改善其身心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