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中国武汉便秘诊治高峰论坛
2010中国武汉便秘诊治高峰论坛

2010中国武汉便秘诊治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0-04-2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会议文集:2010中国武汉便秘诊治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PPH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型便秘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min。退出吻合器时吻合口有出血需要缝线结扎止血者12例,占23%。术后尿潴留11例,占21%。无吻合口大出血。术后仍有下坠感24例,占46.2%,在随访期内症状均消失。术后1d病人均能下床活动,平均住院4d,本组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肛门狭窄,感染或肛周脓肿形成,随访6~18个月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PPH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型便秘的理想方法。
  • 摘要:2006年12月至现在,我院采用PPH术(即痔上粘膜环切一次性钉合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中的重度内痔、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等2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rn l资料与方法rn 1.1临床资料rn 本组28例中24例为女性,4例男性,年龄38岁~68岁,平均48岁,病史4年~20年,平均8年。其中直肠前突5例,直肠粘膜内脱垂8例,重度痔11例。全部患者均有有排便费力,会阴、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排便阻塞感等,有时需在肛周、阴道内加压协助排粪。全部患者均经排粪造影及结肠镜确诊。
  • 摘要:1908年Arbuthnot Lane首先提出经腹行结肠切除术来治疗慢性顽固性便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学者们对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诊断标准、手术治疗指征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国际上尚未制定标准的诊治规范。结肠STC的手术治疗有两个重要目标:改善便秘症状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对于不合并严重盆底功能障碍、重度结肠STC患者,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total abdominaleolectomy withileorectal anastomosis,TAC-IRA)是最常推荐的手术方式。TAC-IRA术后虽然便秘症状~般得到改善,但大量研究显示,术后41%患者存在腹痛,65%患者存在腹胀,29%患者需要辅助排便,47%患者对气体或液体大便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禁。与一般人群相比,TAC-IRA术后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因此,一些学者更倾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温肾汤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健脾温肾汤治疗本病76例;结果:临床治愈40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结论:健脾温肾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治疗脱垂性痔的疗效。方法:研究组60例,采用消痔灵注射内痔段黏膜下层后用可吸收线将痔体上提悬吊;设对照组60例,其中24例采用消痔灵注射,36例注射后加用外剥内扎术。观察对比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及随访6~15个月的疗效。结果: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后疗效优良率98.3%,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术后优良率71.7%,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后优良率97%;随访6~15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98%、67.2%、96.9%。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疗法较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优良率分别高26.6%、20.8%,较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疗法高1.3%、1.1%。结论: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治疗脱垂性痔的疗效确切,显著优于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与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疗效一致,但术后反应及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后者,且能更有效地保护肛垫。
  • 摘要:最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完成两例腹腔镜联合TEM器械做结肠次全切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腹部无切口手术,两例手术采取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检索文献,国内外未发现相同报道,具体方法报告如下:rn 病例一:rn 腹腔内用腹腔镜游离全部结肠以及回盲部后,在腹腔内于直肠上段切断直肠,然后把TEM手术配备的20cm长的内镜外壳插入肛门经过直肠直达腹腔,然后用抓持钳自内镜外壳伸入腹腔,夹住直肠另一侧断缘向肛门方向牵拉直到经过肛门把全部结肠完全拖出肛门外,在肛门外查看好后,距离回盲部15cm切断升结肠,近侧断端荷包缝合把吻合器抵钉座放入收紧荷包打结后,把升结肠再经肛门送回腹腔,用腔内闭合器闭合腹腔内直肠断端,然后自肛门插入吻合器行直肠-升结肠吻合。
  • 摘要:STARR(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全称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由Longo于2003年首先阐述,主要用于治疗直肠前突和直肠粘膜内套叠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rn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其中两类可同时存在,可即有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同时具有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谁才是导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始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楚。
  • 摘要:手术治疗常是顽固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constipation,STC)患者治疗的最后选择,而术前准确的诊断、充分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不断完善的检查手段和多学科诊治平台的建立使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日趋规范化,但关于结肠STC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论。rn 一、术前常规检查rn 1.肠道传输试验(GITT):口服不透X线标志物后6h、24h、48h、72h、96h,直至排出80%以上。6h后若仍有标志物在小肠者初步提示小肠传输功能不良。rn 确诊手术者均需行2次以上肠道传输试验。rn 2.排粪造影(包括四重造影):了解是否合并有出口梗阻型便秘及其严重程度。rn 四重造影通过全盆腔脏器的显影,在排便过程中同时观察肛管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及盆底腹膜的情况,尤其是对盆底腹膜疝、子宫后倾等疾病的诊断阳性率提高。
  • 摘要:目的:比较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和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术治疗重度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20例接受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术。术后病人随访时间1~7年(中位时间4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随访4年,结肠次全切除组(2.5±0.8)每日大便次数显著低于结肠全切除组(3.4±0.8;P=0.0005)。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肠全切除组高于结肠次全切除组(4.4±1.6 vs.5.84±1.9;P=0.0109)。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结肠次全切除组显著高于结肠全切除组(120.7±7.5 vs.111.1±12.0;P=0.0052)。结论:与结肠全切除术相比,慢传输便秘患者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后可获得更好的功能效果和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16例混合型便秘手术及随访资料。13例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直肠悬吊、盆底抬高重建术,3例行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术+直肠及子宫悬吊、盆底抬高重建术。结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粘连性小肠梗阻。平均随访2年(1-3年),每天大便次数为3次(2-4次),Wexner失禁评分4.8±1.6。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9例非常满意。结论:结肠(次)全切除、直肠悬吊、盆底抬高重建术是治疗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 摘要: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指结肠运行功能缓慢、肠内容物排出延迟所导致的便秘,而直肠排出及盆底功能正常。主要表现为没有便意、大便干结、需依赖泻剂进行排便。绝大多数慢性便秘病人都是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而其中有小部分病人对超量的药物治疗或灌肠不敏感,对这些病人外科手术可能是最后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用于STC的手术方式有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或盲肠直肠吻合术,结肠旷置术,部分结肠切除术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以及疗效等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通腑开郁法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7例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8例,采用通腑开郁法治疗;对照组139例,服用麻仁软胶囊。观察2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76.26%,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通腑开郁法治疗慢性便秘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评估吻合器环行痔切除术(PPH),切除直肠黏膜宽度对于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8例PPH手术切除直肠黏膜不同宽度,其手术后脱出痔的回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切除直肠黏膜小于2 cm的21例,痔回收满意10例;切除直肠黏膜大于2 cm而小于3 cm的23例,痔回收满意20例;切除直肠黏膜大于3 cm的14例,痔回收满意14例。结论:切除直肠黏膜宽度越宽,脱出痔回收越明显。保持吻合口平面在同一水平,使得脱出痔回收满意率明显增高。
  • 摘要:目的:分析结肠切除,结、直肠吻合后排便障碍原因,并寻求其解决方法。方法:结肠型便秘病人(包括乙状结肠冗长、乙状结肠盘曲、降结肠盘曲、左半结肠重复畸型、横结肠冗长)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直肠吻合术;次全切升、直肠吻合术后排便不畅,腹痛,腹胀类似IBS症状。经检查吻合口无狭窄,无明显肠粘连、肠梗阻症象,直肠镜能通过但吻合口上方粘膜堆积雍塞,尤其在屏气时粘膜堵塞尤甚。7例病人均在特制的10cm、12cm长喇叭直肠镜下,经胸膝位经肛门吻合口上方结肠瓣纵向缝扎术,及缝扎线两侧及基底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7例病人经上述处理均排便通畅,腹痛、腹胀症状缓解及消失达到了临床治愈的目的。结论:吻合口粘膜雍塞症可能是结、直肠吻合术后排便障碍的主要障碍之一。经肛门进行微创手术解决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 摘要: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诊断治疗一直都被医学界关注和探索,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病程中,又可独立出现。主要为大便闭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便意频而排出困难,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就便秘的辩证论治作一分析探讨。rn 1便秘的辩证要点便秘的辩证应结合兼证及现代医学检查。凡属新病、热病、气滞等多为实证。rn 除便秘外,尚见腕腹闷或喜冷恶热,小便短赤或小便反多,苔黄燥,脉实有力等实热现象。凡属久病、气血亏虚、脏腑虚衰等多为虚证。除便秘外,尚见神疲倦怠,面色无华,喜热恶冷,纳差食少,脉沉无力等虚寒之象。由外伤引起伴有淤血气血亏虚,可诊为外伤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则有肛门、大肠等器质性的改变。
  • 摘要:目的:对直肠黏膜高位折叠低位缝扎加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直肠黏膜高位折叠低位缝扎加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便秘15例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治愈9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结论:直肠黏膜高位折叠低位缝扎加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便秘,具有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等优点。
  • 摘要:1成人巨结肠rn 临床较少见;rn 一种并不少见的便秘原因;rn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约占先天性巨结肠4-5%;rn 成人特发性巨结肠,便秘多开始于2-3岁,多见于儿童。rn 2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结肠远端神经节缺乏造成病变肠段不能松弛,引起排便受阻;rn 近端肠管代偿扩张和肥厚形成巨结肠;rn 常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成年后发病。rn 3成人特发性巨结肠无解剖病理因素;直肠顺应性高,张力低:与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鉴别常有困难。rn 4临床表现rn 间歇性便秘;间歇性腹胀;腹部可扪及粪块;急性机械性低位肠梗阻。rn 5病理诊断rn 直肠壁全层活检:缺乏神经节细胞:rn 乙酰胆碱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准确率高。rn 6放射学诊断rn 钡灌肠——简便可靠。征象可见: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肠内粪石,结肠炎。rn 7分型rn 超短段型;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全结肠型。
  • 摘要:目的:探讨舒秘胶囊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适合的病例,服用舒秘胶囊两周以上。结果:该药对功能性便秘、外科疾病术后、产后以及老年性便秘均有确切而卓越的疗效。结论:舒秘胶囊符合理想的通便要求,是功能性便秘治疗常规理想药物之一。
  •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又称慢性特发性便秘(Chronicidiopathic Consti-pation)或结肠无力(Colonic inertia),是由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通过缓慢而引发的以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的结肠推进性蠕动障碍有关。rn 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通常都到内科治疗。目前研究表明,STC存在严重的结肠病理生理改变,错误的用药反会使病变加重,故临床上采用内科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因而治疗方法有所改变,必要时需手术治疗。许多各种原因引起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但由于病因不同,手术效果差异很大。
  •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固定腹部伤口法,防止翻身等活动时腹带移位、松散。提高术后伤口包扎的舒适度。方法:采用十字交叉绕腿固定法。结果:腹部纵切口使用弹力黏性腹带不够安全,多头腹带固定更加牢固,达到最理想的保护伤口的目的。结论:新的固定法稳妥牢固,压力持续均匀,减轻病人痛苦。便患者舒适,活动时不移位,符合临床和康复治疗的要求。
  • 摘要:功能性便秘(FC)是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便次减少、粪便干结且量少、排便不尽感等症状,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一般认为有三种类型,即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内容涵盖了肛门直肠的运动功能及盆底肌协调性运动等方面,通常与伴有出口梗阻的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回顾近年来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肛门指诊、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肛管内超声、球囊逼出实验、盆底肌电图、直肠闪烁扫描、等[2]。这些检测方法从不同角度检测肛管直肠动力功能,在功能性便秘机理研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技术如肛门直肠测压已成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 摘要: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剂联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Ⅲ联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根据罗马Ⅲ标准确诊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5mg/次,3次/日,聚乙二醇4000散剂10g/次,2次/日,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2片/次,3次/日。对照组单纯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10g/次,2次/日。按服药方法及顺序正确服药,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4周后总疗效及患者腹痛腹胀、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1P<0.05);治疗4周后腹痛腹胀缓解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的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0.01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8例、Miles术4例。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外,其余2l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300(平均200)min;术中出血量30-200(平均100)ml,术后1-5d肠蠕动恢复;术后住院时间7-12(平均9)d;除2例吻合口漏外、无术后出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在应用技术上可行,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症,我国的发病率为6.07%[1]-11.5%[2],许多患者长期依赖泻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缺乏自信及产生抑郁情绪等[3]。慢性便秘主要分为出口梗阻性便秘、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和混合型便秘等。其中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有便意但排便费力、排空不全、合并肛门坠胀和疼痛等,有些还合并泌尿和生殖系统功能异常等,占慢性便秘的60%。rn 自Birk 1973年提出生物反馈疗法及“行为医学”概念,1974 Bleijenberg开始用于慢性便秘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4]。据美国应用精神生理学和生物反馈协会对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的系统评价,慢性便秘的有效率为62.4%[5]。Charioni[6]、Heymen[7]Rao[8]等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占优势,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9]。
  • 摘要:目的:通过穴位强化埋线法寻找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或混合型便秘的最佳疗法。方法:观察1组(慢传输型62例)采用大肠俞、天枢、中极、足三里穴位埋线方法,观察2组(混合型62例)穴位埋线配合STAPRE手术手术;对照l组(慢传输型62例)口服中药四磨汤治疗,对照2组(混合型62例)口服中药四磨汤治疗,对照3组((混合型62例)单纯实施STAPRE手术手术。每天记录排便情况,随访6个月。结果:6个月时,观察1、2组124例中治愈52例(41.9%),大便基本正常;5例(4.0%)便次多少不固定,有时有排便不尽感,符合显效标准。对照1、2组无显效及治愈病例。对照3组有8例显效,无治愈病例。结论:穴位强化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复合性治疗方法,配合STAPRE手术手术可治疗混合型便秘。该疗法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应用盆腔多重造影的影像学方法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的患者外科手术疗效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方法:通过结肠传输实验筛选,术前经盆腔多重造影诊断慢传输型便秘伴有出口梗阻的患者48例,针对不同的病因实施外科手术。术后1月行盆腔多重造影随访,观察脏器相互位置改变及排便梗阻解除影像学表现,术后6月进行问卷调查随访。将术后患者(术后组)作为实验组,术前患者(术前组)作为对照组。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盆底腹膜位置、膀胱位置,分别观察分析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判断手术疗效。结果:48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影像学测量结果:肛直角经t检验,术后组与术前组静息相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及增大值术后组与术前组静息相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位置经t检验,术后组与术前组相比静息相、力排相及增大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腹膜位置经t检验,术后组与术前组静息相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及下降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位置经t检验无泌尿系症状的26例患者术后组与术前组相比静息相、力排相及下降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泌尿系症状的22例患者术后组与术前组相比静息相、力排相及下降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随访结果:39例患者排便困难缓解;6例腹泻(排便次数大于4次/d,便不成形),经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肠梗阻,经对症治疗后缓解;2例排便困难未明显缓解。结论:盆腔多重造影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的患者诊断准确客观,有助于决定是否手术及类型,并对手术纠正的范围和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和评价手段,使治疗更趋合理有效。
  •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严重程度者手术治疗是最终的选择。严重程度者基本都合并有精神或情绪的变化,他们有强烈地手术治疗要求,对手术寄予比较高的期望。我们更关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状况。我院于2005年8月-2007年3月共完成8例术前诊断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手术治疗。于2010年1-3月对8例患者进行随访。现报导如下:rn 临床资料rn 于2006年8月-2008年3月共完成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8岁。诊断为单纯结肠慢传输型3例,混合型便秘5例。rn 合并明显rn 精神和情绪变化5例,其中1例有严重精神忧虑症。5例有强烈手术治疗要求,3例被迫选择手术治疗方案。2例合并糖尿病,3例有高血压病史,均无腹部手术史。
  • 摘要:目的:通过对47例盆腔多重造影的影像学分析,观察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盆腔脏器及盆底形态的变化,以提高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rn 1资料与方法rn 1.1临床资料47例患者中,女性46例,男性1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51岁,1例未婚,1例已婚未育,44例为经产妇。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需长期服用泻药以助排便,病史3~52年。其中13例需手助排便,7例因长期服用泻药无效而需定期到医院灌肠以助排便。5例多产妇有压力性尿失禁,尿频症状。11例患者有妇科炎症症状。1例患者排便时常有阴道脱垂。除1例17岁女性患者外,其余所有患者在盆腔多重造影前均进行结肠传输试验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临床考虑为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
  • 摘要:近年来外科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是一种治疗慢传输便秘的新方法,本文就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概念、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疗效等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为了观察PPH手术对于直肠内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4例行PPH手术治疗,术前诊断有直肠内脱垂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PPH对痔源性直肠内脱垂效果最佳,混合源性的远期效果最差。结论:PPH是一种治疗直肠内脱垂有效、低损伤的手术方法,但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直肠内脱垂具有差异,因此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病例。
  • 摘要:通过挂线加封闭治疗重度肛管直肠狭窄造成的便秘,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使用中药线加西药局部注射治疗因痔硬化注射术后发生肛管直肠狭窄便秘,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具有疗效安全可靠,疗程短,痛苦小,花钱少适于基层医院推广,是中西医结合的好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虚实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肛门直肠动力、感觉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患者运用中医辨证原则分为虚实两型。用肛门直肠测压的方法测定不同类型FOO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同时选择健康人做对照组。结果:①中医辨证分型实秘占49%,虚秘占51%。②肛门直肠动力检测:实秘组与虚秘组力排时肛门括约肌压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虚秘组压力升高更明显(P
  • 摘要:我们从一九八九年起对顽固性便秘诊断与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使我们对顽固性便秘逐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顽固性便秘应当是一类独立的外科疾病,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变异造成继发的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便秘的实质是慢性的不全性的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不同而分类为直肠型、结肠型、混合型。顽固性便秘不是功能性的,而是明显具有器质性病变特征的一类疾病。肠易激综合症不应独立成病,它应当是顽固性便秘的代偿期,治疗应当遵循同一原则。直肠型便秘的主要的初始原因是由于直肠瓣先天变异而造成的直肠瓣过宽、间距过密、个数增多、以及直肠环瓣形成的直肠有效通过面积的狭窄。当然还有先天性肛门狭窄、先天性肛管延长、内括约肌失驰缓等等。结肠型便秘是由于乙状结肠冗长、乙状结肠盘曲、横结肠冗长、左半结肠重复畸型等结构变异而造成结肠在腹腔内多处成角、巨大落差在翻山过程中肠内容物由于阻力过大而造成肠肌疲劳性损伤而渐进性地肠道蠕动功能丧失。在便秘诊治程序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革新,有一些心得向广大同道公开,欢迎批评指正。
  • 摘要:顽固性便秘是一个严重困挠人类的消化道常见病,数千年来无数的医家对其病因病理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其收效甚微。1988年罗马标准委员会制定了“罗马Ⅰ标准”;1999年又制定了“罗马Ⅱ标准”:2006年制定了“罗马Ⅲ标准”。在标准中强调了便秘包括“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类“功能性胃肠病”。它的前提是在排除炎症、感染、肿瘤及“其它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后,根据症状而做出的诊断,并罗列了一系列八大类52项功能性疾病,分类不谓不细。
  • 摘要:目的:本文试图用哲学的观点对我们十六年来诊治顽固性便秘的工作及目前国内外的现状,进行一次回顾性的哲学思辨。方法:十六年来对1500多例顽固性便秘患者采用乙状结肠镜检,X线排粪造影+钡剂灌肠一次性了解了结、直肠各种不同的结构变异及病理改变,配合结肠运输试验,能够对顽固性便秘进行明确的诊断。并采用悬挂硬化萎缩疗法、直肠瓣缝扎术、经直肠骶直间粘连术、选择性部份结肠切除术等一系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该思路用于痔疮治疗。结果:所有直肠型便秘经过这些微创手术治疗,病人的直肠段梗阻得以消除得以治愈,痔疮患者手术复发率大大降低,近200例结肠型便秘开腹手术后得以治愈,无一例出现顽固性腹泻等并发症。结论:1顽固性便秘是一类独立的外科疾病,其实质是慢性的不全性的肠梗阻。2直肠有效通过面积狭窄是直肠型便秘的主要原因。3结肠结构变异是结肠型便秘的主要原因。4治痔必须先治通道,排便障碍消除了再发的机率才会大大缩小。5肠易激综合症是顽固性便秘的代偿期。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探寻直肠型便秘有效治法。方法:采用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手术治疗直肠型便秘42例。结果:本组病例均作一次手术治疗。痊愈17例,好转23例,有效2效,无效0例。疗程最短15天,最长28天,平均21.3天,无导尿、大出血病例。术后半年以上随访22例,痊愈10例,好转12例。结论: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手术治疗直肠型便秘疗效确切,手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的特点,符合现代外科微创要求。2005年以来,我们学习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手术用于治疗直肠型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资料较为完整的42例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 摘要:为了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非手术治疗方法、原理。回顾性总结2009年2月至今2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行肛门镜、直肠镜、钡灌肠+排粪造影及结肠运输试验检查,运用膝胸体位锻炼、左、右侧卧位活动、足后跟快踏法、肛周按摩法来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随诊观察:显效率60%,总有效率80%,无效率20%。结果表明: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原因有可能为直肠壁、腔道变异造成大便下移阻力增加,通过扩大直肠腔道,改变粪便与肠粘膜接触面、运行方向,加快粪便下移速度等非手术治疗方法来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是有效的。
  • 摘要:目的:研究混合型便秘(Mixed constipation,MC)和十二指肠瘀滞症(Duodenal stasis syndrome,DSS)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总结延误诊断原因。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病例分析寻找MC和DSS临床表现的异同和两者病理生理改变的相互影响。结果:患者DSS临床表现被MC的临床症状所掩盖,可导致DSS长期不能明确诊断。结论:(1)MC和DSS两者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可互有重叠,两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又互有影响,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2)慢性便秘患者,出现比一般便秘患者较严重的上消化道症状时,存在便秘以外的其他消化道疾患的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肛肠专科2009年7月-2010年2月期间共355例排粪造影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直肠粘膜脱垂228例、直肠套叠15例、直肠前突48例、会阴下降综合征106例、骶直分离7例、盆底肌痉挛综合征47例、肠疝(小肠或乙状结肠疝)28例、直肠癌1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直肠炎2例、巨结肠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1例。结论:排粪造影能对盆底功能性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对便秘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脾曲综合症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经临床筛选具有顽固性便秘患者行排粪造影基础上增加钡剂用量达全结肠共194例,测定结肠肝脾曲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功能性出口梗阻加结肠脾曲综合症总共119例,总阳性率为61.4%;15/119例(7.7%)表现为结肠脾曲综合症,其中9例合并功能性出口梗阻综合症,6例单独存在。经本院肛肠外科以手术方法分解脾曲或切除过长结肠,临床疗效良好。结论:结肠脾曲综合症是导致顽固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排粪造影是结肠脾曲综合症的重要影像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硬化注射加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andhemorrhoids,PPH术)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硬化注射加痔上粘环切术治疗直肠脱垂临床资料并随访。结论:对于Ⅰ度及较轻的Ⅱ度(<5cm)的直肠脱垂有效率100%,且无肛门失禁、无术后出血、无粘膜下坏死或脓肿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直肠狭窄,大便不尽、肛门部下坠感均消失。结果:硬化注射加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直肠脱垂是一种有效是手术方,恢复快、痛苦轻、操作简单、不易复发,易于推广。
  • 摘要:由于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所致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constipation,C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以及混合性便秘[1]。最近出版的罗马Ⅲ的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2]。本文结合国内文献和自己临床工作经验,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外科治疗中注意问题加以讨论。
  • 摘要:外科处理直肠前突分三种手术途径:经腹,经阴道和经肛门途径。每种手术途径都有它们的适应症、优缺点,且至今没有一种标准方法被广泛接受。大多数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更倾向于使用经肛门途径处理直肠前突。法国学者Bresler在国际上率先运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经肛门行直肠前突修补术,并报道了良好的远期疗效[1,2]。该术式通过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直肠前壁前突和松弛、脱垂的黏膜组织,并折叠修补薄弱的直肠前壁。我们在国内率先采用此术式纠正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现就手术操作及初步疗效作如下报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