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表征
社会表征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14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等;社会表征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管健、佐斌、陈晓婧等。
社会表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41篇
占比:99.24%
总计:10219篇
社会表征
-研究学者
- 管健
- 佐斌
- 陈晓婧
- 刘国果
- 向阳
- 周柯宇
- 孙九霞
- 孙梦诗
- 张敏
- 张曙光
- 朱小芳
- 李凤兰
- 杨宜音
- 林枫
- 汪涛
- 谢晓锐
- 额瑜婷
- 乐国安
- 于宁
- 任方冰
- 任梓荣
- 伍麟
- 余红
- 刘力
- 刘昶
- 刘洁
- 刘翠霞
- 刘芳
- 吕俊彪
- 吴伟
- 周懿瑾
- 周晓虹
- 周永康
- 周湄
- 夏保华
- 姜永志
- 孙健敏
- 安传艳
- 宋阳
- 尹奎
- 崇秀全
- 庄敬
- 康建强
- 张倩楠
- 张君
- 张慧瑜
- 张欣亮
- 张海钟
- 张润泽
- 张艺
-
-
赵玉萍
-
-
摘要:
本文选取中国热点旅游城市之一西安为案例地,基于网络文本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中的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旅游者对城市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1)旅游者所感知的西安城市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主要以旅游吸引物为中心展开,包括城市外部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2)时间成本和花费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交通工具和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3)旅游者对西安城市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的情感分析发现主要以一般积极情感成分为主,堵车、相关从业人员的违规收费及服务态度差及是造成旅游者负面情感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社会表征理论给予了相应的建议.
-
-
陈咏媛;
周懿瑾
-
-
摘要:
近年来,国风二次元作品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趋势,承载并体现着青少年群体建立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和认知需求.本文基于哔哩哔哩平台上播出的国产动漫作品《灵笼》,从社会表征理论的过程视角探讨了文化自信在青年群体中的生成机制和表征建构内涵.研究发现,国风二次元经由拼贴和同构的过程,逐渐突破了传统二次元的亚文化框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的社会表征过程中,青年群体通过锚定、具体化和沟通强化等手段,最终形成了四类文化自信的表征建构集合,分别是发展性的文化自信、继承性的文化自信、输出性的文化自信和吸收性的文化自信.这些结果表明,当代青年正以他们的文化实践诠释着自身的文化自觉,对树立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
-
王余意;
周晓虹
-
-
摘要:
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价值重塑,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为人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上海青年学生舒文秉的日记为例,使用社会表征理论和认同过程理论,通过对图景描摹、国庆仪式和交谊舞三大事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重塑的内外动因:首先,通过锚定与具体化两大机制,党和国家将社会主义的表征嵌入青年的意识之中,使得这一伟大图景被构想和复述.其次,借助国庆仪式这一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操演方式,从觉知、理解、接受、吸收和突显五个层面将社会主义及其"新人"的表征诉诸青年知识分子的认知与情感.再次,辅之以对包括舞会在内的日常生活及休闲方式的改造和身体规训,有效地激发了青年的自尊、连续性、特殊性和自我效能感.研究指出,以往的相关讨论过多地关注了由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尤其是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对个体施予的形塑力量,却忽视了被塑造的个人主体上的能动性和过程性.
-
-
詹小美;
骆红旭
-
-
摘要:
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指称由社会沟通形成的"共同意识"."多元一体"演化过程的"民族存在""价值共生",凝聚过程的"文化存在""命运交融",发展过程的"认同存在",构成了中华民族存在的共同体表征;"中华民族认同"和"伟大祖国认同"的身份归属、"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凝聚、"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利益共享,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锚定的社会表征;符号互动的拟人化展演、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共通、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意建设、生活情境的类比勾连、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具化的社会表征.
-
-
-
-
李向平;
杨洋
-
-
摘要:
"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先生晚年学术反思的重要学术概念.它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设想的实践机制,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中国社会大众"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等社会病态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心态秩序的建构已经迫在眉睫.而中华文明信仰恰恰就是建构当代中国心态秩序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基本方法,在社会学视域中重新理解费孝通心态秩序的有关论述,以形成研究与论述中华文明信仰与当代中国心态秩序重建的理论关怀.
-
-
-
康建强;
景根喜
-
-
摘要:
明清时期,小说的文体概念与范畴边界虽仍未在意识领域明晰,但文本创作的实际表现业已具备鲜明完备的文体特征.作家的创作欲望强化,已普遍具有以小说书写对世界人生认知的鲜明意识.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得明清小说欲望书写的内容不断拓展并因此表现出显明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作家源于因缘际遇而致的心灵撞击,则是小说欲望书写意涵持续深化的内在因素.这一动态发展的演进历程,充分表明小说业已承担起对世界人生图景进行审美表现的文体使命.
-
-
安传艳;
李同昇
-
-
摘要:
作为关于群体认知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表征从群体博弈和建构的视角解释了成员之间如何共享知识、实现沟通,以及被权力建构并成为权力扩张工具的心理机制.地图作为一种社会表征,以群体共享的知识符号系统形成知识话语权力,影响、规训着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它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有机联系,耦合了社会和个体,不仅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嵌入的载体,也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参与社会的更迭和演化.地图中的权力运作机制表现为权力主体隐匿于地图这一建构的“真实”中,实现了从显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到话语权力的转换,并通过对个体心理认知、意识行为的规约,以及对共识性规范的认同和自觉遵守,实现了权力扩张.
-
-
吕俊彪
- 《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被冠以"那"或者"纳"地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上有着自成一体的稻作农业词汇,在经济上形成了以"那"为本的生计方式,其传统社会组织与"那"紧密相依,风俗习俗因"那"而生,而其祈"那"生息的民间信仰,则蕴含了当地人对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热切期待.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剧推进,越来越多新生代居民向城市迁移并视城市生活为其追逐的终极目标,"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
-
郭小平
- 《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论述了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风险议题设定了媒体、公众与政府的重要议程.在众多的风险议题中,食品风险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日常消费,媒体的风险侦测机制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媒体提高风险的社会能见度,但是,反思风险报道也是社会的重要议题.对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与传播效果的逆转的反思,是人们风险焦虑的社会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