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眶

眼眶

眼眶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188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53篇;相关期刊626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五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年会、2007年度北京地区神经外科年会、2005北京国际鼻颅底外科论坛等;眼眶的相关文献由366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国祥、范先群、肖利华等。

眼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7 占比:91.5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153 占比:8.11%

总计:1887篇

眼眶—发文趋势图

眼眶

-研究学者

  • 宋国祥
  • 范先群
  • 肖利华
  • 魏锐利
  • 孙丰源
  • 周慧芳
  • 何彦津
  • 王毅
  • 张虹
  • 鲜军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圣乾; 丁长青; 孙迎迎; 王雪璐; 罗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眶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的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创伤所致眶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并行矢状位及冠状位后重建,其中2例病程中曾行MRI检查。结果:均累及单侧眼眶,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横断位可见眼球上方团块状高密影,CT值72±4HU(95%CI, 68-75),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图像示眶上壁骨膜下间隙呈广基附于眶壁的梭形(矢状位)或扁平状、弧形(冠状位)类似软组织密度灶,内缘清楚,密度均匀,多不跨越骨缝,矢状位可见病灶从眶前缘向后达眶尖水平,上直肌受压下移、眼球向下移位,横断位可见患侧眼球向前突出。MRI上病灶形态与CT基本一致,随访MRI可见病灶与不同时期典型血肿演变进程的信号特征一致。结论:多排螺旋CT尤其是结合矢状位及冠状位后重建可较好诊断骨膜下血肿,随访MRl可以观察不同时期血肿的特征性信号。
    • 王奎吉; 赵国强; 王平; 王成硕; 张罗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经眶外侧壁到达中颅窝的解剖进路,明确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 观察10例颅骨标本,定位重要的骨性解剖标志。内镜下解剖5例(10侧)新鲜冷冻尸头标本,采用经眶进路到达颅中窝。结果 内镜下经眼眶外眦切口进路,磨除蝶骨大翼可以获得进入中颅窝的通道,清晰显露颞叶、海绵窦外侧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半月结及其分支神经、岩尖部、脑膜中动脉、岩浅大神经等重要结构。解剖定位标志包括眶骨缘、泪孔、眶上裂、眶下裂、颞肌、海绵窦外侧壁、颞骨岩尖等。结论 内镜经眶外侧壁进路可以进入中颅窝,显露海绵窦外侧壁、颞极、颞骨岩尖等重要结构,为处理中颅窝及颅眶沟通区域病变提供新的选择。
    • 张宝明; 岳伟丽; 刘强; 胡世民; 常金房; 胡俊岭; 吉鹏; 姚瑶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我院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临床特点、病理学、CT及MRI影像表现等资料。结果11例眼眶SFT均为单发病变,其中2例为复发患者,1例低度恶性、边界不清,其余10例均为孤立性的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11例病例中发生于肌锥内间隙1例,肌锥外间隙5例,跨肌锥内外间隙4例,泪囊区1例。11例均行CT平扫,3例密度不均,8例密度均匀,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灶,其中眶壁骨质破坏1例(复发患者,低度恶性)。1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T1WI呈等信号者8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者3例,T2WI呈低信号者4例、等低信号2例、不均匀混杂信号者5例,DWI均未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呈早期迅速明显均匀强化者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者6例,11例均延迟持续强化。结论眼眶SFT好发于中老年,青年亦可发病,男女无明显差异,临床症状多以眼球突出或眼睑肿胀多见,复发者亦恶变,眼眶单发肿块、T2WI等低信号为主、早期明显迅速强化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 李莹莹; 李鹏; 汪露; 万光耀; 崔虹飞; 杜运智; 李辉; 段峰; 郝大鹏
    • 摘要: 目的评价眼眶的三维CT影像形态指标在法医学年龄推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法医学年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22例8~20岁华北地区汉族人群眼眶三维CT影像,测量双侧眶底水平深度和垂直深度及眼眶前、中、后冠状面上的眶底角(眶底角1~3)大小。组间各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样本数据建立推断个体是否年满12、14、16及18岁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推断年龄的效能。结果男性人群中,各个年龄组间5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90~19.26,P0.05)。推断个体是否年满12、14、16及18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分别为0.89、0.84、0.78、0.74;女性分别为0.85、0.83、0.66、0.65。结论眼眶三维CT影像形态指标适用于个体12、14岁年龄节点的推断。
    • 甄宏韬
    • 摘要: 鼻腔鼻窦和眼眶相邻,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容易侵犯眼眶,这既是肿瘤晚期表现又是其不良预后因素之一。肿瘤眶侵犯,术前采用CT和MRI进行评估,术中借助冰冻切片进行判断。肿瘤未侵犯眶骨膜,保留眶内容物;肿瘤累及眶骨膜和肌锥外脂肪范围有限或切缘阴性,对新辅助化疗、放疗等多模式治疗方案反应良好,可以考虑保留眶内容物;肿瘤广泛侵犯眶骨膜,侵犯眼球、眼外肌、眶尖者需切除眶内容物。眶内容物无论是保留还是切除,都应该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进行评估、决策,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 东明
    • 摘要: 上世纪60年代初,本人在某医学院就读时,曾患急性鼻窦炎。当时,右侧鼻内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擤出,初起时涕中带少许血液,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头痛部位在前额、右侧眼眶上方和内眦部位,严重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 胡先芳; 沈健; 刘强
    • 摘要: 目的探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中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患者29例,病例来自于湖州市中心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依据病理学镜下细胞特点分为良性组14例与恶性组15例。两组术前均行MRI增强和DWI,测量采集病灶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ADCmean)。结果(1)两组均表现为局限于眼眶内形态相对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周围眼眶的骨质改变多为压迫性吸收、变薄。(2)MRI增强后出现的“黑白反转征”良性组8例,恶性组7例;(3)流空血管影良性组4例,恶性组7例;(4)ADCmean良性组为(1.10±0.26)×10^(-3)mm^(2)/s,恶性组为(0.92±0.29)×10^(-3)mm^(2)/s。结论DWI成像的ADCmean对鉴别眼眶孤立性纤维瘤良恶性有一定的帮助。
    • 陶建华; 邹萌; 陈青华; 曲晓霞; 李建红; 康天良; 刘兆会
    • 摘要: 目的:分析眶内非金属异物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20年经手术证实的33例眶内非金属异物患者的CT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19例行MRI检查。根据异物存留时间分为急性期(30天)。结果:33例眼眶异物中,植物性异物30例,机油异物3例,继发感染28例。30例植物性异物中,急性期15例,异物CT值为-700~-300 HU,其中3例异物在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亚急性期5例,异物密度从内到外逐渐升高,其中3例异物在T_(1)WI、T_(2)WI呈混杂等低信号,异物周围炎性组织明显强化;慢性期10例,异物呈等-高密度,CT值为40~70 HU,10例异物T_(1)WI呈等-高信号,T_(2)WI呈偏低信号,无强化,包裹异物的肉芽肿明显强化。3例机油性异物CT值为-130~-110 HU,T_(1)WI和T_(2)WI均呈高信号,压脂呈低信号,无强化,异物肉芽肿明显强化。结论:CT是眼眶非金属异物急诊首选检查方法,灵活调整窗宽窗位可提高急性期异物检出率,不同存留时间段的植物性异物密度不同。MRI对急性期明确有无异物和评估继发感染更有优势。
    • 王奎吉; 赵国强; 王平; 王成硕; 张罗
    • 摘要: 目的 探讨眶上切迹(孔)引导下内镜经眶径路额窦手术的解剖学径路。方法 50例干颅骨标本,观察眶上切迹(孔)的形态,测量其距面中线的距离;解剖5例(10侧)额窦发育良好的尸头标本,定位眶上切迹(孔)后行眶上缘皮肤切口,分离并保护眶上神经血管束,磨除部分眶顶壁骨质(额窦底壁)进入额窦,观察额窦暴露范围。结果 50例(100侧)颅骨标本中,表现为单个眶上切迹48侧(48%),单个眶上孔25侧(25%),表现为切迹与孔混合形式27侧(27%)。眶上切迹(孔)至面中线距离为(2.66±0.22)cm(95%CI:2.61~2.70 cm),右侧眶上切迹(孔)距面中线距离为(2.65±0.25)cm,左侧眶上切迹(孔)距面中线距离为(2.66±0.19)cm,双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7,P=0.86)。所有尸头标本均可准确定位眶上切迹(孔),眶上神经血管束保护良好,内镜下经眶磨除部分额窦底壁可顺利进入额窦,暴露范围向内侧达额窦中隔,向外侧达额窦外侧隐窝。结论 对于气化良好的额窦,以眶上切迹(孔)为指引的内镜经眶径路可以安全进入额窦,充分显露额窦腔。
    • 牛谦云; 汤晓雨; 孟翔祥; 吴龑
    • 摘要: 目的:探究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辅助治疗眼眶—上颌—颧骨(OMZ)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2组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于此基础上B组接受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辅助治疗,A组接受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辅助治疗。对比2组手术效果、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水平、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隐匿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时长及切口长度较B组短(P<0.05);A组术后1d、3d血清SOD、CAT水平较B组高,血清TNF-α、CRP水平及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低(P<0.05);术后3个月A组瘢痕隐蔽程度、宽度、隆起程度分值均较B组高(P<0.05)。结论:应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辅助治疗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更利于优化围术期指标及切口瘢痕隐匿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手术创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