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剖标志

解剖标志

解剖标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899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临床医药实践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等;解剖标志的相关文献由51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天伟、陈永权、A.阿格尼霍特里等。

解剖标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899 占比:99.43%

总计:24035篇

解剖标志—发文趋势图

解剖标志

-研究学者

  • 梁天伟
  • 陈永权
  • A.阿格尼霍特里
  • B.W.麦克金农
  • M.E.纳德扎迪
  • M.J.布伊塞雷特
  • M.P.鲁梅里
  • 于鹏
  • 仇明
  • 伦登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奎吉; 赵国强; 王平; 王成硕; 张罗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经眶外侧壁到达中颅窝的解剖进路,明确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 观察10例颅骨标本,定位重要的骨性解剖标志。内镜下解剖5例(10侧)新鲜冷冻尸头标本,采用经眶进路到达颅中窝。结果 内镜下经眼眶外眦切口进路,磨除蝶骨大翼可以获得进入中颅窝的通道,清晰显露颞叶、海绵窦外侧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半月结及其分支神经、岩尖部、脑膜中动脉、岩浅大神经等重要结构。解剖定位标志包括眶骨缘、泪孔、眶上裂、眶下裂、颞肌、海绵窦外侧壁、颞骨岩尖等。结论 内镜经眶外侧壁进路可以进入中颅窝,显露海绵窦外侧壁、颞极、颞骨岩尖等重要结构,为处理中颅窝及颅眶沟通区域病变提供新的选择。
    • 甘锋平(综述); 江建中(审校)
    • 摘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晚期髋关节疾病。THA入路主要包括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及后侧入路等。传统的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的优点,但需要切断梨状肌、外旋肌群、臀中肌,影响术后关节稳定性。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出血较多,从而导致术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1]。术后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仍然是翻修的主要原因[2]。为克服传统入路创伤大的缺点,近年来涌现出微创入路,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经皮辅助关节囊上方入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与传统入路相比,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但微创手术局限性包括:暴露有限,术中辨别解剖标志困难,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导致术后假体位置不佳、感染、神经损伤、股骨近端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4]。随着手术器械、假体材料及设计等不断优化,微创入路THA的疗效也在不断进步。现就DAA、SuperPATH及双切口入路进行文献总结。
    • 吕定阳; 双卫兵
    •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医学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被发现。目前,肾癌的手术方法主要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肾血管的找寻和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血管损伤和出血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肾癌患者的肾动脉变异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包括支数异常、走行异常和分支异常,这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1-3]。同时,由于后腹腔空间狭小,缺乏肾血管的解剖标志,在游离变异的肾蒂血管时,更易出现肾血管损伤,导致腹腔镜下难以止血,从而中转开放手术。因此,术前准确地了解变异肾血管的解剖基础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通过影像学技术对肾血管解剖进行术前评估,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许建听; 倪臻超; 陈佳浩; 罗欢
    • 摘要: 目的 分析术中定位和测量解剖标志在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21例行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或TEP)患者,术中将内环口内侧作为中心点,分别测量其距离腹直肌(直疝三角顶点)、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髂前上棘等的距离,进而估算补片大小。结果 三种类型腹股沟疝的内环口至耻骨联合、内环口至髂前上棘、内环口至耻骨梳韧带、内环口至直疝三角顶点距离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根据术中定位及测量解剖标志可获取适合患者尺寸的疝补片,补片边缘覆盖的解剖位置。
    • 刘贵远; 周海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膜为解剖标志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确诊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TEP,观察组采用以膜为解剖标志的TEP。比较2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操作空间建立时间、应激激素等指标。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操作空间建立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or、NE和ALD水平分别为(261.23±12.35) nmol/L、(96.56±13.32)μg/L和(13.26±2.84) ng/dL,低于对照组的(415.12±14.41) nmol/L、(108.36±15.63)μg/L和(20.26±3.10) n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膜为解剖标志的腹腔镜TEP能够安全、快捷、有效地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加快患者康复,减轻患者创伤应激反应。因此,精准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TEP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
    • 苏容万; 张玉涛; 邓天星; 冯泽恩; 于鹏; 时圣力; 张家伟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准确定位肾上腺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40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1.2~5.6 cm,平均3.4 cm。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设计手术第一步制作肾周筋膜切口的顶端标记点,沿此垂直身体纵轴向深面分离直达肾上腺完成准确定位。结果本组40例均准确定位肾上腺后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 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2 h,平均术后住院天数4 d。结论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制作肾周筋膜切口的顶端标记点,可准确定位肾上腺,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苏容万; 张玉涛; 邓天星; 冯泽恩; 于鹏; 时圣力; 张家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准确定位肾上腺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40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1.2~5.6 cm,平均3.4 cm.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设计手术第一步制作肾周筋膜切口的顶端标记点,沿此垂直身体纵轴向深面分离直达肾上腺完成准确定位.结果 本组40例均准确定位肾上腺后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 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2 h,平均术后住院天数4 d.结论 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以后腹膜返折韧带为解剖标志,制作肾周筋膜切口的顶端标记点,可准确定位肾上腺,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张聪明; 路遥; 段宁; 王谦; 马腾; 张诚诚; 刘德印; 张堃; 李忠
    • 摘要: 目的 比较(足母)长伸肌腱外侧缘与传统方法作为距骨中心体表标志指导胫骨平台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2014年65例76个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行水泥型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资料.我们将2012年8月以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距骨中心定位的病例分为A组,共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3.15±12.15)岁,37个膝关节.2012年8月以后采用足长伸肌腱外侧缘进行距骨中心定位的病例纳入B组,共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8.27±9.46)岁,39个膝关节.76个膝关节均采用髌旁内侧切口,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近端内侧角(α角),(90±2)°被认为是正常的边界,在此上、下被认为是外翻或内翻.一般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术前α角(79.92±6.54)°与B组术前α角(80.62±6.3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的α角为(88.46±3.88)°,B组术后的α角为(89.59±2.21)°,A组术后假体α角在正常范围的数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足母长伸肌腱外侧缘作为胫骨截骨远端参考的体表标志,能够优化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胫骨截骨精确度.
    • 方新运; 狄广福; 周伟; 邵雪非; 江晓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 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 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 蔡小辉; 罗贵月; 梁利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的解剖标志性意义.方法 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对150例(300侧)腋臭患者行腋臭根治术,其中男80例,女70例,10~16岁60例,17~49岁90例.轻度21例,中度43例,重度86例.术前标注腋毛分布区范围,然后选取腋窝中间部位前后襞之间顺皮纹切口切开.锐性解剖出腋窝前、后、内、外侧4组小血管弓,测量血管弓与腋毛分布区边缘的最小距离.在各血管弓外侧1 cm、内侧(紧贴血管弓)、内侧1 cm、内侧2 cm处和腋筋膜表面分别切取直径约1 cm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测.然后用组织剪彻底剪除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所界定范围内的包括腋毛毛囊的浅筋膜组织.对切取组织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有无顶泌汗腺,若有则计数为1,没有则计数为0,统计各处标本诊断为顶泌汗腺的比例并进行卡方检验.术后随访患者,评估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腋臭残留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位置较为恒定.腋窝小血管弓所界定的范围均大于腋毛分布范围,90.00%(270/300)患者腋窝小血管弓距腋毛分布区边缘最小距离超过1.5 cm.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外侧1 cm汗腺组织为0%(0/1 200);血管弓内侧(紧贴血管弓)汗腺组织为1.33%(16/1 200);血管弓内侧1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血管弓内侧2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腋筋膜表面汗腺组织为0%(0/1 200).小血管弓内侧顶泌汗腺所占比例与小血管弓外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 1 621.48,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切口愈合良好,无血肿形成及皮肤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均达到治愈,无一例残留或复发.结论 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具有解剖标志性意义,对规范腋臭根治术式有推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