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近端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6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33467篇;相关期刊235种,包括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股骨近端骨折的相关文献由1381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佩福、陈志达、汤欣等。

股骨近端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3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3467 占比:99.58%

总计:134026篇

股骨近端骨折—发文趋势图

股骨近端骨折

-研究学者

  • 唐佩福
  • 陈志达
  • 汤欣
  • 许猛
  • 陈伟
  • 丁伟
  • 刘学进
  • 刘贤修
  • 单军标
  • 吴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巍; 史纪元
    • 摘要: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8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39)。对照组开展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开展PFN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的髋关节功能(跛行程度、疼痛、行走距离、行走辅助支持物、功能情况、活动范围)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周围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PFNA治疗更能提高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迅; 刘小兵; 吴绪才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运用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给予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治疗,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治疗,分别对比两组阻滞前、阻滞后5、30 min的HR、MAP、SpO_(2)指标,同时记录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长,最后在术后12 h、24 h进行VAS、Ramsay评分,比较两组麻醉结果。结果阻滞后5、30 min研究组的HR、MAP低于对照组,SpO_(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低于对照组,但维持时长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 h研究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运用在外周阻滞麻醉中效果更为显著,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促进阻滞快速起效,并延长其维持时长,同时明显减轻疼痛,使患者保持镇静状态,值得推广。
    • 蒋奎娄; 申倩; 袁毅; 陈贵全
    • 摘要: 运用三维建模软件(UG NX 10.0)设计新型股骨近端骨折外固定架模型,并使用新鲜股骨尸体标本模拟实验操作。结果表明,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形态设计的外固定架能提高克氏针钻入股骨颈的准确性,减少透视及软组织切开损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对于不耐受手术、身体情况差等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桂琳; 毛永莉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试验组在进行全身麻醉的同时于超声引导下行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入室时(T_(0))、置入人工气道时(T_(1))、手术开始5 min(T_(2))及术毕(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麻醉相关指标。结果T_(0),两组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两组HR、SBP、DBP均低于T_(0),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对照组HR、SBP、DBP均高于T_(0),T_(2),试验组HR高于T_(0),但试验组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镇痛药物使用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稳定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相关药物使用量,并可缩短人工气道使用时间,加速患者麻醉苏醒。
    • 龚钦
    • 摘要: 目的 探讨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伴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0例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情况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消退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开始20 min时,观察组患者HR、MAP、SpO_(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13、3.521、7.618,P=0.023、P <0.001、P <0.001),而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HR、MAP、SpO_(2)均无明显差异(t=0.377、1.145、1.021,P=0.707、0.256、0.31 1);术后2、5、10、24、48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639、4.134、3.682、4.866、3.535,P均<0.001);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消退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4.581、2.959、2.772、2.477,P<0.001、P=0.004、P=0.007、P=0.015);术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无明显差异(χ^(2)=0.721,P=0.396)。结论 与全身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更有利于提高伴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疗效更显著。
    • 甘锋平(综述); 江建中(审校)
    • 摘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晚期髋关节疾病。THA入路主要包括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及后侧入路等。传统的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的优点,但需要切断梨状肌、外旋肌群、臀中肌,影响术后关节稳定性。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出血较多,从而导致术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1]。术后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仍然是翻修的主要原因[2]。为克服传统入路创伤大的缺点,近年来涌现出微创入路,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经皮辅助关节囊上方入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与传统入路相比,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但微创手术局限性包括:暴露有限,术中辨别解剖标志困难,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导致术后假体位置不佳、感染、神经损伤、股骨近端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4]。随着手术器械、假体材料及设计等不断优化,微创入路THA的疗效也在不断进步。现就DAA、SuperPATH及双切口入路进行文献总结。
    • 柯嵩; 于利; 何宜谦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生物力学软件在医学建模上的应用及发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对人体骨骼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及试验,来重建骨的微观结构、分析骨的力学规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笔者综述了股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近端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并结合新进展探讨了其中的一些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为准确地预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几率,为指导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降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风险提供指导价值。
    • 毛建杰; 王庆; 蔡建平; 徐兵; 王善付
    •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关节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较佳,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 张苗; 沈俊枫
    • 摘要: 目的 研究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麻醉中的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68例股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中麻醉药物剂量以及术中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22.42±4.35)min、苏醒时间(12.35±2.47)min、首次镇痛时间(10.35±1.73)h和术后12h VAS评分(1.96±0.63)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14.84±1.54)μg、丙泊酚(351.04±63.25)mg及舒芬太尼(18.86±1.97)mg用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min舒张压水平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更小(P<0.05)。结论 综上所述,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麻醉效果确定,利于术后患者康复,可在临床借鉴。
    • 冯世尧; 王纬纬; 杜春河
    •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以商河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为治疗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定术疗效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