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变潜热

相变潜热

相变潜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1027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第十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等;相变潜热的相关文献由737位作者贡献,包括闫全英、李顺群、陈之祥等。

相变潜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4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1027 占比:99.09%

总计:21220篇

相变潜热—发文趋势图

相变潜热

-研究学者

  • 闫全英
  • 李顺群
  • 陈之祥
  • 陈有孝
  • 高凌霞
  • 刘超
  • 孙志高
  • 刘晓
  • 刘莎
  • 夏锦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宇轩; 欧鑫; 徐彭辉; 李亚鹏; 郑童予
    • 摘要: 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以棕榈酸为芯材,二氧化硅为壁材的相变微胶囊材料,研究盐酸浓度对棕榈酸/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量热(DSC)等手段对合成的相变微胶囊的微观形貌和相变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棕榈酸被成功的包覆到了二氧化硅壳材中;盐酸浓度是0.8 mol/L时制得的相变微胶囊呈球形,具有优良的潜热性能。
    • 门文欣; 彭庆收; 桂霞
    • 摘要: O_(2)气体水合物形成热力学性质是实施海水淡化、沼气纯化、碳捕集和封存、能源利用、天然气储存等技术的关键。采用恒容温度搜索法,在温度272.75~294.35 K,压力0.35~4.50 MPa的范围内,探究了四种季铵盐促进剂对O_(2)气体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季铵盐作用下O_(2)水合物的相平衡温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四丁基氟化铵(TBAF)>四丁基溴化铵(TBAB)>四丁基氯化铵(TBAC)>苄基三乙基氯化铵(TEBAC)。基于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了不同体系的相变潜热,探讨了其对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可以看出,水合物的相平衡压力对数与温度倒数呈线性关系,其中,TBAF、TBAB作用下的O_(2)水合物相变潜热相接近且明显高于其他季铵盐,说明其促进效果最好,所对应的水合物生成条件也最为温和。利用Chen-Guo模型,结合PR状态方程和改进Joshi经验活度模型,分别计算了TBAF、TBAB、TBAC和TEBAC作用下O_(2)水合物热力学相平衡数据,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7.50%。
    • 王可汗; 李伟; 张毅; 郑春扬
    • 摘要: 采用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脲素-甲醛树脂为壁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储能材料,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十二烷基硫酸钠、司盘80、吐温80作为石蜡乳化剂对合成微胶囊相变材料(MicroPCMs)化学结构、粒径分布、热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聚氰胺-脲素-甲醛树脂壁材可对石蜡芯材进行有效包覆,形成微胶囊结构的复合相变材料;不同乳化剂对MicroPCMs的粒径分布有明显影响,以氧化石墨烯作为乳化剂时,微胶囊颗粒呈现较为规则的球形,粒径在3~20μm,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相变材料包覆率为39.80%;在热分解过程中,微胶囊核壳结构起到了热阻作用,增大了石蜡芯材的热分解温度范围,提高了MicroPCMs的热稳定性能。
    • 张文杰; 吴畏; 李松泽; 张子健; 衣雪梅
    • 摘要: 十水硫酸钠因过冷度、相分离、相变温度过高和液相泄漏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本文通过添加十二水磷酸氢二钠改善过冷度、氯化钾降低相变温度以及树脂作基体解决相分离和液相泄漏,制备出了Na_(2)SO_(4)·10H_(2)O+80%Na_(2)HPO_(4)·12H_(2)O+6%KCl+6%树脂(质量分数,余同)的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并进行了升降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循环稳定性的测试。结果表明:添加80%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其过冷度和相变潜热分别为1.35°C和268.7J/g;再添加6%KCl可以使相变温度达到温室所需温度23.89°C,且潜热为183.25J/g;最后加入6%树脂可以抑制相变材料的相分离和液相泄漏等问题,其凝固温度为11.56°C,熔化温度为22.61°C,过冷度为1.41°C,相变潜热为143.6J/g。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在加热到50°C时,没有液相泄漏产生;经过100次循环,其潜热降为127.8J/g,比循环1次衰减了11.2%。得到的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值较大、相变温度合适、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适合应用于日光温室领域。
    • 赵天阳; 付佩; 陈卓; 周萍; 李超
    • 摘要: 为了高效、低成本获取合金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潜热,讨论基于端淬实验冷却曲线的牛顿热分析方法和改进牛顿热分析方法。通过对45^(#)钢相变潜热的计算验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的牛顿热分析方法得到的相变潜热相对误差为5.20%,比牛顿热分析方法更准确。当冷却速率从50.15°C/min降低到33.40°C/min时,自制的CSU-A1粉末冶金镍基高温合金相变潜热释放量从4.3 J/g增加到12.29 J/g,这是因为当冷却速度较小时,合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相变过程。
    • 李欣; 贺端威
    • 摘要: 板块构造活动与岩石圈密切相关,是地震等重大地质活动的物理源,但其动力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分析地球内部处于高压环境的岩浆凝固对岩石圈力学状态的影响,探究板块运动的力源机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向外太空散发热量,内部是处于高压高温下的液-固共存状态。自地球形成以来,熔融岩浆的凝固过程持续至今,液-固转变将导致地球内部的密度变化和潜热释放,从而降低刚性岩石圈底部的压力及其支撑力。研究发现,岩石圈的强度不足以支撑其自重,底部的压力(强)波动会使其力学结构失稳。受刚性、脆性岩石圈的约束,地球内部处于高压环境的岩浆凝固必然导致岩石圈力学状态发生变化,在重力作用下,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局部应力积累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岩石圈内部发生破裂,所积累的应力通过地震等地质活动形式在岩石圈薄弱地带释放,并自我调整以达到新的力学平衡,而板块边界就是岩石圈的最薄弱区域,所以该区域的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上述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就是板块运动驱动力的来源。
    • 常洋珲; 孙志高
    • 摘要: 为解决低温相变材料稳定性不好和易泄露等问题,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以十四烷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的低温相变微胶囊。探究了乳化剂种类、HLB值、预聚体水量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采用SEM、FT-IR、DSC和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微胶囊的形貌、化学构成、热力学性质和粒径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Span80-Tween80复配乳化剂制备得到的微胶囊,形貌光滑且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相变温度为3.05°C,相变潜热达到60 J/g,平均粒径为8.4μm。芯材和壁材仅为简单的物理嵌合,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和热稳定性。
    • 李文正; 吴薇; 夏曼; 陆恩豪; 赵宇琪; 李苏仟; 陈阳
    • 摘要: 提出一种蓄能供热型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重力热管蒸发段、热泵蒸发器和相变材料集于一体,可有效克服太阳辐射波动性影响,结构紧凑,集热效率高.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蓄能供热型太阳能集热器内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对比分析集热器内不同结构:重力热管蒸发段和蒸发器管路采用并排布置或三角布置时相变材料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结果表明,并排布置方式优于三角布置方式,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可缩短22.6%,完全熔化时相变材料储存的热量更多.研究集热器倾斜角度对相变材料蓄热/释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蓄热过程倾斜放置比竖直放置时相变材料的完全熔化时间缩短了约28%,而释热过程完全熔化时间不受倾斜角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对相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够满足相变材料蓄热所需的相变温度范围内,应选取相变温度较低、相变潜热较大的相变材料.
    • 罗沛; 于九洲; 沈国清; 张世平; 李惊涛
    • 摘要: 基于熔融浸渗法和黏结封装法,以多孔基作为基体材料,分别采用无机玻璃粉与熔盐作为相变材料开展实验,探究储热样本的最佳制备工艺流程。考察了复合相变蓄热体的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特征,分析了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质量损失率,并对蓄热体进行蓄热性能分析及高温抗压强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黏结封装法,以氯化钠作为相变材料,加盖圆柱形三角孔蜂窝陶瓷基体作为载体,设定6.5°C/min的升温速率,烧结温度至800°C,保温30 min,可制备蓄热性能较为优异的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密度为445.5 kJ/kg,该蓄热体在800°C条件下高温抗压强度达到75.9 MPa,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 杨晋; 殷勇高; 陈万河; 王静远; 陈九法
    • 摘要: 针对空调系统应用场合,提出一种以十水硫酸钠(sodium sulfate decahydrate,SSD)为主材的相变蓄冷材料新型制备配方,并对材料的各方面性能加以优化。首先采用步冷曲线法确定成核剂比例,消除材料过冷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不同种类、含量的增稠剂[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羧甲基纤维素(CMC)、聚阴离子纤维素(PAC)、黄原胶(XG)]对材料相分离及相变潜热的影响,接着加入熔点控制剂氯化铵、氯化钾改变十水硫酸钠的相变温度,调配出满足空调温区的相变材料,最后加入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导热性和稳定性,并进行了热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3%的硼砂对降低材料过冷度效果最佳;添加质量分数1.0%~2.0%的PAAS可以消除材料的相分离现象,且对材料的相变潜热影响较小。SSD-BPA∶EG质量比为93∶7时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性和形状稳定性。经优化后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为7.4°C,相变潜热为117.4J/g,热导率为1.876W/(m·K),经200次循环后材料的相变温度保持稳定,潜热衰减率为14.0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