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
冷凝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959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38671篇;相关期刊497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制冷与空调、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1北京供热节能与清洁能源高层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冷凝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勇、王伟等。
冷凝—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671篇
占比:97.66%
总计:39596篇
冷凝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勇
- 王伟
- 余少言
- 张伟
- 潘叶江
- 黄翔
- 仇明贵
- 李伟
- 张涛
- 张杰
- 李志明
- 赵钦新
- 张强
- 杨晓辉
- 王军
- 刘伟
- 范祥荣
- 叶远璋
- 李军
- 王云刚
- 李宁
- 李强
- 李勇
- 王磊
- 陈刚
- 李红博
- 刘勇
- 宁静红
- 张磊
- 胡东兵
- 胡海利
- 刘军
- 张浩
- 王鹏
- 王飞
- 江荣方
- 王勇
- 陈华
- 张林
- 李明
- 梁志远
- 王凯
- 薛海君
- 岳国东
- 刘洋
- 张国强
- 毛洪财
- 王超
- 徐永洪
-
-
赵凯祥
-
-
摘要: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研究是目前直升机上环控系统的一个研究重点。通过对直升机上传统制冷系统冷凝散热风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明显不足,然后在传统方案基础上提出新的优化方案,并进行计算分析对比了两种风道方案对散热的影响,最后通过某型机验证发现新的优化方案能使系统耗电量可减少2kVA以上,重量可减轻超过5kg,使用温度环境可提高10°C以上,为该型机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并为以后直升机上的制冷系统冷凝散热风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
陈睿
-
-
摘要:
丙烯精馏塔的工艺优化一直是烯烃分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塔压过高是影响丙烯精馏塔的主要因素。通过引入热泵技术,经过合理计算、优化操作,对丙烯塔冷却系统进行了工艺调整,有效降低了丙烯塔塔压,使塔压下降至1.856 MPa,丙烯中丙烷的质量分数稳定在0.40%以下。实现了装置满负荷生产、节能降耗的目标。
-
-
邹贞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脱白形成的机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了加热法、冷凝法及先冷凝再加热法等脱白工艺,再通过三种脱白运行费用的比较分析,得出采用直接冷凝的方法脱白最为经济,建议垃圾焚烧烟湿法系统带“脱白”功能(降低烟气中水含量),最为有利于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
-
-
-
雷蕾;
闫增峰
-
-
摘要:
为了解陕北地区现代生土砖砌体墙构造界面的冷凝结露情况,对陕北冬季典型日室内外温湿度进行测试,以测试数据为输入条件,采用稳态热湿传递分层分析方法,对符合规范要求的四种墙体构造进行界面冷凝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物外墙宜采用外保温构造,不宜使用内保温构造;对夹心保温构造提出改造建议,改造后构造未发生冷凝。该研究为陕北地区现代生土砖砌体墙保温构造提供设计依据。
-
-
张文婧;
王德辉;
邓旭
-
-
摘要:
在存在一定过冷度或蒸汽过饱和度的条件下,水蒸汽可在固体表面凝结成核。随着过冷度增大,液滴成核半径将随之减小,冷凝液滴的生长融合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在超疏水表面不可或缺的微/纳米结构内。若液滴不能及时排出,则会滞留在表面结构内并挤出空气,形成局部浸润,导致材料表面的超疏水性能下降或失效,甚至引起泛洪。本文首先总结了表面因冷凝诱导超疏水性失效的机制,并分析了解决该问题存在的难点。随后对近年来通过微/纳结构优化、提高成核空间选择性和外部能量输入3类方法提升表面抗冷凝失效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尽管上述方法使表面的抗冷凝失效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面对高过冷度、持续冷凝等较为苛刻的环境时,仍然无法保证表面浸润性的长效稳定。因此,超疏水表面因冷凝诱导润湿性转变的问题成为限制其广泛实际应用的关键难题。
-
-
邓欣欣;
杨利;
吴闯;
刘朝
-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R32/R1234ze(E)混合工质在金属壁面上的冷凝行为,分析了5种质量分数对混合工质传热性能和冷凝行为的影响机制,从传热热阻、空间分布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对比了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工质冷凝行为。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R32质量分数的混合工质体系中,混合工质的冷凝率随着R3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在模拟初期的混合工质液膜中,R32的冷凝量大于R1234ze(E)的冷凝量;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R32含量越高的体系,其凝结时放出的热量更大;在固液界面处,纯R1234ze(E)体系的密度峰值最大,固体表面对R1234ze(E)分子的作用力强于R32;混合工质中R1234ze(E)含量越高的体系,其固液界面的温度跳跃越小,但气液相界面的温度跳跃越大。热阻分析的结果表明,总热阻随着混合工质中R32含量的降低而增加,其中不同质量比体系中的固液界面热阻随R3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而液体热阻和气液相界面的热阻则随着混合工质中R32含量的减小而增大,气液相界面热阻占总热阻的主要部分是总热阻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
-
葛传芹;
沈诣;
刘志阳;
袁高洋;
臧常娟
-
-
摘要:
尾气处理系统是污染场地热传导热脱附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尾气特性分析是尾气处理技术选择的基础。从温度、组成、气量、浓度等方面对尾气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尾气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实际修复案例提出了基于冷凝、高温氧化、活性炭吸附的尾气处理组合工艺,以期为热传导热脱附尾气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
王美芝;
李斯旋;
王华;
阳林芳;
张校军;
游筱彤;
吴中红;
刘继军
-
-
摘要:
为了解规模化猪场装配式配种妊娠猪舍冬季保温以及能源消耗情况,通过对试验猪舍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墙体内表面温度以及耗热量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猪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猪舍能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猪舍复合保温墙体主体部位和外保温砖墙墙体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0.31和0.23 W/(m^(2)·K),实测传热系数分别为0.39和0.69W/(m^(2)·K),复合保温墙体钢梁部位传热系数的实测值为0.97W/(m^(2)·K)。在试验期间舍外平均温度下,墙体各部位不会产生结露现象,而围护结构彼此的连接处、屋架下弦和钢柱与天棚连接部位则易发生冷凝情况。试验期间,猪舍理论总耗热量和理论+实测总耗热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和11.84 W/m^(2),该类猪舍围护结构耗热量平均值小于通风耗热量平均值的20%。所需供热量和实际天然气供热量的每日平均值分别为0.28和0.39 kW·h/m^(2)。该研究可为猪舍设计的节能保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
郭永刚;
罗冰鹏;
朱亚超;
张鑫;
张新瑞
-
-
摘要:
表面超疏水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极端润湿现象。一般认为,表面超疏水是由表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共同决定的。超疏水表面由于独特的非润湿性能,在润湿性变化、减阻、液滴弹跳、传热、蒸发、冷凝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超疏水表面润湿性变化、减阻、液滴弹跳、传热、蒸发、冷凝等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情况,归纳了在超疏水性能研究中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超疏水性能数值模拟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和研究方向。
-
-
王志勇;
刘畅荣;
王汉青;
寇广孝
- 《2011北京供热节能与清洁能源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通过分析排烟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等因素对排烟热损失的影响,对燃油锅炉不同排烟温度下的烟气余热回收节能潜力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取冷凝余热利用技术,排烟温度由195°C降到40°C时,可以同时回收燃油锅炉排烟中的显热和潜热,能显著减小排烟热损失,锅炉热效率提高8%左右,冷凝余热回收潜力较大.
-
-
-
-
韩磊;
陶乐仁;
张庆刚;
黄理浩;
陶宏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为研究微肋强化管结构尺寸及换热工况对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以R410a为工质对Φ5、Φ7、Φ9.52mm 三种不同内径和齿高的强化管进行试验.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质量流速、管径、齿高等对管的换热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管几何尺寸和实验工况均对换热性能有影响;其中过冷度对5mm 管径换热系数影响明显,工质质量流速对9.25mm 管换热系数影响较大.各种管下换热系数均随着齿高增大而先增大再减小,在中间齿高时相对其他两种齿高换热系数可提高15~30%.三种尺寸的管在其他条件相同时,7mm 管换热系数和压降综合性能较好.
-
-
孙杰;
何雅玲;
李印实;
陶文铨
- 《2007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固壁表面发生的冷凝过程广泛存在于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文。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氩气在光滑/粗糙铂金属壁面的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近壁面区内液体的层状和网状密度分布特征及固液界面处的温度跳跃现象。通过对不同工况模拟结果及系统内传热传质特性的分析发现,随着凸起高度的增加,接触面积的增大,换热效果得到了强化;换热量随凸起高度的增加呈加速增长趋势;热量传递过程中,相变潜热量始终占总传热量的60%左右.
-
-
全晓军;
董丽宁;
郑平;
吴慧英
- 《2007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借助高速CCD,本文对微通道内水蒸汽冷凝相变过程的喷射流频率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分析了水蒸汽的质量流量,冷凝速率以及微通道水力直径对喷射流频率大小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微通道凝结相变过程中独特的喷射流动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
-
-
-
李群生;
常秋连
- 《第11届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07年
-
摘要:
针对精馏塔冷凝工段温度难以精确控制、不能满足分离要求的问题,结合性质相近物系精馏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对其分离过程进行了计算和研究,提出了适宜的分离工艺方案和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自动控温系统对原塔冷凝工段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改后达到降低回流比≥30%,提高分离效率20%~30%,满足了分离要求,同时精馏塔的操作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
汤志强
- 《第五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
| 2008年
-
摘要:
论述了环保INBA(R)渣处理系统之必要性,回答了关于环保INBA(R)的若干问题,指出在目前条件下,环保INBA(R)投资省而效益高,是现代高炉炼铁的首选配备。